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凉山记,二

2016-09-01 10:26 作者:白鸟群群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12,11,8 四川 大凉山 普格

-

再过一周,就是彝历新年,街上许多节日气氛,赶集、买年货、福建浙江等来的售货“大篷车”,货物成山,言,可放假7天,火把节亦可放假7天,其他处无此享受啊。每年的放假,许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飞到海南、大理度假,那里都认识了他们,一听口音就知道四川凉山的。

逛集市,见售卖白果、拐子果(土名,野果)、土瓜、蜂糖(野蜂巢,凉山很多)、荞饼、过节用烤乳猪的一种大捆柴草,名“鞠菊草”(音),这里的姜块状很小而密集,与黄河以北不同。

烤乳猪,就是把很小的猪崽杀掉用火烤,可惜了,也不经济没多少肉,再说也是一条命应该让它多活几日,我估计是远古时代留下的陋习,可随着人们现代生命与生态的观念进步而变革。

午后,与诗人f按他的日常习惯爬山,经过他的祖父墓地,他说常在此附近写作,很静,很有灵感,有神灵保佑。见松鼠、山鹰,言有野兔、啄木,经过山坡玉米田、菜地,在此你只要勤劳就能收获一些。f说,你看,从山上俯瞰县城,是不是“森林包围城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f不喜欢山外,已经有十几年没远出。一般山里人羡慕大城市,鄙夷之,他鄙夷所谓现代文明,他说,少看电视,少上网,会弄乱心。他说苞谷地里劳动的时候,很饿,不久前干活一顿还能吃10个馒头,我想到有的城里人早餐只能吃半个馒头。

言,普格县解放前,为一驿所,无城镇,原来山岭多古松,近几十年消失,1958年不少右派下放凉山,1960年左右城镇人口下放、干部下乡,均有大批成都等地文化人来到凉山,加上1968年后大批知青、“五七”干部来,大凉山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均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带来了文化和观念,为80、90年代的诗歌蓬勃埋下种子。

——文化的蓬勃有一个播种和萌芽期,大凉山的时序比内地晚了一轮,所以反而在90年代经济最热的时候,开出诗歌之花。

f的祖上原为江西吉安户籍,后随移民来到凉山的,言,那时是明代,为朝廷强迁移民,很苦难,他的祖父到凉山后,于一个月黑风高野全家被山寨下来的彝人头领带人杀害,3岁的祖父得以幸免沦为奴隶,直到17岁逃走前,一直无身披一张羊皮,赤脚裸体。彝族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走入新中国的。

大凉山的农奴制很可怕,f说,奴隶逃走头回抓回挑脚筋,次回割一只脚,三回割头,反抗的奴隶夜里要固定在磨盘上,磨盘按照人的脚形挖下去2个尺把深的石洞,人就锁在其上牛马一样站立睡觉。说方圆百里内残留有昔日的“奴隶墓地”、和贩卖奴隶的集市,至今能找到痕迹,彝族头人(农奴主)的野蛮残忍令人发指,这是我第一次就近闻听。

逛县城,此县沿着一条峡谷修建,狭长蜿蜒,城市有数万人口的样子,四围是山,不能扩建,故房地产业无法在这里发达,但这保护了环境,无铁路,物价一般并不低,与中等城市所差无几,多都是外运货,有2家商业宾馆,几家不太成样子的旅社,不够干净,治理城镇公厕、污水,垃圾,是此地县城的急迫,尖尖山的垃圾似乎数年无有清理,房价每平米2000多,因工业少很少外来打工的亦少,故租房不成产业,原县里的工厂90年代后年多合并或解体,只剩下几大家。一条溪流从山后城边流过,已经污染,远望山景优美,虽11月入冬有点像北地的秋季。

