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怀念我的母亲

2016-07-13 16:06 作者:李映泉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怀念我的母亲

□李映泉

一、去世前后

到今年五月,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六年了。几年来,一种痛悔与不安的思绪时时萦绕着我。回忆母亲的病亡,真是蹊跷。清明前后,不知何故?老人身上出了一大片麻疹似的红颗粒,痛痒、发烧、难忍!现在据说,可能是民间俗称的“出花儿”,但当时又不知为何?邻里、亲人却都说不准是什么病?母亲遂用一些“偏方”洗了几天,仍不见消退。无奈之下,她就到六、七里路外的邻村一私人药铺诊断、抓取了一包降温药喝了。可能是药性喝反了,或者还是什么原因,总之,母亲的病被耽误了,母亲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我始终认为:村上的庸医应负直接责任;在家的父亲等不重视治疗以及当天母亲喝药昏迷后未能及时送往距家仅30里之远的会宁县医院抢救,是根本性的耽误,相反,他竟打发二弟到附近请所谓的迷信先生折腾了一晚上,并且也给我这个不的所谓的长子不来电话,导致母亲的病情不但毫无扭转,反而加重,仅仅半天零一时间,即把她永远地送上了不归之路。对于母亲的不幸去世,我在心理上一直不能原谅他们,不管他们有何种的理由。

当时我在单位上,突然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急急地返回家,昏头转向,好象天都要塌下来了!我恨透了这包降温药!恨透了这位无能的村医;悲愤之中欲找其算帐,被好心的乡亲们挡下了。他们说:现在你母亲已经去世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就不要太难过了,再说算也算不活了,就不要再折腾你母亲了,让她安息吧!我真是痛悔无奈极了,只有爬在可怜的母亲身边痛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睁开眼睛跟我说说话,叙叙母子别离之情啊!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看我一眼再走啊!我简直急疯了,可是村人们很快将我拉开。我知道此生是再与母亲说不上话了;母亲再也不看我一眼了;母亲是真真切切永远离我而去了。 “世上痛无救母药”,我的母亲才活了56岁呀,我的痛悔到哪里去弥补呢?

二、艰难生活

回忆母亲生前,为了我们这个家庭,为抓养我们成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熬尽了最后一滴心血。她一生勤苦,从不得闲暇,直到去世前一天,仍在劳作,过往的许多事不由我不产生深切的怀念!

母亲生下我弟兄三人时,正值“文革”十年前后期,当时实行的是农业社大集体生产,社员生活比较困难,我们家口大,劳力少,更显困难。因为父亲在大队当文书,后又回到生产队小学教书,两个叔叔正读书,我们弟兄三人还小,又加上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虽说是一大家口人,实际上大都靠不住,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仍落在母亲一人身上。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每天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奔忙在家里的灶间、磨房以及农业社的田间地头,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干这干那,难得片刻的休息时间。然而就是这样辛苦一年,仍不得温饱。我记事时,常常有饥饿的阴影在伴随着。每逢荒,母亲散工回来,除了拾下的柴禾,总是在背篓里背着一些野菜或苜蓿(当时是供农业社牲畜吃的,不准人掐),倒出来捡干净,煮熟,再拌上当时供应的河南红薯片炒上,叫我们吃,或者遇上嫩一些的多掐些,腌成酸菜,每次在饭里和些吃,这就算是最好的了。更多的时候,天气大旱,漫山空空,连苜蓿、野菜都掐不上了。特别是1974、5年,不要说吃饱穿暖,或者上学时有什么馍馍吃,就是有时连基本的吃饭口粮都没有了。每人每天只喝着政府供应的有名的“八两粮”磨成的包谷面汤,来吊命度日。那汤真正是清汤寡水,能照见人影,直喝得人面黄肌瘦,困乏不堪。

我记得有几次,老二饿得倒在厨房台阶上,起不来了,母亲把汤烧熟后,叫都叫不醒,拖起来软拉拉的。还有一次,为了争一口唯一给饿得叫唤不停的幼小的老三烙的一小块馍,我们几个打了起来。母亲困乏得连干涉我们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无奈地坐在地上垂泪,而且她长时间不言不语地坐着。

母亲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或者她是不是饿昏了?母亲心中的艰难困苦又有谁知道呢?现在只能变成儿时痛苦的、难忘的回忆了。

在那个年代,农业社集体都遭遇了大的灾荒,母亲除了落泪忍受,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三、寄子厚望

“文革”结束后,1980年底,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的经营责任制。我们的生活从此有了慢慢好转,我家也开始分居了。但母亲的重担并未减轻,且越加繁重。那时父亲虽又从大队长职务回到农业生产上,但基本农活还是干不好,又加上我们几个大了,且都在念书,地里活实际上仍由母亲主要分担,而且她为我们念书、花费,操着越来越多的心。我上高中后,家庭困难供不起,地里又刨不出多少钱财,父母商量叫两个不念书的弟弟停学外出打工,专供我一人。

看着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能干、出息或考上什么大学了,母亲心急如焚。我每次回家,除了嘘寒问暖,她总是少不了问我的学习情况,鼓励我好好往前赶。我望着可亲可敬的母亲,吃着她老人家做的香喷喷的饭菜,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必胜的信念。高三毕业后,我虽不太如愿,但终于考上了公费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兴奋地跑回家首先告诉我的母亲,她高兴之余,哭了!这个哭,包含着她老人家多么辛酸和“望子成龙”的期盼啊!

