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拾稻穗的妇人

2016-03-28 12:23 作者:爱我吧baby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个故事发生的秋天,现在已是季了。时光斗转,秋去春来,可那个拾稻穗的老女人春天还没到来。

——题记

1

那是一个阴绵绵的季节,夕日金黄的麦浪转瞬成了满目的灰暗,曾经秋高气爽的长空如今雾霾笼罩。也就是在这样的日子,一个老女人提着旧竹篮,弯着腰走进了空寂、辽阔的旷野。——这个女人在别人劳作的时候,无所事事;当别人归家休息的时候,她却辛勤地为食粮而忙禄着。——她究竟在干什么呢?

这是个可怜的老妇人。

2(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村子里的小街弯弯曲曲,它们连接着每一户人家,人们有事经常会在这条攸长而古老的小路上会面,小街成为人们交流的情感线。在这样细雨霏霏的日子里,这条情感线似乎被冻结了,显得有些幽深,甚至可怕。霏霏的淫雨浸湿了壁墙,一路上的人家大门紧闭,鸡躲进了篱笆架,这时深巷中偶尔会传来一两声犬吠。

这个时节,老爷爷、老太太会一边烤着炉火,一边嘴里唠叨着:“这阵冷雨过后,怕是更冷了。”北方有句俗语:“一阵秋雨,一阵凉。”大西南也一样,毕竟秋已深。

一位大作家说过:“没有皱纹的老奶奶是可怕的。”严然如此,额头上的一道道折子是饱经风霜的见证,是多彩人生的证明,是岁月的风刀给人生的美容。可岁月的手术刀给这个老女人的整形却是失败的。这个妇人并不那么老,尽管皱巴的脸显尽了苍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加速了机体的衰老,可她真的没那么老。如今,她躯体单薄,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她卷走。每当看到这个老妇人,不由心底忆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孱弱的身体,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词——死亡。其实,这个女人就是在死亡线上挣扎。每每看到她,人们都在为她担忧:这个即将来临的隆怎么过?!

这时,冒着绵绵细雨,这个老妇人走进了收割过的稻田,为自己的食粮努力着。她弓着身子,眼睛盯着地面,似乎要不放过每一寸土地,不放过每一粒稻米。扒开草垛,小心翼翼,似乎想从那里获得一点惊喜。从早到晚,她都这样。她的衣服不知什么时候湿透了,竹篮却不知何时能满。冷雨浸到了她的肉体,难道她真的不觉得严寒难耐吗?生活的艰难使她忘记了机体受到的折磨,她依旧专注地寻找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这样的女人,脚踏黑土地,为了盘中餐,只得冒着严寒,顶着风霜,常年的为食物而疲于奔命,大概已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也许她也期许片刻的“清闲”,但粮食找不到她是断不会有此念头的。那么,她会想今天能交上什么好运,不禁意间在某个角落拾到一大堆的粮食吗?一大堆别人遗忘的粮食。大概也不会,这样的人只会为拾到的一粒半粒米而心存感激,而感到庆幸;她不会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也许她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她只是弓着身子,一如既往地寻找着,寻找着……

一个人的努力、认真换得的只是一丁点儿收获,人们遗漏的一丁点儿收获。唉!上天也是不公的。

3

“咳,咳,咳……”

隔壁传来了这个妇人的咳嗽声。她着凉了,她薄弱的躯体是经不起这寒风冷雨的欺凌的。

虽是冷雨,却有微月。这个妇人正是踏着朦胧的月光归来的。一天的辛劳,不知换来多大的收获,或许她的竹篮仍旧没有装满吧。

秋月寒,秋雨冷。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感冒了。她的咳嗽声传播在攸长的小道上,打破了秋的寂静。很难想象一个骨瘦如柴、身躯羸弱的妇人能够禁得住什么风霜。真让人担心,一个孤零零的生命在一个孤零零的夜里孤零零地逝去,如同一片秋叶的飘零。

一声,两声,三声,一连串,又是一连串,连续的咳声惊醒了四邻,不知有多少人在暖被中暗自担忧,担心她在孤寂的夜里孤独的死去,邻里也会有人暗自替她祈祷。也许有人想去看看她究竟怎么样了,或许能能给她捶捶背,或者送上一碗热水。当然,也有人漠不关心,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是一种人生常态。可最终谁也没有行动,只剩下妇人陪同寒夜转明,安慰她的也只有那满屋的寒冷的月光。

