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疆行记:屏边森林

2016-08-30 10:12 作者:白鸟群群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11,11,云南

屏边,这个县名很有边陲味儿,全称屏边苗族自治县。去屏边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今天国家森林没有多少了,所以勉可称之的就叫森林公园)。但大围山森林还可以,树木丰茂,海拔2000多米,多雾,去时正在修路,未达到山顶,言,主要云南省内游客多,每年有几十万。

蒙自去屏边的路也可通到中越边境口岸河口,得走另一条路。

转过山脚湖波,水质极好,类潭。午饭有米饭、笋子、山野菜、竹鸡。问这种竹鸡山上还有吗,答有,但不多,不好打。言,竹鸡天也不离开。(不知是否准打)

言,大围山发现千年的古茶树,很粗,为金花茶。

屏边东有南溪河,北向南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车经过屏边县,一瞥县貌,依山而建,不太大,驻扎有边防武警部队,去往屏边的山多,弯路,陡,山势高大,植被比北面蒙自、建水一带茂密的多。

进一个单位的院落,空气好,四面是山,院子中竟然看到曾在河北燕郊镇天看过的蓝色野,似是鹡鸰鸟,原来它们冬季回到这里呀。

午后,车到鸣鷲镇,说从前有秃鹫在山崖筑巢,现已无,此镇较大,言有1、7万人口。看缘狮洞,为佛寺,建于清末,寺庙小巧,依山而筑,内一洞。想,镇里有一庙真好,古气,可虔敬,有寄托,又有一景。缘狮洞不收门票很好,古时候哪有进庙还售票的呀?此庙未太修缮,但还不太破旧,反而有点古香古色。现在有的古物“修缮过度”。

到z曾执教的鸣鷲中心小学,校长言学校共分为15个教学点,分布于镇子各处。进学校需要穿过狭窄弯曲旧巷,几容一车,学生放学就和车挤在一起,问住校学生伙食费,言需月交90元,国家补助75元,住宿是免费的,教师月工资1800元,言镇子物价不低,蔬菜亦贵,很多东西外运的。

我觉得发展就要开发这样的小城镇,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压力,把投资的重点放到这里,人们又可以不背井离乡,留住本地人才。

天黑,在镇上一饭店吃当地的“猪脚火锅”,类似一种腊肉,加青菜在一起煮,蘸盐辣汁,吃法很简单,但肉似乎半生不熟。

见几位镇里老师来,其中一位还是80后,才20几岁,昆明人,云南大学毕业,是考入此地当教师的,问在此满意吗,他觉得很满意。我觉得城里大学生到基层与农村锻炼,永远自己和地方有好处。

镇上老屋很多,参观清代曾任台湾官员的曹世桂的故居。曹世桂,字丹年,号馥堂(1800——1848),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云南蒙自县鸣鷲村人,其父为举人、拣选进士,平生亦善诗文。曹世桂历任江西广昌、会昌、信丰、南昌等知县,后任福建省台湾鹿港同知、淡水同知,廉政有政绩,以48岁英年卒于任上。

曹世桂的故居已经陈旧半颓,但还有住人。见曹氏后人87岁的曹子铎老先生,他原是老教师退休,从城里归回乡野,吟诗作画,给我们看了他种的豌豆,看了他写的自题长诗书法“风是秋后爽,月是十六圆,花是老来俏,瓜是苦后甜……”。录曹世桂当年赴台任官诗句:

“茫茫大海,

渺渺孤舟;

捧檄东渡,

泛彼中流;

帆随风转,

水与天浮;

踌躇四顾,

快哉壮游……”。

80年代云南红河州整理和出版了曹世桂的遗著《宦海日记》,曹世桂为官在台得民心,富有诗才和文才,这是一本珍贵的当年的台湾诸状况的资料。

-

-

2011,11,26 云南

到蒙自。蒙自的森林公园并不在城外,就在新城内(这个概念好)。森林,就是树木多,树种因地制宜,这里位于北回归线上,阳光日照强烈近似热带,主要树种就是棕榈树,高大,垂阴,兼其它如黄槐树、紫荆树等,多为开花木,晨见有退休老者三四十人,在放鸟笼遛鸟,画眉鸟、百灵鸟,边吸竹筒烟。

