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见立无,斯即涅槃

2016-05-06 11:56 作者:诺亚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知见立无,斯即涅槃

迪心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这是《楞严经》中非常重要的偈语。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温州瑞鹿寺遇安禅师那段“破楞”公案:遇安禅师突然心血来潮,把句子改为: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槃。”这一改,不得了,突然间就大彻大悟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般而言,对于初学者和刚入门的佛子,再未完全读明白之前,不要轻易去改动这些传承许久的经文,信、解、受、持这四大过程,还处于信的阶段,如果也如遇安一般去改动经文,那纯属于文字游戏了,这会误入歧途的。

佛告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家不要以为文字背后真的就隐藏着什么惊天大秘密,以为破解了经文就能寻找到真理了吗?这也就是生“法相”了。文字般若本身就引导诱导开悟的法门,也不过是一种载体,读破经文之后,其实什么也没有。

“知、见、立”,三者,都是“知”,这才是产生“无明”的根源。因为三者都是“有”,有,就会产生“烦恼”,从而衍生万相。

“知、见、立”无,也就是无知无识无所想也无所思,如果达到这样的感觉,那么你就开悟了。因为什么都没有了啊,没有了我,没有了万相,也没有法相,更没有思想和理念,一切皆空,所以“见斯即涅槃”,就是开悟了。

知见立无,斯即涅槃。

这句偈语,意思是不要去肯定或否定所知所见,也不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我们有六根,自然会产生知见,知见越多,就会有“立”,就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东西,而恰恰这些都是无明的根源。

那这样,岂不是要我们不去读书读经文了?不是这个意思。中国古代圣人讲要“绝圣去智”、“返璞归真”,这个道理就是和《楞严经》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四句偈语的意思类似。

所以说我们读经文的时候,要抛弃自己的“知、见、立”,不要执泥于字词句的概念和含义,文字般若又称为“诸佛之母”,文字本身就是传递佛法的载体,是一种佛法境界,而感悟这种般若境界,是需要发心修行才能感悟的。

佛家大师很多,而经文流传为广大民众喜的并不多。比如《金刚经》、《法华经》,这是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深得世人喜爱,而后来的玄奘等人也翻译过这些经文,其版本却不被人喜爱,这种差异就是文字般若的差异,也就是文字所蕴含营造的意境,实际这也是大师们佛学造诣的集中展现。

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这里的“见”,就是上文中的知见,知见的都是“相”,着“相”了,以为“相”就是佛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到了最后“法相”也是空的,清净虚空这些都是相,空也是相,叫“空相”,如果你执泥追寻这“空相”的本质,那也是“着相”,最终什么也感悟不到的,所以“不能见如来”。

如来,这里的如来,不是指释迦牟尼,也不是指诸佛菩萨,而是代指明悟生命的本质:“明心见性”。反过来说,如果明心见性了,自然就可以“见”如来了,也就是开悟了。

心,就是相,是诸相之源,相由心生;性,就是空,是诸相之本。修习佛法的目的,就是明悟“心”的本质,那就是“空”,所以有云“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我们的心,整天装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想这想那,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念想不断,怎么能“空”呢?

“空”,不是让大家放下或舍去一切甚至要你出家,这是对佛法偏执的理解。

佛法的本质,是明悟生命的本质,然后积极进取,了悟人生,从而开拓人生,改变人生。

佛法的本质是善良,修行的法门是慈爱。

善良的你,便不会作恶,有悲悯之心;

慈爱的你,便知道舍弃,有救赎之情。

如是的你,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6586/

知见立无,斯即涅槃的评论 (共 8 条)

  • 心静如水
  • 雪灵
  • 春暖花开
  • 雨袂独舞
  • 烟雨流峡
  • 襄阳游子
  • 王平如是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