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史话】行洪要冲寺庄顶却为何固若金汤?
【防洪史话】行洪要冲寺庄顶却为何固若金汤?
引子——防汛教训一得
某村图财滥开发,
不惜毁堤起大厦。
及至洪峰袭来时,
呼天叫地抓了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类似文中所例某某村庄
在新乡
绝非一个两个几个好几个
全国其他地方也不会落后
千年古村寺庄顶,地处新乡城北行洪要冲,南北分别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所修公利渠、民生渠,历史上三年两头淹、每年只收夏粮、秋季不保。1958年村南有修了共渠、后成为泄洪道以来,平均每十年涨一次大水,这一次列外,自“96.8”百年一遇之洪时隔整整2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干部队伍本来就顶用,改革开放以来村上工业园、商贸摊上百,集体实力雄厚、七千村居民爱村如家,村上排水系统发达、堤防又坚固就是堤口有4个之多,稍有不慎即难免顾此失彼、后果不堪设想。在此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之际,恰恰又逢区上派来作战能力最强的“铁军”驻防,寺庄顶乃是“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故而形成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偌大之村,洪水竟点滴未进!所以汛期以来,寺庄顶是群众思想最稳定、抗洪保障最有力、固若金汤之村!
不仅这次,上溯屡次也是如此。
这是有历史根源的。
寺庄顶的护村堤,始建于解放前,解放后屡次加固。
1962年,杨岗乡副乡长刘凤岐因撤乡,回村工作。时任书记刘永辰(1952~1974.3任职)思想觉悟高,便于1963年让贤由刘凤岐当书记。当年洪水大、护村堤矮、村上组织不力、洪水漫堤进村,刘凤岐引咎辞职,刘永辰接替继续任职。随之当年冬加固护村堤,并于1964年修建了朝东、南、北仨方向的外排涵洞(那时村里条件差未设下水道),还修建了民生渠上的小北桥、小郝(黑)桥。
此后半个多世纪村里再也没有进过水。
1970年8月2日,时刘永辰当书记、刘永祥为大队长(后刘永辰奉调公社当机械厂厂长,刘永祥接替书记职务【任期1974.3~1983年底】,赵敬天、刘春堂、赵长岭先后为大队长),新乡发大水,村里奋勇抢险、有惊无险没进水,随后三年利用冬闲、分责任段、知青也参加,人力筑高加固护村堤。
80年代初,赵长岭(任职1984年初~1991年底)接替刘永祥当书记、赵连森为经联社主任、杨观保为村委会主任,注重巩固机械化,进一步注重防洪设施建设。1982年“8.1”发大水,村里平安无事。
1991年年底,杨观保接替赵长岭当书记、赵连森为村委会主任至今,寺庄顶机械化程度高起来,机械化施工,扩张、加高加厚护村堤,并修筑东、南、北仨闸口,经受了1996年8月百年不遇之大水,村里未进水。之后护村堤略作调整,使之固若金汤,并加设了村内排污、排涝系统。
2016年今天,遇到泄洪,村里依然如故未进水。
新乡环宇桥·花卉城民间文化大使
红旗区政协特聘文史委员
牧野区地名专家
牧野区法院陪审员
卫水垂钓友协之友
牧野大地天仙真人空名君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