蒙自的过桥米线,为中国过桥米线之乡,所以早餐一般居民都习惯在外面吃一碗米线,9元,用大海碗装汤,老羊汤,要热得滚烫,再放入米线,吃一碗叫吃“一套”,调料放新鲜的薄荷叶、葱花、花椒等,上午九十到十时,悠悠然食客渐多,忙什么,滇南小城的特色就是缓慢,悠然,富有生活情调,此乃乐境。

莫则山,为城中可看到的远山,莫则,彝语,山在城边。位于蒙自西南,峨峨状,有云雾的时候很好看。

日前已到农历的“小”节气,北谚曰“大雪小雪又一年”,前在市场,见一老者却正在卖新下的桃子,桃叶带翠绿,而乡下的滇南正播种豌豆,(豌豆苗为此地居民的主要蔬菜之一),祖国之大,疆域之阔,气候之异,黄河以北此时正朔风怒吼,“万里雪飘”哪。

石榴,为蒙自的除了米线而外的又一最有特色物产,个大,皮薄,甘甜,市场价2——3元一斤。苏东坡到了岭南惠州一带,看富产荔枝,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这里,日食石榴一颗就可以,大的每次只能掰下吃一小块。蒙自郊区有一镇名新安所,那里盛产石榴,有十万亩,为云南最著名的“石榴之乡”。滇南的石榴,味道与我所见新疆喀什、陕西华县的均不同,各有特色,云南的长在红土地,近于热带,海拔高,干旱、日照充足,另有甘味。

于z谈写作,世上万物为“用”而存在,为用的文章才能写好,诗歌亦如此——最好的东西就该是最有用的。

-

-

2011,12,2 云南

五里冲茶场。上午,与q去五里冲,看茶园,及茶叶加工厂。

午,见军旅老画家f,他画国画,1985年军艺毕业,曾在昆明军区从事文化工作,到过许多云南许多偏僻的哨卡写生,参观他的绘画及画室。

昨日,听q的夫人谈及佛学的学习,她说,《红楼》的作者曹雪芹积德不够,书有影响到青年男女,而《金瓶梅》的作者有损阴德。看来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启发。想到近些年的“红学”热,把什么都捧上天,缺乏两分法。

在五里冲看村民在山坡种植的香蕉园,橘子树,橘子已经挂果一些了,车中,有友言,感到很不适应现在的社会,我说,人家西方老资本300年的事情,我们拿到30年来做,还会适应?

与j老画家等谈歌词,言,许多歌曲,没有大陆自己的生活,模仿港台,与我们日常不是一回事,好的作词作曲非常少。谈及民歌的经验,包括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亦有好的歌曲,能反应多数人心声。j先生谈到今日的新诗,说读不懂的多,我说都读不懂说明没发展好,新诗快100年了,发展看来比想象的慢,最近二三十年也有几次大的变化,但还并不能读(朗诵),适合看(默读),现在的诗歌是写给写诗歌的人看的,“自成一体”。

谈茶,言近年附近一带产的普洱茶国内市场疲软,本地正开发研制新的品类,如五里冲有2006年从台湾引进的乌龙类,如“蜜香乌龙”、以及带有本土特点的红茶“梯田红印”、适应健康保健的新品“金花茶”、及适应市场高档次的礼品茶“东方美人”、并有从福建引入新品种,移植和嫁接古老的云南野茶等。

云南的茶,历史上有滇红、滇绿、沱茶三大类,近十几年普洱的茶饼很流行一阵,但可能宣传过火,我个人不喝普洱,认为它的味道似乎不对,根本没法和福建的铁观音的香气比,似乎有一股发霉味,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古时候也可能是仅仅为运输难而制作出这种茶),可以加以改革,让它更好喝,更甘香。我以为今各类云南的茶虽多,还都是从这三大类繁衍出的。

-

-

2011,12,4

到建水县,车程一小时余,经一镇,名鸡街镇。

建水,曾于很早就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称“建水古城”。

参观原旧时富豪建筑朱家老宅,称为“朱家花园”,几进院落,水榭楼台之类,为一清朝富商。

看建水专门生产紫砂器具的村镇,进到几个个体作坊参观,一般是前店后厂,规模都不大,有的类似家庭作坊,不知质量咋样,但包装的都非常讲究,言,此地历来为著名的紫砂产地。

