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的芦苇荡

2016-07-26 15:06 作者:夏天的雪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家乡的芦苇荡

文/王昆

纤细的身躯,时常摆弄着柔美的舞姿,洁白的花絮将无限的眷念摇向远方,也让我的思绪飞到曾经带给我童年快乐的那片芦苇荡。

记忆中,那片芦苇荡位于故乡的小河边,每当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我就会背着外公给我编织的粪箕和生产队里的小伙伴到芦苇荡边割牛草。芦苇荡里的草长得肥美嫩,是牛的最。当其他小伙伴还睡眼惺忪的时候,我们几个早起的小伙伴已经满载而归,那溢于言表的稚嫩的满足感会在朝霞中显得更加灿烂。

那时割牛草是孩子们的专职,因为大人们主要负责耕、种、收、割,这些辅助的事情就落在了我们身上。不过也不是白忙乎,割牛草能够换得工分,好像是30斤牛草计1分,从开春到末计算下来虽然不多,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也是对家庭一个小小的补偿,也因此会得到家长的夸奖。而我心里最感激的则那片芦苇荡,因为芦苇荡边上的那片草地春风的吹拂下,长了一茬又一茬,绿了一回又一回,为我们提供了丰腴而又肥美的草源。

童年的芦苇荡留给我的记忆是一支牧野短笛。生产队里负责喂牛的师傅,有时会让我们把牛群赶到河边去放牧,芦苇荡是我们的首选。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里捉迷藏。放牧的闲暇之余,我们就在庄稼地和芦苇荡之间做起捉迷藏的游戏来,时而藏在玉米地里,时而躲在芦苇荡里,有时我们还会悄悄地扶着芦苇钻到河里,潜在水中,玩的不也乐乎,完全是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模样。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收牧的情景,当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天际,晚风中的我们骑在牛背上,用苇叶卷成的叶笛吹着一些不成调的曲子,晃晃悠悠地漫步在那田间小道上,如同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里所描述的那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感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童年的芦苇荡留给我的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每年端午节前夕乡亲们都会在那片芦苇荡里打下一些成熟的苇叶来包粽子,那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把糯米包在苇叶里煮着吃,母亲说是为了纪念一个人,可就是说不清是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后来在中学的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解《楚辞》时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委,也才弄明白苇叶里包裹的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从粽叶里荡漾出来的不光是那淡淡的清香,还有国学的味道。

童年的芦苇荡留给我的还有暖暖的记忆。每当芦苇成熟的时候,母亲都会带着我到那片芦苇荡里采摘一些苇花回来,晒干后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一个袋子里,等到寒风冰来袭时,母亲就会找来一些不用的碎布旧布,照着鞋底的样子剪下来,将苇花放进去,再一针一针地缝起来,就这样一个特殊的鞋垫就做成了。穿着苇花做成的鞋垫,脚就不会冷,心也不会冷,她会陪伴我度过整个天。

几年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家乡的那片芦苇荡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蒹葭苍苍,白露茫茫,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历来就是人们表达爱情的见证物。知风,知,知冷,知热,芦苇不仅是灵性之物,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故乡的那片芦苇荡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符号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宛在水中央的那一簇芦苇成了我最美的回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513/

家乡的芦苇荡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