早饭吃“饵块”汤,有点类似于北方的粘米“切糕”,用高粱、玉米、稻谷等合成的一种大概为彝族传统“苦人”食品,干而硬,用刀切片,放入蔬菜煮熟吃。说会理县一带流行。

黄昏,又与f上山散步,(这个散步他已经坚持了二三十年,每日如此,独步至山巅,只有山鹰与之为伍)下山路陡,途见一根巨大倒木,他轻松扛起健步如飞,如野人,一惊叹。

晨起闻鸡鸣,野鸟樟树叫。

暮昏山上行,途见新寺庙。

下眺城灯火,远望西霞灭。

-

-

2012,11,9 四川 普格

-

与f对谈。现在不是创造精神的时候,是修复精神的时候。f言,山里是自然精神,对抗外面的物质精神,只有自然才是有神力的。谈,卢梭18世纪设想的欧洲,不是今日光有科技与财富的欧美,卢梭那里饱含自然的谐调,人类的深邃崇高精神。

去普格的农村彝族村落走访,这里汉彝杂居,还有土坯房、石块结构,村路修了一些,有的孩子到入学年龄不读书,手里却拿手机玩,大人认为读了无用早晚去打工,看来除了经济还有观念。

村中见一青年,染一头黄发,可能刚从城里回来,村中多摩托,但路还是只能走山上小路,盖房、冰箱等材料都要牛马驮运,多有使用太阳能器具,院落宽敞,竹子环绕,山清水秀,蔬果青青,f说这就是文人追求的“世外桃源”。

谈气候。气候对写诗的影响。f说四川的气候这么温暖,物产又丰富,古时候的人吃饱了精力过盛不写诗干什么?言,此地晒太阳称“烤太阳”,因其热,普格一带山脉均南北走向,挡住了西北来的寒风,与成都的冬日阴郁气候不同,气候决定了人的性格,贵州冬日阴天绵绵,所以诗人忧郁敏感,距离这里不远的峨边冬天就阴冷,而大凉山阳光富足。四川风景好才出诗人,物产丰才出诗人,气候宜人才出诗人……有意思,可探讨。

问,这回来怎么见养狗的少了?答,前两年闹过一次瘟疫,处理了。

言,最近5年四川彝族青年才开始外出打工,以前很少,四川藏族青年也是最近几年才走向打工潮,比内地晚了一轮,沿海现在“民工荒”,许多打工的回家了,空缺的需要人填补。晨起,见外地回家过彝族年的彝族打工人,在街头树下露宿,他(她)们昨日车到站太晚,没赶上中转回乡的汽车,凑合一宿,但很乐观。

普格,古有一温泉,近年一商人开发,价50元洗一次,但留给本地人一股泉,可以大家免费用,为有德,想古语“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叫人尝”,,但挤着去洗的人太多,这条温泉水资源特别丰沛,数里可闻峡谷流动的隆隆。

-

-

2011,11,11

-

谈摄影。说光大凉山首府西昌就有10万之众。还不算手机“拍录”,一个“全民记录历史”时代到来。大凉山普格的云、森林,都可拍摄一个系列,另如,庄稼、蔬果、野果、田畴、村落、牲畜家禽等,都可单成系列,民俗、服饰、历史、文物、古迹就更不用说了,还有河溪、山脉、岩石,哈,如此无穷尽,通过观察自然,人会变好,变进步。自然这个老师伟大无穷。

谈前30年的“正统”“主流”培养的摄影观念,拍的东西四平八稳,划一的美学,在一个“框子里”吞云吐雾、钻天入地,影响很多人才。其实美学有无数的道路。主流里文联、作协培养的作家也有这个毛病,文学的问题跟摄影一样。但江湖、民间也有另外的毛病,如,基本训练不足,胡跑野马。学哲学可以明白突破框子,。但基本训练是人人需要的。

今日谈及,如果不能帮助人生活得更快乐幸福,那么诗歌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诗歌与人类的一切有关。诗歌意义是宽泛的。

参观f的书房,他的书从书房蔓延到所有房间,有的书籍从地下堆到屋顶,他说,他定期到西昌的书店里去买书,那里都认识他了,有文史哲的新书专门留给他,他有4个写作的地方:书房、院子石凳、屋顶平台、谷物仓,其中后者最安静。彝族古时候有一种集宗教、教师与一体的神秘文化人物,叫毕摩.

