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扇窗户那双眼

2016-02-29 16:23 作者:东东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王卫东/作于2016年

在一幢楼房的窗户下,每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总是站着一位耄耋老人,就像一位将军目送出征的战士在目送着自己的儿女。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岳母

岳母郝姓,讳秀英。她单薄瘦小,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四十公斤。今年八十有二,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现独居于树林召镇东源新村的一幢楼上。

岳母育有三男二女,现在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并将同母异父的两个家族组合在一起,亲同手足,延续了两个家族的血脉。

老人一生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从我成为她的女婿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我这个妈不同寻常,那时她才四十多岁,眼睛很亮,亮得像没有微尘的海水。随着年轮的增长,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渐渐失去了光泽,但从那一束善良的柔光里,我能感觉到在她的身上深藏着的苦辣酸甜和凡人的伟大,让我心生敬意,蠢蠢欲动,在她有生之年我要把她变成文字,与各位看官分享。

父子双亡 婆媳改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要记述我的岳母,还得从她的婆家说起,自从她和岳父成家后,婆家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这个弱小的女子遭遇了常人不曾遭遇的不幸。

我的岳父刘姓,讳文明,祖籍东胜,是个独子。父辈弟兄三人曾当过民国时期的乡长、保长、甲长等职,解放前是个大户人家。后来弟兄分家,岳父的父亲由东胜搬到了达旗的恩格贝居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家境殷实,牧养着几百只羊,生活就像芝麻开花,每年到了杀猪卧羊 的季节,羊骨隆 垛得一凉房,干鲜羊肉四季不断,当年堪称富甲一方。

然而,好景不长。解放后,刘氏家族靠辛勤劳作务艺 起来的二百多只一坡羊、十几头牛、一匹马被作价归社。至此,岳父的父亲一蹶不振,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夜长吁短叹。1957年天大旱,农历5月25日,合作社 几十号人俯跪祈,领牲 宰了一只羊以祭祀龙王爷,每家每户分到了一小撮羊肉,婆婆拿回来扔到了灶台上,老公公看了一眼骂道:“哎,我日他那个祖宗,连咱家的猫儿也不够吃?”眼眶溢满了泪水。没过几天老人一病不起,1958年农历的正月初七离开了人世,年仅四十五岁。

1952年农历腊月14日,岳母与岳父拜堂成亲,结为秦晋之好。新婚后的岳母才十八岁就被委以重任,一是撇开公婆住在东胜杏树焉老家伺候祖父祖母;二是替夫耕作,将丈夫送入书房念书。

岳母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与岳父成亲等于嫁入豪门,富人的一些做法让她难以适从。她说,岳父的爷爷就像个墓虎,每天圪蹴在高圪肚 上,抽着一锅老旱烟,监督几个儿媳妇干活儿,谁干的不好,就施以拳脚,三个儿媳妇都被公公打过,几个儿媳妇说起公公怕得要命。岳母气愤地说,怕甚了,你们不长手的?那天锄地,岳母故意挑刺儿,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他咋办?对这个孙媳妇,他也是敢恨不敢动。晚上回来,岳母在地下做饭,爷爷在炕上抽烟,嘴里在低声嘟囔着:“不是好人家子弟,没好人指教……”岳母正在洗一颗猪头,怎么辦都辦不开那个猪牙叉,听见爷爷骂她,她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噌”就将猪头一辦两半。然后,她拿起盆子摔盆,拿起碗摔碗,从此爷爷再不敢骂她。并对人说,我那个孙媳妇糖 的。为此,婆婆把她从杏树焉调回了恩格贝,专门考察了她半年。

岳父是个“书呆子”,嗜书如命,在伊盟一中是屈指可数的高材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毕业时组织上拟派他到外地学习飞机驾驶技术,但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老父亲就这么一个独子,怎么能让儿子到外地呢?父亲一纸电报将儿子召回,安排岳父拜当地的一个老中医学徒。

1958年达拉特旗拖拉机站(后更名为拖修厂)成立,在全旗青年中招募一批工人,因岳父有知识有文化,公社大队一致举荐。公公虽然死了,但婆婆还是不同意。岳母做婆婆的工作:“妈妈,拿上你一儿一妇,公家让开飞机,离家远他爷爷不让走也行,现在在家门口你又不让走,你这是要毁了他的前程?要是一辈子唾牛屁股 ,当初你就不该供他念书?”一席话说得婆婆哑口无言勉强同意,岳父成了达拉特旗拖拉机站第一批建站功臣。