逛街,建水县街市繁华,见一古楼,名为朝阳楼,据说当地人称为“小天安门”,与天安门的建筑格局确有点像,古香古色,说建筑时间在明代而时间比天安门还早呢。拍照。朝阳楼下为一繁华集市,很多老人和农民。登楼眺望市景,此县亦有县味儿,古老的建筑亦有,摩登的楼房也很多。

人言,“蒙自人的一碗米线害了他们”,哪儿也不愿去闯,乡土观念很重。但我觉得变换角度又可说“一碗米线福了蒙自人”,气候温和,物产又富,热爱家乡,不是最好么?古语“但凡登徒子,均为薄福人”,从来“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在蒙自乘出租车,起价5元,一般市里最远处10元差不多。我对纽约这样的城市、东京这样的城市,下辈子也不愿意去逛,太大,太累,人山人海,反自然,反人居,是人类没办法才把自己“绑”在那里。在北京一位好友有次邀请我跟他去东京,说对方负责全接待,我说不去,一想那里的地铁像北京一样人头汹涌就够了。蒙自的出租车司机还比较安静,不乱放震耳欲聋的音乐,大城市的司机心里“乱乱的”。

建水县,产一种水泡梨,类似罐头,用很大的瓶子盛装,那种梨个头很小像海棠果,味道独特,又甜又咸,历史悠久。建水还产一种传统糕点“紫米狮子糕”,卖2元一块,外包一层油纸,尝一下,可能过几年就消失了。

在建水的饭店吃饭,看到两个服务员小女孩很小,也就十二三岁,还应该上学呀,心里很难受,钱是好东西,钱也是最坏的东西,害了无数人。私人资本太多,根本监督不过来,所以私有制是好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在云南好几个县里都看到“类童工”现象。

2011,12,8云南

参观蒙自的寺庙玉皇阁,位于老城的民居当央,言,蒙自现在居民中有宗教信仰的以佛教信仰的为多,玉皇阁建于明代,很早,主体寺庙保存尚好,配殿为清代后建的,远望此寺有岁月苍茫之感。寺庙后有树围,绕寺庙一周,虽已无“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声”之古意,仍能使人心清凉和幽静一会儿。

抄录玉皇阁庙门两幅对联:

“何拘礼教大开大合天气派,

不问尘嚣宜淡宜浓水胸怀。”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市里茶楼很多,但看来都是“商茶”的楼多,可供市民喝的普通的少,甚至几无,可能与房价太贵有关。茶楼,如果能建立高档、低挡两个类型就好了,因为说到底喝茶的基础人群在百姓,古时候的茶馆一般是人人进得起的。

路见“蒙自市米线协会”的牌子,觉得很珍贵,现在北方好多地级市、县连自己的传统小吃都忘了,任其消失。这是个文化认识问题。

参观西南联大在蒙自时候的校舍。有两处,一处在周家花园,一处在法国哥卢士洋行大楼。西南联大,为抗战时由国立长沙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南迁昆明,后又因战事吃紧辗转到偏远的蒙自,时间在1937年到1938年。这所大学虽然在蒙自的办学时间很短就又迁回昆明,但对此地开化风气,带动进步作用很大,至今此地人引以自豪。名教授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都曾在此执教。

瞻观当年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等的青铜铸像。蒙自很注重自己的历史。城市好建,历史难寻,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城市将来没有竞争力。

法国人自1889年在蒙自开埠经商,继而有英、美、意、日等商户前来,形成洋人街。这些历史建筑蒙自保护的很好,可资旅游。

查蒙自城市历史,早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汉武帝开疆,置县,名“偾古”,距今2000余年,元代称“蒙自县”,距今700余年。近代“开关”对本城影响巨大,1883年,“中法战争”,清廷被迫同意开放云南、广西口岸通商,所以,蒙自城成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口岸之一。在清末民初,云南80%的货物由此进出口,这里有云南甚至国内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个外国在滇领事馆……等。

蒙自古城,因此有边地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应该还有越南、缅甸等文化)的痕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1917/

南疆行记:屏边森林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