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童年•其他

2016-08-10 16:34 作者:电脑急救中心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月是故乡明,乡愁是中国人深深融化进血液中的一种情怀。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或用如椽大笔抒写这种情怀,或用北调南腔吟哦这种情怀,而寂寂无名的游子只用匆忙而坚定的归乡脚步诠释这种情怀。而我对故乡却是另一种别样的情怀——故乡,是我从小就立志逃离的地方。

每每走近故乡,眼睛都会泛起湿潮,却并不是近乡情怯,是胸中涌堵着的一种难以名状的非常复杂的感觉。许久以来我一直没有找到能准确表达这种感觉的语言,也没有找到能解释这种感觉的理论,更无法找到化解这种复杂情绪的有效办法。我常常在深人静的时候放飞自己灵魂,让灵魂在无边的黑暗中俯瞰自己,每次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我是一个社会化很糟糕的半成品。承认这个让我内心无比痛苦的结论需要勇气,然而也正是这种勇气让我拥有了直视自己成长过程的自觉和能力,并庖丁解牛般梳理自己人生过往中的丝丝缕缕。

故乡是一个和千万中原村庄别无二致的普通村落,童年的村庄有随千年时光缓缓流淌下来的田园牧歌的安静祥和,也有村人因牲畜吃庄稼或是宵小窃物而在收工时伴着进村的脚步响起的不堪入耳的怒骂声;有夕阳余辉下袅袅绕村的炊烟,也有为寸土之争骤然而起的刀光剑影与血腥;有走乡串户的说唱杂耍艺人带来的欢笑声,也有孩子间的争斗升级为大人们的撕打叫骂;有农忙时的紧张劳累,也有农闲时女人们边做女红边东家长西家短的恬淡舒适……农耕文明的传承如黄河万里泥沙俱下。偶尔的社会糟粕让我有一种如异物打眼般的沮丧,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却是令我有一种窒息感。童年的我则是一个有着广泛兴趣的熊孩子,是一个路边有片带字的纸不管它有多肮脏都有欲望拾起来一看究竟的孩子。遗憾的是故乡的村庄没有翰墨飘香的书香门第,没有吹拉弹唱的文艺世家,没有饱读诗书的博学鸿儒高才大德,求知的欲望从来未被重视和满足过。童年的我倍感孤独,童年的时光,便是在怀揣着对文化的无限饥渴和由这种饥渴带来的无措中慢慢度过。

原生态的农村生活虽然让我沮丧和憎恶,显然还不足以成为驱使我逃离故乡的动机——故乡,还给予了童年的我更深地切肤之痛。痛苦源于我生长在一个人单势孤又内耗不止的孤门小户中。小户人家如有一个有血性,娄娄叉叉动不动就掂刀弄铡的人,不和别人滋事,起码也能保证别人不敢轻易找事,从而维系一种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平衡,而我的家庭却可怜到连这样一个人才都不出的地步。

我的家是一头沉,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仨在家种地。父亲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偶尔还能从厂里倒腾回来点废铜烂铁破螺丝头什么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闭锁的年代,比起村里望天收的家庭手头比较活泛点。也正因为门户小,人手少,母亲为人处事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村里人不管远近,借钱寻物,哪怕自己手头没有从别处磨,也从来不会让人空着手走过,就怕借讨之间让人心生嫌隙。但由于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支撑,母亲的努力也不能改变小门小户在农村没有话语权的老鳖一事实,各种受欺凌之事不时发生,一直持续到我长大后仍然不断领教着有些人的极度奸诈无耻与蛮横。我有时觉得可能是因为烟酒不沾的父亲从来没有那个年代吃商品粮的人回乡应有的做派,但细想应该也不全是。母亲也很费解为什么叔叔一家就没有遇到这样那样的事——这么比较并不是扒着叔叔被人欺负,只是想想通其中的原因。因而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听母亲给我们讲述家庭的历史:哪人在生产队分钱分物时不公平对待我们,哪人因为责任田欺负我们,哪人因为起房盖屋欺负我们等等等等来自家庭外部和内部的屈辱,因此我知道了村里很多人都是坏人,自然我们也从来不和这些面目可憎的人说话,直到觉得连这个村庄都是无可留恋的。母亲讲史不是目的,最终的结语总是回归到要我们好好学习,有个鳖爬的空也要脱这个壳,离开这个我们永远也放不了光的村庄。母亲的教育也曾对我产生过一些刺激,比如母亲给我们讲述父亲如何被欺负时说,杀父之仇不报非人矣!刚刚上小学的我,懵懵懂懂的在课本的扉页上歪歪扭扭的写下:杀父之仇不报非人意(矣)!然而让人莫名其妙的杀气腾腾的誓言也改变不了我是个懦弱之人,对于自我强大的迫切需要和面对现实无力的焦灼使我内心常常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因为害怕和人发生矛盾我们尽量避免和别的孩子玩,特别是那些光棍家庭的孩子,上学放学我都和姐姐及她的女伴们一起走,玩也是在自己家门口玩。幼小而敏感的我由此渐渐变的自卑自闭自惭形秽。我和姐姐心有灵犀的共同称为“文化荒漠”的故乡,荒漠了我的童年,也荒漠了我的心,只有清高与孤僻却如同仙人掌科植物在这片干旱的荒漠上肆意疯长。