翌日,人们又见这个女人伛偻的身躯。

多日的微雨浸透了整个世界,屋檐积蓄的雨珠时不时地滴落下来,敲在古老的石板上,发出的古铜声,悠远、绵长,将帘中人带入旷古的境地。

此时,田中的蚱蚂已藏得很深很深,蛐蛐也躲进安乐窝里,偶尔才会发出一两声鸣叫聊以解闷。除此之外,只有那么几只“不知冷暖”的陪同这个寂寥的深秋。

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似乎格外的期盼晴天,尤其对那些穷苦的乡下农妇来说。当然,那个拾稻穗的女人就是其中之一。久雨后的晴天定会格外让人欢喜。柔阳下脱下厚衣衫,飘然于田际林边,融入这沉沉睡去的殷实的秋天,享受从西海岸刮来的凉风,该是多么的惬意。届时,老人会集中在石级上晒太阳,享受一年中最后的几缕阳光。这样的日子,对那个风餐露宿的老女人更是一种恩惠,她不用顶风冒雨,还能享受免费的温暖。毕竟阳光是上天恩赐的,用不着弯腰去捡。可天边沉沉的雾脚告诉人们这只是一种奢望,那个老女人也只能再次提着篮子,钻进烟雨里默默找寻。

4

有人说这个妇人是个疯子,她做什么都异于常人,整天絮絮叨叨却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也有人说这个妇人就是一个傻子,一点都不会动脑子,做什么都是直来直往;更有人说她根本就是一个“鬼”,做什么都披星戴月的,独来独往,“飘”于山川、街巷间。——这个老妇人的身世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后辈来说是个迷,只听说她很穷很穷,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这些年轻人不知道她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只听说她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过这种“讨饭”的日子了。

屋里探身出来游玩的几个顽皮的小孩,看到那个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老人,总会指指点点。他们对这个妇人的举动不甚理解,小孩总是天真的,无邪的的,他们只晓得这个妇人穷,其余的一无所知。还有村中那些个“铁石心肠”的人,不但不能对她给予一丁点的及时帮助,反而每次都对她投去鄙夷的目光,似乎如果不这样,自己的光辉形象就要被她玷污了似的。这个女人对这一切置若罔闻,她总是低着头,迈着蹒跚的步子,在人们怪异而的目光中渐行渐远。有时,半道上遇到熟人,她也会抬起头来招呼一两声,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交流了。看到她常常令人想起中国农村的牛,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只会拉着犁翻土,饿了啃几口路边的小草。——似乎她心无旁骛,她的世界里只粮食和日子,她为了粮食在和时间竞走——她就只知埋头拾粮,为着填饱肚子。

大山里的生活简单而质朴,大山的蔽陋也造就了朴素的大山民族。常常会有人提供给像拾稻穗的女人这样的穷人急需的帮助,一碗粥,一瓢水,一句暖人心窝的问候都满含着浓浓的情谊与关怀。“赠人玖瑰,手留余香。”大山憨厚的农民并没怎么上过学,可是他们却一直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行。可令人奇怪的是,她并不乐意接受左邻右舍的帮助,每每得到人们的施舍,她都忙不跌地说,“这个我有,你们不用给我”还连声说,“谢谢,谢谢”,像是受到了什么天大的恩惠似的,弄得好心人反倒不好意思起来。有时,人们扔下一点东西就走,她便会到门口目送你走远,直到你在她感激的目光中消失。直到这时你才意识到这个整天沉默寡言的老妇,其实心里什么都明白,分得清善与恶、是与非。

生活啊,因为艰难竟然让一个大活人在人间“销声匿迹”,让一个有故事的人成了迷!

生活啊,因为艰难竟然让人忘却恩怨得失,忘却荣辱。

——这个妇人长年累月的为口粮而疲于奔命,对于她来说,荣辱也罢,得失也罢,可能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她只活在她的世界里,活在她的那个饥寒交迫的世界里。

5

“一颗草,一滴露。”春风化雨,春的雨露滋泽万物。春之所以万物欣欣向荣,焕发出自己的容光,就是得益于上苍为每一棵草木都准备了一滴雨露。

潺潺的山泉,丁冬的溪流奏响了春的神曲。粉嫩的小花,飘飞的柳条,纷飞的蜂蝶,驱退冬的严寒。春带着蠢蠢欲动的生命降临人间,一扫去冬的死寂。

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寒风苦雨的欺凌,它退让了,藏身枝头;冰霜雨的炙考,它飘零了,委身地下。可天寒地冻的威胁并没有吓跑它,它在等待,等待和风细雨的到来,那时生命将吹响进攻的号角,借着东风,从四面八方伸出生命的“利刃”,只在一夜间便统治四野。

生命的传奇就在于它的坚韧,如水般的坚韧,曲曲折折,最后总是要尽情地、无余地绽放生命的风采。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又见那个可怜的老女人。见到她时真有种久违的复杂情感,这一冬不知她藏身何处,可……可她又“重生”了,像小草一样,经历一个轮回,重新“活”过来了,尽管她还是那样的弱不禁风,还是那样的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春来了,万物欣欣向荣,到处一片生机勃勃。在这万物蓬勃的日子里,人们仍会看见那个伛偻的背影,那张苍老、憔悴的面容,奔波于人生之途的蹒跚脚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6656/

拾稻穗的妇人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