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进大梁江

2016-05-19 12:53 作者:淡然いで微笑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梁江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井陉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就经常听奶奶说起,知道它隶属支沙口乡,在一个山沟里,离我家很远很远。其实,支沙口乡很小。用老百姓的话说支沙口就是一道山沟,里边分布着几个小村落,沟的最尽头就是大梁江村。村子离山西很近,离平定旧关仅有四五里的路程。长大后我有幸认识了几个支沙口的同学,上班后又相逢了我的师傅,他可是地地道道的大梁江人。虽然有缘相识,但从来没有走近过。是快乐悠游让我有幸走近了大梁江。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2015年5月24日,快乐游游一行6人早晨8点整从县城出发。汽车先是沿着307国道西行,从横口拐弯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越秀林、柏山、宋家峪、北障城等许多非常熟悉的村落,这些村落是途经苍岩山的必经之地,所以很熟悉。到了南障城就有了岔口。向南直奔苍岩山,往西拐就进了支沙口沟。沟里的路面虽然窄但是新修过的,还算好走。穿过南障城村边的几户人家再往里走视野突然变得开阔起来,神情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天空也变得天高云淡、明朗清澈。路两边的山脉也越发青翠秀气,四周的田野也显得清爽、明净。汽车一路前行穿过支沙口乡的流沙棚、蒋家、吕家三个村落。这时的山野变得更加秀美,空气也变得越发清新。吕家的村牌楼新颖别致吸引了我们,大家一致决定返回时顺便看看。穿过吕家再前边就是小梁江村了。小梁江和大梁江两个村落紧紧相挨。沿道上很少有行人,只是在田野的尽头偶尔见有人影蠕动,想必是劳作的庄户人在地里耕种。路开始变得越来越平坦。沿途的山脉、田野也越发清新、秀美,随着汽车的行进,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山脚下恍惚有几处现代化的建筑很是醒目。越来越近、越来越清,看见了有一大片广场,看见了广场边矗立着一块大石头,看见了石头上有几个红色的大字,越来越清晰,终于看清了“大梁江”三个大字。

村口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树下聚集着三三两两的村名,有几个还在兜售土特产,也就是当地产的红枣、大豆和核桃之类的。望着这棵古老的槐树我突然想起了热播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里的大槐树,眼前的大槐树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听当地居民说,此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根部早已干裂、凋空能钻进去一个人,可它的树冠硕大,枝叶还非常茂盛,而空心的根部难以承受硕大的树冠只好在根部用铁丝和短木在加固。

村里的导游王变红女士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随后我们跟着王导走进了大梁江。村口的门楼上四个大字“襟山带河”赫然醒目,寓意以山为衣襟以河为玉带,展现了大梁江先人的胸怀和气势。穿过村口的阁楼,踩着远古的石头路,身边是一座座久远的明清建筑,耳畔聆听着王导讲的远古故事,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回了远古。我走近秀才屋,透过窗户仿佛看见了秀才秉烛苦读的身影;走近武举人的练功场,我仿佛看到了气宇轩昂的梁武师正刀光剑影、跳跃翻腾,身后是一片喝彩和尘土飞扬。走进武举人家的“一宅九院”,这可是大梁江最豪华的四合院。大院内九所院子均为独立的四合院。院中有门,门内有院,前院后院、上院下院,前后左右、上下联通、曲径通幽,在这里很容易让人找不着北。前院是武举人出生的院落,屋子保存很完整,他出生的屋子门檐造型与众不同,圆拱形的石条门檐与门立柱石条间镶嵌着两条横石,远看门顶就像一顶官帽,俗称;“出入戴官帽”,用意何其讲究。据说武举人的母亲在此屋子生了他,原指望让其苦读诗书、求取功名,怎奈他酷武功中了武举人。这里的古民居既有晋商乔家大院风格的建筑,又有北京风格的四合院建筑,这一切缘于梁氏先人发家不忘兴祖业,四海经商发财最终落叶归根修房置地,最终繁衍出“晋冀合璧、巧采京华”的这一村落。这里沟深僻静、交通不便,但也应祸得福远离了战火灾难,保存下完整的原始村落。听村里老人说日本鬼子就没有进来过。

大梁江村原名叫甘桃沟。明朝时,这道山沟两侧山坡,草木繁盛,尤以桃树居多,每逢秋季,山桃满挂,香甜可口,此沟便得名“甘桃沟”。有王、刘等杂姓,在明代万历年间有梁姓人从山西平定迁来。岁月悠悠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梁姓家族逐渐庞大成了主导,因与小梁江村紧紧相邻后改名为大梁江村。这里的老人很多沿用山西习俗,说话是地地道道的山西口音没有一点井陉味。