参加工作以后,我由于各种事务忙,心理懒散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很少回老家,一年难得见一回母亲,而且每次见面都是来去匆匆,呆的时间不长。但每次回去,母亲总是谆谆教导我注意做人,要学好一点,不要五大三粗,不像个人样。

仅管她老人家生活得一直很勤苦、很俭朴,并且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终生,但她希望我们后辈能有出息,力争上进的心愿一直未变。

四、关爱后代

母亲生前对儿孙们倾注了极大的关切与爱心,临去世前一、二年更是如此。我的脾气不好,与父亲不太合拍,稍有不慎就顶起嘴来。为此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操了多少心,劝了多少话。还有就是我对从小寄养在其姥姥家的儿子不心疼,老看不顺眼,又发现他贪玩,不爱学习。我因此常常管教他,但他仍不听话,不争气,不进步,我从此就很失望,很讨厌他,夫妻二人也没少争吵。此事常常牵挂在母亲的心中。每次回去,她总开导我,要求我好好对待孩子。

2001年春节我全家又回去,这是母亲生前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不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母亲。这次见面,母亲谈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仿佛要给我们刻意留下些什么。当母亲得知我依然对儿子不好时,她很生气地责备我:人家都硬养不下一个儿子,操成啥心呢!你倒好,一共生了那一个儿子,你还不值钱,你要咋样?你把娃娃从小不好好抓养,最后还是你的麻烦,你不信就把我的瞎话记下,看最后把谁害了……

还有一次她当着我妻子的面苦口婆心地对我说:在娃娃身上要行点善,再不要惹了,并以村上的某某平生待家人不好,最后下场不行作规劝。

可惜对于母亲的规劝,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及至她老人家逝世后才想起来言犹在耳,真是痛悔不已啊!

五、敬老尊贤

母亲不仅和睦友善邻里、亲房,遇事肯帮忙,而且对老人充满孝心,其贤德在村里被人传诵。我的爷爷曾活到93岁,在世时母亲极尽孝道,端吃掌喝,并且搁三差五尽量做农村条件下最好的吃喝让老人吃。爷爷非常高兴,逢人就说:六个媳妇子,尤老大家的待我最好。母亲去世,爷爷知道后也很难过,为失去这么一位贤德的儿媳妇痛惜不已!哭着说:这么一大家口子人,主要靠这一个,把这娃娃亏死了……母亲去世后不到半年,因受这么大的打击以及年纪太大,未能经受住当年底的一次感冒等因素,他也不幸与世长辞了。我在一年内接连痛失两位最亲近的人,一时情绪十分糟糕,连出家的念头都有过。

母亲不仅对爷爷有孝心,而且时常牵挂着外祖母。尤其2001年春节我回去时,她不断向我提念很心急!很想见外祖母一面(因外祖母当时在新疆我舅处,已上去几年),她并且对我妻子说:她一点不想活了,爱死的很。春节过完我们临别时,母亲仍念叨要给外祖母做老鞋(即人死后穿的鞋),我给一百元,他坚辞不要,说只要十五元就够了。母亲也很想跟上到我处一转,看一看我的楼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不料春节一别,竟成永诀!

我的不孝之处是:怎么也没有想起给新疆挂个电话,向外祖母诉说我母的挂念之情,又没有将母亲带来我处看看楼房,转一转,散散心,真是后悔啊!

六、悔念无限

俗话说:人之将死,言也善。对于母亲这些谆谆之言,我怎么就没有听进去呢?母亲的时时提醒我怎么就没醒悟过来呢?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再也听不到她老人家的亲切教诲了,我的沉痛心情是无法改变的,我的悔恨是无处诉说的。

我怎能向母亲补上这一罪过,怎能得到她的宽恕和谅解呢?我想只有记取母亲生前的教诲,踏实做人,勤奋工作,勤俭过日子,团结和睦友善邻里、同事、亲友,尤其是按她老人家生前的心愿认真教育好子女后代,方是对她在天之灵的最大敬心和安慰!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原作于2007年3月29日)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2006/

怀念我的母亲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