是金子放在哪了也闪光。他的才华在拖拉机站很快显现出来,被组织看中,59年调入伊盟水利队工作;62年干部充实基层,岳父又回到了达旗拖拉机站任秘书。

老公公死后的第二年,即1959年农历的3月13日,婆婆突然改嫁。

对于母亲的出走,村子里议论纷纷。但作为儿子和儿媳妇事先什么也不知道,母亲也从来没和儿子儿媳妇提起过。岳母猜测婆婆会不会改嫁?几次和丈夫提起,但丈夫坚信母亲做不出这些丢人现眼的事,即使改嫁也会事先和他们商量。结果正好相反。有一天,人们议论说婆婆和谁谁谁去公社领了结婚证……

没过几天婆婆蹑手蹑脚来到了儿媳妇家,一进门两颊绯红,嗫嗫嚅嚅,不好意思地和儿媳妇儿提起了这件事情。岳母说:“妈妈,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事已至此,我能咋说?我是女人我理解,你本来小了,守寡的滋味我知道。可是你应该事先和你儿子商量商量。你知道你的儿子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你这一拍屁股就走,非把你儿子气死不可!”

这次婆媳两个人的沟通不欢而散,岳母说了两个小时,婆婆不耐烦,真的跳起来拍拍屁股就走。

对母亲的改嫁,岳父怎么也想不通。他对岳母说:“我看见三岁娃娃都抬不起头来。”就好像自己做了一件大逆不道很不光彩的事情。从此身上像背着一副磨扇 ,压得他喘不上气抬不起头。

对于丈夫的“想不通”,岳母不断加以开导,她说:“妈妈本小了,你知道守寡的滋味有多难受?飞禽老鸹,前晌死了一个后晌还得找一个。慢不说人了?麻绳草绳有断了,肉身断不了,她走在哪儿也是咱的妈。不管找谁,只要妈妈好活就行。”在岳母的不断开导之下,岳父低沉的头颅渐渐抬了起来,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可是,福不同降,祸不单行。就在公公死后的第三年,一天站领导让岳父顶替出车,车辆行驶在包头,意外地碰撞了一名横穿马路的老汉,当场死亡,公安局马上立案调查。

岳母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当时有一个目击者,是个十八岁的大姑娘,这个女孩一直把证明做到底,说她亲眼看见是老汉横穿马路,不是司机故意撞人。并说我不能颠倒是非把人家年轻轻儿的后生做害了。岳母说,人在事中,当时就忘记了问人家姓氏名谁,要是能打听见,真应该好好感谢感谢人家。就这样岳父被拘留了七天。

父亡母嫁和车辆的肇事。接踵而至的灾祸,对一个生性就胆小怕事的岳父来说,无疑是上加霜,这回让他一蹶不振,常常感觉到脑袋微微作痛。到了1963年,伊盟水利队几次要调他回队上班,他说拖拉机站的事情太多,还是在基层工作比较适合他。那段时间他天天赶写材料,趴在办公桌上,鼻子出血不止。同事们都劝他赶快去医院看看,他总是说,没事,可能是上火,等把工作忙完了再说。就这样,病情被耽搁了下来。1963年的 农历4月 27日,岳母刚生下二儿子七天,岳父在站领导和岳母的催促下,才离开工作岗位去呼市三医院看的病,被确诊为脑瘤晚期!

在呼市住院期间,仍然出血不止,人疲软的无法走动。陪床的贾志田几次给站领导打电话,接电话的人不知是有意压了电话,还是忘记了汇报,站领导却一直不知道病情的恶化。后来站里追查这件事情,才知道是一个叫吴贵的人接的电话。岳母常常恨不能已,如果当时吴贵能及时汇报站领导,站领导并能及时作出转院的决定,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后来婆婆和继公公去陪床,看下人已医治无望,继公公和婆婆商量,趁现在还能走得动,让出院回去和老婆孩子见一面。

