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麦场上的农具

2016-06-12 16:19 作者:人在蜀道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麦天到了,现在都成机械化了,收割机往地里一过,麦粒华华地流了出来,不出一天,麦子收了。有些农民家里没地方放粮食,在地头直接都把新麦子卖了,连凉晒装仓都不用了。我想,当代的农民真有福气。几十年前,没有收割机时,或者推至二十年前,都能在农村随便看到农耕时期收的情景,把麦子一镰刀一镰刀地割下来,拉到麦场里,再通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变成麦籽,夏收,没有十天半月完不了工。这个过程,农村叫打场。

以前每个村,每个小生产队都留有打麦场,小满前,生产队就要革场,就是把原来的场用石磙重新再碾碾,碾一遍,撒一层水,直到场面非常结实,明晃晃的,像一层釉,打麦时不起土为止。

从革场开始,石磙便是第一个上场亮相的,是麦场里最主要的道具,我见过的石磙一般都是约一米长,直径在60厘米左右,表面被磨得光滑照人,用牲口或用拖拉机带着,兜着圈子转。最好看的风景是,驴拉石磙,一个人站在中间,一根绳子一头套在一个膀子上,一头栓着驴,一会儿见碾场的主人一扬手, “啪”地一个响鞭,拌随着嘴里“嘚,嘚”的催赶声,驴便低头用力地拉着,四脚踩在一尺厚的麦秸里,拉得石磙叽叽作响。农村人流行一个邂逅语:驴拉石磙-------光往里拐。用来讽刺遇事光想着自己的自私鬼。

碾过麦秆后,得用叉把麦秆挑出来,叉又分大叉、小叉、筋叉三种,大叉和小叉是用槡树枝做的,槡树枝绵软,很容易按照工匠的意思成形,做成叉的形状,大叉三根叉齿,齿与齿之间约二十多公分宽,齿长三十多公分,小叉四根叉齿,外形比大叉要小得多,齿距也小得多,齿长也比大叉短,叉除了齿外,叉脖跟还有一个突起的小齿,像人类退化的尾巴骨,以便叉麦秸时,不被滑脱。除了这两种叉,还有一种叫筋叉,筋叉是用木头做的,有六七根叉齿,齿跟固定在把儿上,半腰用一根横木把叉齿分开并固定牢,齿间距很密。一般在大叉、小叉都用过之后,才派上用场,专挑剩下的碎麦秸秆。农村人通常比喻谁吃的快,总说一叉子一叉子的,吃得还怪快呢。

木锨是扬场的工具,碾过麦子,把剩下的麦糠麦籽堆成一个长蛇阵,夏天南风多,就堆成东西向。扬场是个技术活,这个时候,上阵的一般是麦场里技术最精湛的人,用木锨铲一锨麦糠籽扬向天空,经风一吹,麦籽和麦糠分离开来,如果不会扬场,费好大劲,麦糠也扬不出来。配合扬场的,还有一个人,拿着扫箒,站在扬场人的一边,把麦籽上的秸秆碎屑掠掉,剩下浑圆浑圆的麦籽粒,如果碎屑太多,还可先用竹耙把较长的碎秸秆掠走,再用扫箒掠,一个好的扬场者,通常把掠场的人忙得不可开脚,有句歇后语是:“丢耙拿扫帚——不闲”。就是来形容掠场者的。

除了这些常用的工具外,还有网包子、簸萁、布袋、推板等。比如,网包子是用来装麦秸的,网口通常是弯成圆圈的柳木做的,用绳结成网格,串到柳木上,形成网包状的装运工具,农村还有一个俗语叫,“网包子抬小猪——露出猪蹄夹了”,用来比喻那些做坏事的人露出了马脚。如今,这些农具都不存在了,如果有,也都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有些好古者,还特意收集这些老玩意儿,不管是何用意,不过,保存下来以供怀古,让人们了解打场是怎么回事,还是不错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5170/

麦场上的农具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