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丢失的民族魂

2016-05-20 14:59 作者:当归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

—— 《百朝凤》一曲唢呐鸣,繁华散尽是悲歌

今日不会以浓墨重彩来描诉这部影片,只是想纯粹的谈一谈,关于这部电影,关于民俗文化,关于传承与消失。却又突然觉得好无力,文字是苍白的,那么就让我,讲诉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这部电影,几乎是哭着看完的。从影院到家还有着很长一段路程,总希望回家的路长一点,再长一点,让泪水流干,让风吹散乱如麻的思绪,让我回到那个年代,淳朴的日子里。

空气中充斥着爆米花的甜腻味道,我有些反感,在影片开始的那几分钟里。我萌发出深深的罪恶感,对观影人,对这部片子,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敬。

这并不是一部细腻得近乎矫情的文艺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在如此尴尬的市场定位上,显然并不占什么优势,也许说是一部大众文艺影片更为贴切。那么,淳朴,乡情,本土,便是很多人为它打上的标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同事小佘的极力推荐下,又在网上看了影评,最终独自踏入影院。身边的朋友都不太愿意接受这类型的片子,毕竟这是小众文化,不太符合大众口味。我以为观影人寥寥无几,没想到座无虚席,在故事结束后,很多人,久久没有离去。

可能带了一些个人因素在里面,我一向比较喜欢乡土气息浓郁的影片。不知道天鸣有没有自己的想,起初并不喜欢唢呐的他,在他的强迫之下拜了焦三爷为师。开始的细水长流,直至焦家班改名游家班。在与西洋管弦乐的正面交锋,在焦三爷弯腰拾起唢呐的残片,寞然离去的背影,直直地令人心疼。

印象最深刻的,是焦三爷酒后的那一段百鸟朝凤。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他对天鸣说,也是对自己说。一个长镜头让我们看清了焦三爷吹唢呐的兴奋与自豪,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深入人心。令人动容的是,这是一副和谐美好的画面,演奏者的神采,听者的笑容,身为观众,不自觉融入其中,我听见安静的空气中传来的啜泣声。

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独有的故事,可这往往带着一些悲剧色彩。焦三爷最后从唢呐里流出的鲜血,天鸣在师父坟前吹的一曲《百鸟朝凤》,没有师兄,没有伴奏,只有孤零零的坟墓,孤零零的黄土,一代唢呐匠人,逝后如此冷清。天鸣最后的泪水为谁而流?师父的遗愿是否能完成?这依然是个未知数。

西安古城墙上,唢呐匠人的演奏换来一块钱的施舍,当时天鸣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曾经唢呐匠人的位高权重,如今沦

为街头乞讨,仅仅靠着“非遗”,这样的民俗文化又能走得了多远?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型来源于贵州,而吴天明导演将它搬到自己熟悉的黄河边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子孙,,孕育了华夏文明,而文化,不是应该传承的吗?

两年前的华山行,途中一位挑夫给我们唱起了陕北民歌,那时的自己太年轻,不愿多听,实在追悔莫及。而这两年,受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对陕北那块黄色的土地,充满了无限遐想,心之而向往。

小的时候,家乡红白喜事也有吹唢呐的匠人。那个时候,每逢红白喜事,总会有大人叫上我们去看热闹,咿咿呀呀只觉得吵,不过笑得很开心,十里八乡总是那么热闹。还有舞狮舞龙灯,领头人喊着口号,与唢呐匠人们一唱一和,配合得恰到好处,一群中年妇女蹦跳着击着腰鼓。直到后来有一天,遇到一家人办白事,在唢呐与舞狮的队伍外,来了一队拿着长号穿着西洋服的人,乡亲们都围了上去,一旁的唢呐队也就散了。并不是谴责谁,那时候的我也是一样,看见新鲜事物的好奇,对传统唢呐的不屑一顾,对民俗文化的不尊重。