一个走时还好灵灵的人,回来后躺在炕上有气无力,成了一堆棉团。他低声细语对岳母说:“站里的张秉义可是个好人,我要有个三长两短,你就把那个人找上,虽然本事不大,但你们娘几个肯定受不了气。”岳母一听这话强打精神说:“你好好的人说得甚 话了?吃五谷哪有不生灾的?有病咱好好看,会看好的。”

在家里住了一晚后又去达旗医院住院,大夫不接收,建议尽快转院治疗,无奈又返回呼市住院。1964年农历6月1日,他老人家撇下心的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爱子驾鹤西去,走完了他人生28个青春年华。

至此,刘氏家族从显赫走向没落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岳母常说,穷人有发了,高楼有塌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啊!人生如岁月无情。刘氏家族这座高楼就这样“忽喇喇似大厦倾”,真是“叹人世,终难定”!

当年我爱人6岁,大弟弟两岁,二弟弟还在襁褓中。

岳母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始终不相信丈夫的离去。她蔫 性性、傻乎乎地不吃不喝,两个乳房原本充盈的奶水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孩子饿得哇哇大哭,而她却像个瓷人人没有一点眼泪。那双清澈明亮的大花眼一下子失去了光泽,两眼肿胀的像个桃圪虫,直勾勾地盯着那些前来看望她的左邻右舍,嘴里喃喃地不断地在重复着一句话:“他不会死、他不会死……”

然而,他真的死了!

死后,围绕土葬还是火葬,双方各执一词。站领导樊俊宏几次来做岳母的工作,大讲火葬的好处,岳母始终不同意,坚持死要见尸,活要见人。就这样僵持着,岳父的遗体在呼市放了十二天还未定下来。无奈之下,这个单薄瘦小的女人,鼓起勇气跑到旗长办公室,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领导。一进门她抱住格日勒图旗长的大腿,就像一个失去了娘的孩子见到了久违的父亲一样,眼泪再也无法控制,嚎啕大哭,祈求旗长大人要为她做主。格旗长当即拿起电话要求樊俊宏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遗体运回来安葬,站里这才打发了一辆胶车 去了呼市。

呜呼!我们的百姓是何等的善良!这么点小小的祈求她知道惊动县衙官府?然而,对于岳父死亡的善后处理,岳母却再未惊动官府,单位也只字未提,他实则因公殉职,不追认烈士,也应有所抚恤。然而,我善良的岳母涉世未深,不懂官府之道,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她那稚嫩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政府本应承担的职责!痛哉!悲哉!

1964年6月的一天,拖拉机站北大门的沙滩,一个用铁皮箍着的棺材被放置在那里。一个少妇拉着两个孩子,步履蹒跚地围着棺材转了一圈又一圈。她还是不相信这个就是和自己相依为命十二年的那个人,她依然坚信那个人还活着;那个人还在办公室伏案疾书;还是那样夹着一本书在急匆匆赶往回家的路上;还在自己那个热炕头翻看他最喜爱的那些书籍……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对死亡的追忆和抚思。那个逝去的生命,成了她心底最柔软的思念,她宁愿信其无不愿信其有。然而不管她愿不愿意,接不接受,谁都无法阻挡生命的进程。谁都无法预料一首鲜活的命运交响曲会在什么戛然而止!

第二天,要回东胜老坟安葬。动陵那一刻,人们给两个孩子缝制了一身白市布服,为父亲送陵。岳母手里拉着这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趴在那个铁皮箱子前,一张张的纸钱在她的手里化作一缕一缕青烟。她的心里像煮了一锅黄连水,一股无可名状的苦涩在沸腾。她呆呆地跪在那里,心里在无声地哭泣。豁然间一种缥缈的幻灭性的悲哀,好像瞬间抓住了她的心灵,发疯似的狂嚎起来:“刘文明,你好狠心呀,你就这么忍心地走了?你咋能丢下我们娘们几个不管呀……?”

这个少妇哭天喊地,撕心裂腑,心都碎了,她双手冰凉,两腿僵直,眼睛一翻当场昏死过去。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一看妈妈这种状态哭得感天动地,在场所有送别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他英年早逝,是对爱情最大的亵渎,你就这样了无牵挂的走了,留给她一生的哀默,此生你欠了谁,此生你负了谁?此生,谁会一直为你落泪?那个为你撕心裂肺哭泣的人,你真的能丢下不管吗?