如今,当我看到个别人因为被仇恨扭曲心灵而做出极端之事的时候,我庆幸母亲当年还保留着一份理性,只是把“痛说革命家史”做为鞭策我好好上学的一种手段。因此虽然学没上成,我的心灵也没有被荼毒,没有因为心中充斥的仇恨不断膨胀而被扭曲,所以今日的我虽不敢说是胸襟似海,但绝对不是一个器量狭小,睚眦必报的庸俗之人。而我不但是个懦弱之人,终究还是个无心之人,母亲多年的教育在我心中形成的恨虽没有转瞬就忘,却也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斑驳。若干年后,当我读到“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段文字时,在我心里却如同一个火星引爆了弹药库,心中残存的些许仇恨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同时破碎的还有母亲那望子成龙的,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堂屋后墙中堂画两旁贴的满满地我们小学时获得的,曾经让母亲引以为豪的奖状不知何时被母亲悄悄揭下,我明白了这是母亲对我上学强家实践一败涂地的间接承认,我能体会到母亲一张张贴上去的时候满满地希望,如何变成一把扯下来时的伤心与失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不止一次的想我的长歪是否是童年时母亲进行的励志教育的副产品,虽然有一种情况叫个体差异,但这种百分之百会被母亲斥为放屁的想法只能深藏于我的内心深处。每个成年人总是不自觉地把带着自己主观成论的世界观,糅合了自己的恨情仇作为人生理想传导在孩子身上,这种明火执仗的强暴孩子自主认知权的做法往往还会披上爱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的外衣。白云苍狗,人事变迁,每个人经历的刻骨地爱恨情仇经过岁月长河的涤荡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人对自己从前的各种认识也应该不断修正和再认识。但为人父母者往往容易忽略的是,孩子有眼,他自己会看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孩子有心,他自己会用心去感知一个或与父母心中大相径庭的客观世界。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断扑灭这种欲强加给孩子主观认识的星星之火,只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我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如何去客观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去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小时候无书可读的饥渴在我工作后稍稍得到了一些缓解,每月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书店买期刊杂志和文学名著。也许文字对我有着一种天生的魔力,在我意识到自已存在问题后,开始依靠汲取书籍中的琼浆玉液来慢慢修补扫平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障碍(尽管一直收效甚微),同时开始重新去感受那个我从小就已经对它有固化看法的村庄,隔着时空的距离,回眸被它镌刻的童年生活,思考着未来将如何去面对它。

母亲终究也没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逃离村庄的梦想,而我经历了几番波折已经与故乡渐行渐远。我明白这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有多强,而是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给原本木囊不堪的我提供了逃离故乡的机会。

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它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摧枯拉朽般的改变了几千年静如止水的农村生活。童年时人们的流动性很低,整个村庄处处有人声,鸡鸣犬吠不绝于耳,傍晚掌灯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灶伙里透出昏黄的灯光,奏响着锅碗瓢勺的交响曲,母亲唤儿吃饭的叫声不时响起,饱食之后的孩子们在如水的月光下做着游戏……如今村里的野蒿子封门堵户,晚上黑灯瞎火,几家当中不定有一家有灯火。当年种地纳粮,地邻间经常为多犁一犁地发生矛盾,现在种地不用再缴粮。当年为了一条出路,为了盖房多占一寸地而打的头破血流,如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被弃之如敝履,到处一副破败不堪的景象。当年祖辈因为宅基地相争,鸡犬相闻老死不往来,后人现在也开始说话走动,不知先辈泉下有知,该做何感想。早年一部反映农村基层生活的电视剧中有句台词说当时农村工作四个难点:一个交,一个劁,一个宅基一个烧,分别说的是收提留款、计划生育、邻里宅基地纠纷和殡葬改革等几个矛盾多发领域。如今时代的大手翻手为云,覆手为,有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化解,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如空心村、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等。如今走进故乡的村庄,看着一处处被荒芜的庭堂宅院,我眼前就会浮现出后唐的杨玢,站在大明宫的残垣断壁前望着含元殿基上离离地秋风秋草,吟着“四邻侵我我从伊……”。大地不言,似乎也在沉思这沧海桑田的变迁。

西楚霸王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句话激励了多少少时贫贱的人努力实现衣锦还乡的梦。我却从来不做这样的梦,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此生富贵似已与我无缘,但我想即使富贵有一日珊珊来迟,我也不会有衣锦还乡的冲动。随着时间的积淀,对于故乡的感情也越来越复杂,内心越来越纠结,虽然我早已释然父辈早年间的屈辱与不平,但深植于童年记忆中对故乡那种复杂的感情始终不能挥去——现在我基本不回那个村庄,不想,不愿,不知如何去面对。村里有叫哥的偶尔见我都会说:可别把这庄忘了!我心中便油然升起一种怅然之情,我倒是常常想一觉醒来就忘记我来自哪里,可我的生命源于此,生我养我的故园啊,我的生命一诞生就已经注入了你的因子,纵使我有万千个不愿面对你的理由,今生又怎能忘记你?

故乡的村庄,是萦绕在我生命中永远无法抚平的感伤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7623/

故乡•童年•其他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