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门奇境,感受天心律动——游搁船尖记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古徽州黄、白二山,龙飞凤舞;登了黑多山(黟山即黄山),必游白多山(白际•搁船尖•天心奇境)。
搁船尖,早已心向往之。
2016.5.14日,旌德户外组队前往,终于达成心愿。
早6:30分从旌德上车出发,8:20车到歙县三阳镇,下高速,上金川,车子便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穿越于无边无际苍翠翁郁的核桃林中。不知摇摇晃晃盘旋上行几弯几凹,爬到一个两侧空悬的山脊,这时原来在山谷里仰视的座座峰峦,全都俯首在了我们的视线以下。但核桃林依旧坚挺在公路两侧,坚挺在我们的视线所及,不论陡峭的坡面还是耸立的峰头,她们都那么蔚然生秀的密密的葳蕤着,不留一点儿空隙。
终于过金川,到达景区门前广场,下车,便见中国明教总坛坛址上,老周正举着大刀挥舞着,便立即取出相机抓拍了下来。
徒步往山里走,不远有一洞。洞穿山而凿,内幽暗,尽头有光。穿洞而过,眼前豁然,山峦迭起,溪流蜿蜒,景象宛处世外,让人惊喜不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继续往里走,便见“大光明顶•搁船尖•海拔1481米”的景区桩碑立于路旁。
据资料介绍:搁船尖是国家级3A名胜风景区,地处北纬30°神秘地带,杭徽交界处昱岭关,是《倚天屠龙记》现实中的光明顶;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景区内,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铁围,边缘有七金山三十六洞(门),属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斗群(天如漏斗,“天心”的最早由来)的遗迹,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特别是各种天然形成的象形石,逼真程度,堪称”神来之笔”。
选择一处稍高的位置远看景区,层次错落的石林围拢的漏斗形地带,真的像极了一颗硕大的“心”,而那从心门里倾泻的一泓清流,当然就是心脏跳动的脉搏了……
一、走进“天心”之门
就让我们走进那一道道敞开的心门,去感受那枚上苍(老天爷)的心脏脉冲的律动吧。
景区古道是古徽州通往浙江於潜、临安的徽商古道的一段,青石路面完好,座座路亭经维修,依旧立于路旁。
第一关•寻关:朝天门。这是出关的最后一道门,又是登山(入关)朝见天子的第一道门。
顺着第一关的龙脉上看,南侧绝壁悬崖之上有个村落是那么的新貌威仪错落俨然的矗立于南山之巅。经打听那个村落名叫小阜舍村。难怪被称作民间布达拉,不仅因位置高拔,别墅群建筑气势宏伟,酷似布达拉宫;而且就连村落的名儿也与佛有关:“阜舍”是佛教用语,佛说:舍是一切智慧的根源。其实舍也是一种哲学的大义,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第二关•见关:仪凤门。逆溪流继续上行,终于远远的看见山口两侧峭立的鱼鳍状石林向中间合拢,似欲把溪水关住,但终究留住一个巨大的豁口,让溪水流出,此即石门不锁之意也。
走近石门豁口(关口),一股飞流冲关而出,跳下近20米高的绝壁山崖,化作银丝状线瀑散入崖底的碧潭,溅起一弯银乳般的雪沫浆花。
“石门九不锁”指的就是九道不锁的山门,九沓绝壁高崖,九大悬空漂浮的瀑布,构成景区独领风骚的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故元代徽州大儒,郑玉观后高吟:“若将泉水比高下,应是东南第一山”。
上观溪水流经的豁口,左侧峭立的石壁,形状恰似门扇嵌在门轴上被推开状,溪水从被推开的门扉里流出。
过了瀑布,继续往前,来到的是石阶梯,拾级而上,石阶较陡,也较窄。
走过石阶,再爬过一个陡梯后,转角处,有道石门仅容一人通过。
门内又是一道瀑布,状似反写的“Z”字嵌在石门之下。这大概就是第三关了。瀑流在陡立的石门道口下泻,撞击着崖壁旋转回流一小段石床,然后纵身跳下高高的崖壁,潜入崖下如翡翠般碧绿的深潭……
站立在瀑布的石门上,侧身回眸,峭壁右侧依立着一巨型山羚羊石,头高高昂起,目视着穿行于石门的客人,羚角和耳目更栩栩如生……
到达第四关•解关:通济门。
此门民间称蝴蝶门,因它的两扇门像一只蝴蝶张开的两扇翅膀,翅膀的中间夹着蝴蝶的身体,故称。如单看那巨型蝴蝶的身躯,则更像一艘扬帆的大船的船尖即将冲出山门远航西去。从位置上看,大船正好扼守在内城和外城的分界点上。两股流水从蝴蝶的腋下流出至胸前合于一处,然后夺山门而下,形成挂壁飞瀑。
关内有亭,曰静心亭,历代名儒修身养性之所也。
站立亭中,临渊而立,涧中雪瀑飘飞如练,碧潭连连;巨岩高耸,形状奇异。驻足欣赏,无不叹为观止。思此处远离尘寰,真静心养性修炼真功绝佳之境也!