丈夫生命的终点,是她苦难的起点。在那些灰色的日子里 ,岳母无法走出那个阴霾,精神几乎崩溃。她始终坚信丈夫还活着,她每天脸不洗,头不梳,手里拉着女儿花花,十腊月跑到树林召汽车站,去迎接风尘仆仆归来的丈夫……

邻居们看见这个近似于疯癫的少妇天天如此,以泪洗面,劝他说:“郝秀英你苶 了吧?你把这俩个娃娃冻死呀?”岳母两眼无光面无表情地说:“冻死就好了,我们一家能相跟上走了。”

看着后大院成双入对欢歌笑语一个一个的小家庭,岳母心里那个难受劲犹如死牢里圈了一个囚犯,失去了所有生的希望。

哀莫大于心死,当眼角再也淌不下泪水,当心灵再也没有感知,活着,其实就是折磨,是死的人对生的人的残忍的折磨!

极度的悲伤让她情不能已,每天在嘻嘻哼哼,像一首催甜蜂儿似的曲子“嗡嗡”地在她的嘴里不停地吟颂。有一天,她正在围磨子 ,心里难活,触景生情就唱:“手捉磨把丢了一个盹,我们娘几个活不成人。”

正在路过的一个邻居听到后开玩笑说:“看把郝秀英高兴地唱得啧唠唠的。”岳母听到有意将声调提高几度对唱道:“心上难活唱两声,你以为我在贪花红?”

我爱人对当时那些画面记忆犹新,她说妈妈经常坐在那台缝纫机面前为他们几个孩子缝制衣服,她一边缝一边哼,哼着哼着一首首民歌脱口而出,有这么两首她记得最清楚:

拿回尿盆子顶住门,放下枕头短一个人。

想你想得不行行,趴在地下画人人。

……

是啊!山曲儿本是肚肚里的油,心里头难活眼里流。

她的歌声犹如流水潺潺,清泉叮铃,伤心之处,又像雏啁啾,蜜蜂催甜,泪蛋蛋好似大珠小珠叮咚落盘。一听到母亲哀婉凄苦,似哭像泣的歌声,那个和她相依为命、曾给她带来无限快乐的女儿花花,也是泪水连连,孩子咚蹄筛脚用自己的小手将妈妈的嘴捂住,“妈妈别唱了,别唱了。”泪蛋蛋挂满了那个稚嫩的脸颊。直到现在,她不爱听歌,不爱到那些红火的地方,一听到歌声她就会想起妈妈那些凄惨的画面,心里瞥屈得难受。

邻居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来到她的家,陪她啦话,陪她聊天,为她解开心中的那个结。众人都说,家里没个男人不行,劝说岳母尽快改嫁。

的确,一个没有男人的家,是多么的凄凉和恐怖,用现在的时髦话说,确实没有安全感。岳母,一个年轻的寡妇拉扯三个孩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大家都说,解救娘们四个唯一的办法就是物色一个好男人。是啊,只有开启一段新的感情,才能慢慢疗治心灵那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在邻居们的张罗之下,1966年农历腊月岳母易嫁。

执子之手 与之偕老

继岳父姓张,讳秉义,是岳父的同事,也是岳父的临终遗嘱。继岳父走入这个家,陪伴岳母度过了那个灰色的岁月,并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两人不幸之人,在苦难中挺身,在卑微中奋起,一个由不同姓氏组合起来的家庭,从此有了理想,有了奋斗,有了欢声笑语。

继岳父是个非常和善之人,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八年,孩子们从来没有感觉到他是继父,他就像亲生父亲一样,对几个孩子呵护备至,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说几十年继父从来没有对几个孩子高言过一句,更不用说打骂了,和岳母也从没红过脸。在利益面前,他总是一碗水端平,甚至偏向于继子继女。

记得在那个“顶班”的年代,继岳父没和任何人商量,擅自做主退休,将二继子顶替他在拖修厂参加了工作,自己的两个亲生子女却失去了安置的机会。事后不少人都不理解,问继岳父怎么不顶自己的子女呢?继岳父笑笑很平淡地说:“都一样。小子大了,坐在家里戳天拐地不行。”

多么朴实平淡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那颗善良公正的心。为了刘氏家族几个子女,他甘愿牺牲自己。本来“顶班”这件事,他的子女顺理成章,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把我们确实当成了他的儿女,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刘家几个孩子,是一位值得非常尊重和孝敬的老人。在他老人家病重和后事料理期间,张姓刘姓几个子女都是跑前拾后为他寻医问药,披麻戴孝。在外人的眼里根本看不出来这家人是这么个关系,好多人好奇,说你父亲姓张,你咋姓刘?经我们解释才弄清楚原来这家人家是个组合家庭!

