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离”以全志——读《离骚》

2016-05-12 08:19 作者:阿砚罗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帝高阳之苗裔兮,正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离骚》由忠生忧,由忧生怨,由怨生痛。字字诛心泣血,为君为民。芳草芝兰玉树缀屈原清白之身,奈何奈何,身是血肉躯,心是凡人心······欲留留不得,欲去去不得,枉自伤神!

不遇文人苦求“聊朝隐乎柱史”,亦希冀君王开眼回心重贤臣。心如此矛盾,去留都不得,伤得肝肠寸断。

屈原“隐居以求志“,宋玉处穷而守高,严忌于游仙中寻求解脱,杨雄于学问中枯淡自守······这些文人的选择之中都有一种渗到骨子里的风骚之气。

古来隐逸者多,或伤于尘俗而避世,或愤于浊世而隐逸,或感于丗事而求仙······其心其人,有可怜之处,亦有可敬之处。

上天入地遨游求索的仙逸之风归其本原却是在世事浑浊、黑白莫辨之下的避世行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妖邪横行,乌云蔽日;青天不开,前路茫茫······

张衡亦受屈原影响,“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徘回。“但他却又摆脱了屈原的抑郁绝望,”天不可阶仙夫兮,柏舟悄悄吝不飞,松乔高跱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游大人以成名“。

汉代的隐逸文化究其根本乃是楚辞的化身,汉文人做赋多受屈原《离骚》之影响。汉初统治阶层多来自楚地,汉代文人的人生遭际、体验与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从屈、宋那里找到共鸣而得到心灵的慰藉。

屈原作《离骚》以抒情寄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其香草美人、高洁君子形象入心入骨、再难剔除。

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娉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屈原打破了现实社会与虚幻的神仙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时空限制,糅合神话传说,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自由驰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神奇莫测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试《离骚》成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

那么,撇开《离骚》华丽的词藻和仙逸之风,它究竟传达了屈原这个落难诗人的什么心语?是什么魅力让它千古流传,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瑰丽的想象之后是不详的死亡之气和入骨的悲哀。我始终认为逼死屈原的不是现实的无赖与丑陋,而是想象的瑰丽与随心所欲。

中的世界太完美,他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太高洁,凡尘浊世根本容不下这样的清与美。那么,求理想而不得的他,除了死还有什么办法去追随他的梦,去捍卫他的高洁?

除死之外,别无他法!

他洗不净人心,更洗不净尘世污浊。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只能一死全身。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清”与“醒”之间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谋杀在那场梦里,沉进冰冷的河水里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7989/

“离”以全志——读《离骚》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