今与f爬山。谈及朱光潜的美学,俄国别尔加耶夫的《俄罗斯思想》,认为写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的书籍,都要向他们一样,文笔富于文学色彩,我们的诗歌评论、文学评论为什么糟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创造。

经过他祖母的墓地,我11年前还吃过她亲手煮的饭,白米饭,她活了90岁于去年逝去。我为她的坟墓采了一束野花、摆了一支烟敬上。

尖尖山青穆,

黑水河东流,

人生记无常,

老屋温旧迹。(黑水河,为附近一河流)

经过门前、及山坡他家的菜地,他的母亲特殊勤劳,从黎明做到天黑,种的菜油光绽绿,有豌豆、地瓜、青蒜、白菜、山药……很多,日常不用买。

-

-

-

2012,11,四川 普格——西昌

-

今日辞别普格,乘车离去,到西昌改乘火车。

途见2次撞车事故,翻下山谷路旁。车愈来愈多。后边污染会越来越重。

午前,与f到达西昌,去参观老街,既旧城,进一家老茶馆,每位粗茶2元,细茶4元,多有退休老者来此打牌,聊天,一壶茶可消磨半日一日,可羡。(今日大城市茶馆奇贵,市民已经喝不起,很荒谬,违反了中国古典好传统,一壶茶几百几千,中国就是产茶的么,形同产玉米,难道欧美人喝不起咖啡?要把喝茶的福气还给国人)。(开茶馆,可向四川人学习)。累了,我们吃一碗街边羊肉米粉,价9元。

言,西昌最近建了一知青博物馆,在当年知青集中的一乡镇,可能是发达了的知青所投资兴建,好,知青是共和国的工蚁、共和国的牛,共和国的干活的“长子”,在昨日火热的田野里劳动流汗,后来又似乎沾上说不清道不白,他们的理想光芒横贯过共和国的天际,是昨日人民理想的基本见证,如今他们老了,对历史要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五,客观分析勘察,有青红皂白,必须彻底研究规整20世纪史。

经过西昌市内,见当年1935年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结盟的塑像,红军曾借道大凉山北上,此盟对红军命运至关重要。登大通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600多年苍桑,城墙的墙体、门洞依旧,很坚固,止城楼为1997年修缮的,仿古成功,壮可一观。

在大通楼上与f互谈,诗歌必须建立与辽阔世界的关系,诗歌——劳动——创造——幸福,仍然是今日激动人心的口号,物质能消解一切,而劳动和创造却能重新萌生一切,这就是诗!

大通门大道通天地,

月亮月光亮古今。(西昌古城大通楼楹联)

在西昌,我理解了“北漂”80后女诗人莫卧儿,为何如此思念西昌故乡和大凉山,她写了许多怀念的好诗歌,,大凉山不光是太阳、还是月亮的故乡,月亮比他处都大和亮,星星亦然,因为高原、空气、和云层等的关系。谁找到了热故乡的道路,谁就找到了通向诗歌的道路。

f说,他到了西昌这样的城市就不能写东西,回到普格就能,我说,我回到北京、长那样的城市就不能思考,离开大城来到田野和小城就能思考。笑。

一群退休老者在大通楼上弹奏乐器,一白头老者三弦琴弹得悲壮,听了一会. 老龄化时代到来,有近2亿老人,1994年我去新加坡,见他们建立一种全民福利性老年大学,当地俗叫“托老所”,日托,有各种现代设施、免费午餐,学习各种东西,全部老人可进来,老年人是人间智慧与珍宝,不是废物,要迅速建起各级的老年社会化养老机构(直到县乡镇,并均等分布于城市社区),不能等,生命有限。要像发展我国大学一样,迅速发展老年的大学,这个资金取之于国用之于国。要关心老年人进入现代社会的艰难、孤独,高度评估他们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2326/

大凉山记,二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