用手轻触亭柱边的累累石台,从那苔痕深处深深浅浅的痕印里似乎还能感受到古代范蠡、黄石公、汪华、钱王等名侠义士在此焚香抚琴,听水赏景,习功悟道之影影倬倬的往事烙印的轨迹……
轻轻剥取古石上一撮墨黑的苔藓,从那溢出的缕缕幽古的芬芳里似乎还可嗅出朱熹、刘伯温、朱升、王茂荫等硕儒们在此吟诗作赋的闲情趣味以及研习安邦定国之术的豪气……
看庭前轻风徐徐,青枝翠蔓,婆娑曼舞;听深谷鸟语啾啾,泉瀑潺潺,流韵声声;感千年石门重重,巍峨峭拔,跌宕起伏。当我们用手抚摸那一道道光洁铮亮的石壁门扇,从它的浮光掠影里似乎还能辩出胡雪岩、胡适、陶行知等名士从亭前石壁上攀行而来,在亭中驻足领略山川美景之后又躬身翻越石镜岭走向大山之外,搅动世纪风云,续写徽州近现代辉煌文运的一代儒风士范英姿勃发的身影……
如今我等无名小卒亦寒蝉学步,故作风雅,平抑浮躁之心绪,轻放得失荣辱,借取谷中一瓢清泉洗净浮尘释心累,安享浮生一日闲,当是何其快哉!
十门十道关,一关更比一关高,关关飞瀑飘如练。
虽关关陡峭,壁立上攀,但一路流水相伴,惊喜不迭,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第五关太平门。由于该门位于石门中间位置,是扼守通向城内最关键的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门上有5只天然的老虎,一只豹子,皆栩栩然生动而惟妙惟肖。此门又称五虎上将门,是兵部5员大将,前后左右中,5都督府。
关门南侧,一巨型骆驼,驼背上驼峰隆起,头稍抬正够吃坡壁上的树叶,其形神似,逼真传神。
过太平门,继续往里走便来到一村,因盛产皂荚树而得名皂汰。传先秦人避乱隐于此,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仍穿用棕麻织布衣,食用山芋、山核桃、贡菊花、桑树、桃树等高山农经作物,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皂汰村在悬崖下,前因山体滑坡威胁,政府做迁移工作,现看上去排排俨然齐整的房舍已人去楼空,门扉颓坍。但仍有极少老人不愿迁走,留居于此 。
过皂汰村,往前大概就是第六关聚宝门了。
石门之上,巧石林立,如人似物,惟妙惟肖,其中四位一体摩尼光佛石像、如来石佛、水月观音石佛、文殊石佛、普贤石像、孔雀明王石像、基督教耶稣石像、道教玄天大帝石像、拜火教玛兹达石像、黑暗之王十大头像更是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只是难以一一对应而已。
后续诸关不再细述。总之,道道山门皆造化,关关飞瀑皆天成,每一关皆如城墙扼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年陈硕真、方腊、朱元璋起事,以此为根据地,便是利用其易守难攻之形势。而三人皆明教中人,神秘之明教早已消失,其历史《倚天屠龙记》真实光明顶却依然……
二、探访福泉神境
11;10到达搁船尖下掩映在密林里的最后一个村落,也是最后一道门了。据同行者介绍,此村为福泉山庄。
搁船尖下这个有些神秘的古旧村落为何又取名福泉山庄?两者有何联系?眼前这青晖历历的石板村街、一幢幢古韵悠悠的黛瓦青砖的徽式建筑又将向我们解密着怎样的传奇,叙述着怎样的故事?