这里风水极好。三面环山,山坡秀美。每到秋季节,村前一条小溪如玉带般缠绕着整个村落。但这里自古缺水,所以聪明的梁氏族人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到处打有水井,因地就势井或大或小。大的如我们常见的一米见圆,小的井口如篮球一般随处可见,全村多达三百多口井,在当时平均一人一口了。井口处放一块圆石头即可。这样小的井在别的地方还真不多见。井多口小这也是从实用和安全上着想。可见当时的梁氏族人多聪明。这还不算,最聪明的地方还表现在污水回收上。每家的院落都是外高内底,都建有下水通道。每逢下雨院中的干净雨水流入水井中,家用污水都流入下水道,家家户户的污水最后都流入村中的统一地下污水管道,再流到村边小溪里,最后用于浇地。这在现在的农村也很难做到这么规范统一,可在几百年前他们村却做到了。真难以想象他们的族人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梁江这个村落处在一个半山坡上。所建房屋都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导游是本村人,熟人熟路领着我们走进了在此居住的老乡家里。掀开门帘屋内是熟悉的土炕,炕边还贴着墙围,屋内墙壁上还贴着年画,正中央还贴着毛主席的画像。一进门老奶奶热情的拉着我的手直往炕上让,这情景让我很温暖有种又回到了儿时的感觉。想起了儿时的家,想起了自家的热炕头,一种思念怀旧的情愫在心底蔓延。这里的老乡很朴实很热情。参观了几户,家家都是古色古香,家家门口都有门墩、了吊,看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门墩又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仿佛又听到了那久远的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啼虎马虎想媳妇儿”,仿佛又在聆听儿时的“门墩墩和了吊吊”的童话故事:传说门墩、了吊吊是弟兄俩,母亲回外婆家,只剩弟兄俩在家看门,妖怪在路上吃掉了母亲并假扮其模样想回来吃掉弟兄俩,其中经典对白“门墩墩、了吊吊开门来,你不是俺亲娘,亲娘的脚小,你的脚大......”导游还在讲解着,我突然被翠花门楼前的门墩所吸引。我以前在老家见到的门墩只是一个竖立的长方形的石墩,而这里的门墩却非常漂亮,石墩上放着花鼓,花鼓又镶嵌在莲花底座上。石墩、莲花底座、花鼓上都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在这里门墩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大户人家素有:“翠花门楼屏风挡,石墩花鼓门前让;浆沙葛台抱墙沿,不摆桌子不吃饭”的习俗。

这里民风朴实、崇尚教育,文化底蕴很深,后代几乎没有文盲。在刚恢复高考的70年代,从这个沟里就走出了无数的大学生。这与这里的文化底蕴之深、学习之风之盛不无关系。古老的大戏台前有两幅对联,也足以证明其文化底蕴之厚:“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可删可存楼外文章圈外注;虎節龙旗看蜃楼染色,莺歌鳯管欣听月窟音声”! 民风朴实在这里还体现在做官之道上。这里曾经有一梁姓人在京城做官。家中老宅的门牌上至今刻有“勤—慎—清”即勤奋、谨慎、清廉,用以自勉。被后人牢记并编为顺口溜: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做官三宝:勤-慎-清。

岁月悠悠,先人已去,可先人留下的文化和精神永存。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深思也让我们感慨万千。

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间,眼界所及,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石楼。脚下触及,皆是久历踩踏而光滑圆润的青石。这里的一石一木、一房一屋都书写着岁月、书写着时光、书写着历史。试想,没有几百年的脚底穿梭哪来的石头光亮如镜。再看那花鼓门墩、那房顶水壕和镇邪石、还有那几千年巍然屹立的石头瓦块表墙砖的建筑群落,这一切都让我们唏嘘、感叹和回味。那村口的上千年的古老槐树和村中央的古老戏台更是见证了大梁江村的繁荣和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几经打探,我终于找到了分别30多年的师傅梁成志。梁师傅就是大梁江的梁氏后人,今年已78岁高龄。虽身体不好但神志清醒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们相见非常激动,又一起拍照留念。师母身体非常好,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拽着不让走要留我吃饭,又拿出全家福给我看,他老人家现在已是四世同堂、儿孙满员。师母依依不舍的把我送到了村门口。

再见了,师傅!再见了大梁江!为我们井陉大山深处有这样的“乔家大院”感到骄傲!愿大梁江的名字早些插上翅膀,飞出大山深处,飞出井陉,飞向更远的天空,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我们一定还会再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9891/

走进大梁江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