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所推崇的至善教育

2016-09-02 14:27 作者:大鑫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生活即教育。” 在我眼中,教育的本质,恰如生活本身。生活,说到底就是我们日常的生存方式,而教育,更应被视作一种 “生命方式”,意味着个体自主抉择以何种路径走过生命旅程。诚如罗曼・罗兰所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生活。” 在这世间,人各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每一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我心目中的至善教育,便是助力每一个孩子去探寻自身的生命价值,让他们得以投身热爱之事,过上向往的生活,这便足矣。倘若他们所做之事还能惠及社会,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若没有,也并无大碍。同样,他们的生活若健康幸福,自是圆满;若并非如此,只要不影响他人,也无可厚非。

于生命而言,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这是谁都无法替代的,哪怕是亲生父母也不行。爱默生有云:“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孩子的渴、饿、悲、喜,唯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同理,孩子生命中真正所需,以及何种生命方式最契合自己,也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家长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实则是自身对生命理解的映射。列夫・托尔斯泰曾讲:“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通俗来讲,家长觉得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便会下意识地期望孩子也能拥有。现实里,常见两种教育思路:一种是,自己曾这样度过人生,且对自身经历颇为满意,便想把这份宝贵体验传授给孩子;另一种是,自己曾错过某种人生,如今深感懊悔遗憾,于是希望孩子学习自己未曾掌握的,去过与自己不同的人生。

这两种方式本身并无对错,都是爱的体现,也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最质朴、最基本的表达。但凡事皆有度,一旦走向极端,背离孩子自身发展需求,便成了不良教育。孔子说:“过犹不及。” 在此,我想说,教育方式并无绝对对错,关键在于是否契合孩子特性。选择教育方式前,务必依据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而非仅凭自身人生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内在特质。每个孩子自出生便带有独特的东西,科学家称之为基因,哲学家谓之天分,宗教家称其为命运。我难以确切定义,姑且统称其为 “内在”。我深信,每个孩子的内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且包含性格品质与才华技能两个方面。

就性格品质而言,大多在孩子出生时便有所显现。养育过孩子的人都清楚,即便刚出生的婴儿,个性脾气也各有不同。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虽由相同父母养育,出生伊始便能看出,有的乖巧,有的霸道,有的敏感,有的任性。这些几乎就是人们常说的 “天生如此”,且很难改变。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家长实施教育时,务必首先考虑这一因素,否则极易引发诸多冲突与矛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性格品质是孩子成长的根基,而才华和技能则是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的枝干。这部分能力会随着孩子身体成长、认知水平提升以及知识积累而逐渐展现。比如,性格活泼的孩子,随着语言能力发展,可能成为能说会道、热爱表演的小演员;生性沉稳的孩子,从开始能抓握物品起,就会独自琢磨许久,长大后可能热衷于研究事物内部结构。常说的 “知识改变命运”,大多针对这部分才华技能的培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家长若期望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同样要考虑与孩子性格相匹配的 “天分”,顺应并鼓励其发展。

在一次家长分享活动中,家长们在一张纸上写下对孩子的期许,诸如健康、幸福、坚毅、自由、幽默、快乐、领导力、独立思考等;在另一张纸上写下认为孩子需要改进的方面,如磨蹭、多动、话太多、脾气暴躁、不讲礼貌等。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生活得美好,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对孩子的期许,往往正是我们认为孩子需要改进之处的根源。也就是说,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比如,孩子磨蹭,可能是在认真独立思考问题;孩子多动,或许是在培养行动能力和领导力。我们所期许的和抱怨的,实则是同一回事!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那么,究竟是谁错了呢?是孩子,还是家长?

我始终认为,“知识” 应基于 “性格” 生长,如此才能构建统一的 “内在”。有了这种统一的内在,我并不介意孩子在数学课上阅读惠特曼的诗集,或者热爱数学的孩子从不涉猎文学经典。理想状态下,每个孩子都应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看似难以实现,实则并非不可能。

在家庭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内在特质,为其营造适宜发展的环境。在学校方面,则不应实行标准化教学,而应给予每个孩子更多选择和学习自由。在纽约,前谷歌员工创办了 Altshool 学校,该校尊重每个孩子的学习规律。在这里,孩子可依据自身特性选择课程及学习进度。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数据以及行为兴趣评估,为其量身定制专属的课程表和评价体系。也就是说,一个 10 岁的孩子,阅读课可以上一年级的内容,而数学课能达到五年级水平,反之亦然。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每个孩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也能认识到自身不足,每个人都能帮助他人,同时也需要向他人学习,自然也就不存在 “优生” 与 “差生” 的划分。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合适,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散漫、失去进取心?诚然,我无法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作出绝对保证。但我坚信,其方向是正确的,它尊重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对于孩子而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我对个性化教育满怀热忱,这源于我的经历。我毕业于师范专业,从事多年基础教育工作,我坚决反对老师用 “优生” 和 “差生” 的标签评判孩子。要知道,若老师以批判眼光看待,没有孩子是完美的;若以发现的眼光去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尤其对于孩子而言,过早、强硬地给他们贴上 “差生” 或 “优生” 的标签都是不妥的。威廉・詹

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那么,像 Altshool 这样理想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吗?实则不然。在北京的公立小学中,就有学校自行编写课本,推行全人教育(关注学生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采用大课制,且不设期末考试,而是通过为期五天的闯关游戏活动进行测评,包括讲故事、数字游戏、唱歌跳舞等关卡,不打分,只判定是否过关。五年前,深圳中学也曾进行类似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此可见,即便在当下中国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仍可为孩子创造相对自由、个性化的成长空间。我相信,这些学校之所以能大胆创新,离不开家长的要求、鼓励与支持。

家长多付出一点,孩子就能多受益一分。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个性化教育积极努力。正如爱默生所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所以,请勇敢行动起来,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因为你所改变的,是自己孩子的命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2675/

我所推崇的至善教育的评论 (共 14 条)

  • 绝响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枫月儿
  • 荷塘月色
  • 清澈的蓝
  • 夏之菲雪
  • 雪灵
  • 江南风
  • 雨袂独舞
  • 箫韵草堂
  • 独步
    独步 推荐阅读并说 喜欢美文
  • 依依

    依依点赞,推荐!希望作者文中提到的教育方式早日普及。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