踏上穿村古道的层层石阶,来到一个平台,一幢古色古香的平房建筑呈现眼前,走近方知乃 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心”的云心寺——“福泉圣母庙”(亦名“红衣神女庙”或称“仙姑庙”(观音庙)。朱熹题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百世圣贤心”工整的镌刻于庙门两侧,庙内供着金尊金娘(观世音娘娘)铜像(高不足一米),香火依然旺盛。
触景生情,思绪似乎被拉进时光隧道,经过不知几千万年的穿越,来到盘古开天的蛮荒时代,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神魔斗法的惊心动魄一幕似乎就从那樽金尊金娘佛像的口中娓娓道出: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玉帝乘宝舫考察民情,路经此地,遭遇黄石滩的暗魔以十门锁住山峰作祟,魔咒紧锁,山头陡然升起,搁住宝船,摇摇欲覆。危急中,红衣神女出现,石镜(石镜岭地名的由来)照妖,砸开十门的九把魔锁(十门九不锁的天然奇观由此产生),加上一把地锁困住魔山(地锁困魔由此产生)。刹那间,山头止于1468米,宝船安稳停住,玉帝及七仙女走出宝船,询问神女,才知红衣神女乃观音而化(搁船尖由此得名)。玉帝等遂向西拜谢佛祖——从此便留下美丽传说:《神女救船》。
又见红衣神女宽袖飘带,瞬间化成二道泉水依谷而下,合于十门而成天锁。天、地、人三合而一的风水宝地(天地连心由此产生),玉帝哈哈一笑:福泉圣地也!庙内有诗为证:泉以福名愿苍天祈福共饮一瓢沾福泽,姑为仙女当成仙尚留只履表仙踪。
为永久镇住魔山,观音和镇殿圣母、七仙女永久分灵于此(第五道石门上的参差石像由此出现),于是乎,搁船尖下就有了“福泉圣母庙”,福泉山由此而来。“上有搁船之尖,下有帝王之地;外有十门九锁,内有金尊金娘”谚语口传至今……
与村民交流得知,福泉山村,全为潘姓后裔。相传数百年前,潘姓五兄弟为避战乱,逃荒沦落到此生根定居下来,繁衍子孙。
若要问村落的建村史,恐怕只有细读观音庙前的那棵千年老柏树,以它的年轮刻录下潘姓子民及古旧村落的苦难变迁与兴衰存续的悠悠往事了……
三、冲刺光明之巅
我们在村中农家乐休息并补充能量。于11:30分开始搁船尖之行最后垂直高度约600米的冲刺。
虽说600米,但坡度几乎垂直,山路基本只是羊肠砂石小道,无任何台阶之类,连个垫脚石几乎都没有。爬着爬着,便大汗淋漓,气也短了,腿也疼了,腰也酸了,可山路依然陡峭,怎么也看不到尽头。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山,心里也装满了山,其实,谁都能成功冲顶,只要越过了心里的那座山。
就这样,一路攀爬,一路歇息,冲顶的欲望激励着,心和腿较着劲。当看到一棵硕大、粗壮但却低矮顶平的高山松时,应能感觉到海拔应在一千二、三百米之上了——我们已上穿过了底层的松树林。
到达中层灌木林带,夏初的高山,三三两两低矮的映山红依然灿烂着,一簇簇绽放着炫彩。看着这一丛丛含笑林中、媚态可人的低低矮矮正向我们颔首致意的小家伙们,欣喜之情难以言表,爬坡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跨越过低矮灌木林,我们到达顶层高山芳草甸。用时1小时20分针,跨越600米的垂直高度,人人兴奋不已。
一大片的开阔山脊从眼前化开去,渐渐蜿蜒至远方,周围则是崇崇的山峦。
大家零星散落在山尖,人的小与天的大彼此衬托着。在山顶振臂欢呼,虽然没有应者云集,但就是喜欢那种感觉,喜悦之心都要溢出来似的。
站在高高的光明顶,南眺千亩甸,山上垒山山山雄伟,峰上叠峰峰峰耸天,万山千峰又全都拜服在搁船尖下。
西瞰搁船尖峰脊蛇形蜿蜒西延,如黄龙奔腾跌宕。
龙尾之外,依然错落的峰峦演绎着仙境蓬莱之万般魅力。
北望 天目山系,重重岚雾之中亦难觅清凉峰那风姿绰约的靓影。
远眺东面大明山七尖亦隐没在雾霭之中……
站立在搁船之巅,抚摸着“光明之顶•搁船尖:1481(米)”碑石,览观万山峰叠之大境,眼前似乎浮现起当年程灵洗、方腊、朱元璋等豪杰枭雄身披明教总舵主教袍,手握教旗,挥打旗语,雄姿英发、从容淡定,排兵布阵,推演战法,训练义兵的场景;而深藏于八千亩芳草甸中的百万雄兵则依照旗语,挥刀舞戟演练着程式82太极八卦方阵,惊雷闪电谐律,雄风松涛步韵,怒吼喊杀声声,皇戚显贵之大厦颤颤欲倾……
而今我们这些草根蝼蚁之辈站立在苍茫云天之下,叠嶂重峦之上,睃巡空阔之四野,则可清醒的意识到自身是多么的渺小……
低头俯视光明顶芳草甸,是一种叫着黄花菜的植物,她们密密的相互依偎着匍匐在光明之巅,无忧无虑的生长着,繁衍者,葳蕤着,灿烂着。她们从不知道什么叫做忧愁。民间百姓又赋予她们一个美妙的名儿——叫忘忧草。
我们何不效仿这些逢春青发的草本,回归自然的本真,携一领帐篷席地而卧,清晨最早迎接朝霞,傍晚最后送走霓虹,整天沐浴着阳光,近距离与白云亲吻,夜间与星星低语、与月亮对酌……如此时光,何其惬意!
可惜没能早作准备,像那些络绎上山的负重驴子那般,带上足够的设备,于是只能依依不舍的带着那么一丝遗憾悻悻而返……
下山的路走得很轻松
在一路向下走过皂汰村之后,我们选择从山排环道下行。
再次眺望走过的天心重重石门,脑中不免又回放着那一道道味美无穷的风景盛宴,叫人不免驻足流连……
记于2016.5
走进石门奇境,感受天心律动——游搁船尖记的评论 (共 17 条)
-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选择一处稍高的位置远看景区,层次错落的石林围拢的漏斗形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