直到后来才明白,传统的便是精华。我崇拜过我爹,因为他会吹笛子会拉二胡,在他的教导下我学会了一曲《孟姜女》,然而现今完全忘却,感觉对不起当初满城追着卖笛子的艺人跑的那段日子。我见过隔壁爷爷他们的演奏队,木鱼二胡唢呐,他们围坐在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桌子上,有着不错的待遇。我听说我的那些伯伯二胡拉的不错,比乐队的二胡手拉得还好。后来听娘说,外公当年唢呐吹得很好,后来县里边请他去演奏,可是他没去。可是,我从来没见过他吹唢呐的样子,甚至以前都不知道。在农村,在我身边,有很多很多的亲戚,他们都有着这样一门手艺。可是,老一辈都老了,再也吹不动唢呐打不了鼓,年轻一代甚至都不会这些,更甚者从没见过这些民间乐器。我想我是幸运的吧,至少曾经见过听过。也正是这样,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总会想起曾经的一些画面,想起那几年的热闹场面,如今的冷淡。“烧香”这词儿听得越来越少,再也没听过唢呐的声音,反之都是乐队,如果乡土乐队算是民俗文化的一种,那么无可厚非,只希望能一直保留下去。

很多人问我,土家族,你们有没有自己的语言,民俗文化禁忌什么的。我很尴尬,我并不算一个合格的土家族人,基本的摆手舞不会,语言不会,文化、禁忌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哭嫁,还是小时候见过。以前,在新娘出嫁前,总会看到红色的茶盘上摆放着生活用品,甚至粮食,衣服,金钱,然后抬到男方家。女儿出嫁前是会哭的,会给父母行跪拜礼,男方敲锣打鼓来新娘家娶亲。而这两年,很多人结婚,只是邀请亲朋好友在酒店吃顿饭,新娘新郎站在门口迎接,寒冷的天气里冻得瑟瑟发抖,一点成亲的氛围也没有,只是走个过场罢了吧!

话题说回影片,之所以看完如此复杂心情,只因为感动,感动之余是思考,但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做到什么。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观看到这样一部好片,能让这部影片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一些民俗文化,不要只将它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保护起来而不去传承。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总是有人诋毁这样的片子,为什么总是有人说其土,老气,难道民俗文化就难登大雅之堂了?难道只有管弦乐能引领主流?一些人喜欢传统的东西,喜欢诗词文化,却总会被嘲笑,噢,我差点忘了,诗人这个行业已经衰败,民间艺人的路也差不多走向灭亡了,连曾经的民间医生,要么逝去,要么在城里开起了药铺,要么已经转行。

如今,田地间已无音乐流淌,大街上流行乐盛行。偶尔有一两个回乡的村民,手机里传来的全是烂大街的歌儿,如果有一天,唢呐声响起在田园,笛声悠悠炊烟渐次飘散,要么梦回仙境,要么是从手机里传来参杂着电音的乐曲。这一切,早已远离了淳朴。

只想听外公吹一次唢呐,听邻居爷爷敲一次木鱼,听伯伯拉一次二胡,听爹吹一首《孟姜女》,然而,这样的愿望,终究完不成了。

还有一片杨槐树叶子,从嘴边淌出的国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0183/

丢失的民族魂的评论 (共 14 条)

  • 歪才(卢凤山)
  • 雪灵
  • 清淡如水
  • 从余东风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风残炫舞
  • 潇潇
  • 心静如水
  • 诗心云卿
  • 淡了红颜
  • 生如夏花
  • 诗露花雨
  • 香袭布衣

    香袭布衣方励导演之一跪,还好有了个几千万的票房,毕竟传承的东西都是精髓!值得深思的好文。电影的选景地在布衣的家乡陕西合阳洽川风景区,音乐背景也是以当地碗碗腔为基调,唢呐艺术指导也是当地的艺人唢呐非遗传成人郭玉生老师担任,欢迎各位文友来做客!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