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寅陂桥畔芦花飞

2016-08-15 20:55 作者:鱼石散人886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鱼石散人

在安福县横龙镇利田村的寅陂桥头,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山上茂竹环绕,松涛阵阵,这里长眠着300多位红军烈士的英灵,其中就有湖南娄底籍的“红军虎将”——贺国中。

贺国中,1904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随营学校教育长、团党代表、红军纵队长等职。平江起义后,随彭德怀上井冈山。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受命坚守井冈山桐木岭哨口,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向赣南突围时,他冲锋在前,阻击敌人;于都一战,他英勇顽强,毙敌三百有余,缴枪六百余支,取得了井冈山突围后第一个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被彭德怀誉为“红军虎将”。

就是这样一位骁勇善战、胆识过人的红军将领,就是这样一位身材魁梧、性格豪爽的湖南年轻小伙子,在80多年前的寅陂桥战斗中长眠于此,长眠在这异乡的小山上!

伫立在英雄的墓碑前,我的思绪,随着寅陂桥畔洁白的芦花,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飞到了那个风如晦的早晨。

那是1929年7月中旬,彭德怀奉命率红四军第五、第六纵队从永新边境出发,经莲花边界走西路去攻打安福县城。经过洋溪时,打垮了安福洋溪靖卫团赵金清部,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然后,部队冒雨前进,进至寅陂桥时,遭遇敌第十二师1个工兵营和靖卫团。敌人抢先占领了寅陂桥后面的小山头,向红军猛烈射击。贺国中率领战士抢占高地,反击敌人。敌军在红军的包抄攻击下,向县城后撤,闭门死守不出。此时,才知道城内守敌不是1个营,而是1个多团。为了避免与敌军硬拚,彭德怀率领部队连由来路返回在利田宿营,拟于翌日撤回永新。第二天凌晨,红四军第五、第六纵队冒雨向永新进发,不料在寅陂桥头遭到从莲花方向开来的敌金汉鼎部之第七十团、和安福、永新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江口、严田的靖卫团的伏击,敌人从正面、后面和两翼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而北面的泸水河此时正涨洪水,无法徒涉,情况十分危急。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才冲出敌人重围,经上谷、陈山回到永新。这次战斗,红四军第五、第六纵队歼敌300多人,俘敌数十名,缴获步枪83枝。红军共伤亡干部战士300多名,红五军参谋长刘之志,纵队长贺国中牺牲,副纵队长李灿负重伤。11个大队长中有9个负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贺国中,这位红军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头部中弹,永远倒在了小山坡上。他牺牲得很壮烈,他是在冲向山顶敌人时倒下的,倒下时,他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手里还紧紧地握着他那把心的手枪。

雨还在下着,风还在吼着,寅陂桥畔的芦花在颤栗着,风雨中的芦花,犹如片片花,在7月的天空,漫天飞扬。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芦花》这首凄美的歌,“芦花白,芦花美, 花絮满天飞, 千丝万缕意绵绵, 路上彩云追, 追过山,追过水, 花飞为了谁?”。

是啊,花飞为了谁?他才25岁呀,家乡还有父母双亲,还有年幼的的儿子,还有疼爱他的妻子。他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不舍,可是为了革命事业,他不得不舍家抛业,不得不离妻别子!我仿佛看见了,80多年前,在湖南的娄底,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那年幼的孩子,倚着柴门,向着湘东赣西的方向痴望,两行清泪,化着芦花万点,飞到了寅陂桥畔。

令人欣慰的是,贺国中的儿子找到了,这是在开国上将李聚奎的关心下,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毛秉华的努力下,在安福县政府的配合下,终于找到了英烈的后代,他叫贺松云,政府对他已经有了妥善的安置,英雄可以瞑目了。

寅陂桥战斗遗址已经建成,现在这里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当清明,每当芦花纷飞的时节,总有成群结队的人,来此凭吊英灵,接受心灵的洗礼。

泸水河依然滚滚向前,涛声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寅陂桥仅剩的四个桥墩,默默地守卫着烈士的英灵。寅陂桥畔,芦花洁白,它像一个个圣洁的精灵,飞舞在空中,朝着烈士家乡的方向飞去。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安福人,中学高级教师,吉安市作协会员,电话:,通讯地址:安福县泰山学校,邮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8754/

寅陂桥畔芦花飞的评论 (共 8 条)

  • 江南风
  • 襄阳游子
  • 烟雨流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问候!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精致优雅。
  •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推荐阅读并说 芦花白,芦花美, 花絮满天飞, 千丝万缕意绵绵, 路上彩云追, 追过山,追过水, 花飞为了谁?........推荐
  • 丫丫

    丫丫欣赏佳作,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