继岳父是个老实本分之人,老实得甚至有点木,与岳母成家后,面对婚后柴米油盐的生活,他显得十分笨拙,除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上班外,其余的家务事一概不管不会,岳母一旦出门,继岳父连饭都吃不上;家里如和泥抹房、垒墙头、盖猪窝、泥炉子,这些本应男人干得力气活儿,都得岳母躬身力行,继岳父只能给她打个下手;上街买粮,家里有个自行车他都不会骑,都是靠手推自行车把粮驮回来;改革开放以后,人家和他一起工作的师兄师弟都在街上“耍把卖艺”,而继岳父却只能在家里打猪喂狗。

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笨手笨脚不够强大,她没有心酸,没有怨恨、没有失望,永远都是美好的憧憬和永不退却的希望,她用她的智慧贤达、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勤俭持家,用坚定的行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丈夫的尊严,支撑起爱的港湾。

家里凡是有抛头露面的事情,岳母都是在背后教照好,让丈夫出面;凡是遇到宾至宴席,当头正面那个人肯定是自己的丈夫;一日三餐第一碗饭岳母会恭恭敬敬递给自己的男人。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几个子女:“你老子本事不大,但我们娘们几个是靠人家活过来的,你们可不敢忘了本。”几十年来,岳母与继岳父你给我冷暖,我给你心安,相携岁月而过,相伴风雨而行,向着心灵的方向,朝着心灵的向往,无论凄风苦雨,无论沉浮得失,相携而行,相濡以沫。

后来国企改革,继岳父提前退休,本来按照他的年龄,还可以干好几年,还有好多事情可以做,但这时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尿糖+号不断飙升,一个原本体重200斤的大胖子被病魔折腾得骨瘦如柴。丈夫的重病,如山之重压在肩上,她又一次扛起。她的不屈,闪耀出生命最耀眼的原色。她拉着继岳父大医院进小医院出,穷尽所能在寻求救命的良方苦药。后期继岳父的病情在逐渐加重,以至卧病在床不能自理,岳母端屎擦尿,喂饭喂水十几年,甚至打针、测试岳母都能亲力亲为,成了半个糖尿病专家。在最后即将离开人世的一段时间,继岳父由于长时间卧床,排便极为困难,每次大便都是岳母上手一点一点抠出来,直把他老人家伺候得命归天堂,走完了他69年的人生之路。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是人世间最美的情话和最坚定的承诺。当她用超强的毅力,几十年如一日为丈夫无怨无悔地付出,我们看到了这句承诺的分量,真正的婚姻,不是只有心心相印的爱情,更有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亲情

挥汗如雨 与铁共舞

岳母和继岳父成亲后,他们生育了一男一女,在那个粮票、布票、豆腐票盛行的年代,全家七八口人的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为了养家糊口,她除了养猪喂鸡外,只要有活儿干,再苦再累,她总是捷足先登。她装过车,做过饭,筛过沙子、包过地、搓过草绳、卖过草等等;搬砖溜瓦等重体力活儿,她干得得心应手,绝不比一个好男人差。她的骨骼里,犹如注入了铁的含量,如铁一般坚硬的性格,钢一般坚强的意志。这个弱小女子竟和钢铁打了半辈子交道。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达拉特旗拖修厂成立“五七”厂,以解决本厂家属的就业问题,主要业务为翻砂铸造。这是一项既脏又累的重体力活儿,男人们都躲避不及,哪一个爱美女士愿意到一个烟熏火燎,黑煤洼道的地方工作?我的岳母带头报了名,并跟上师傅学了一年徒,成了全厂有名的炼铁能手,第一个女技师。别人一月挣40多元,她一个月能挣60多块,还当了班组长,带了两个徒弟。每天上班她都是提前到达车间,当别人来上班时,几个炉子已烈火熏熏;别人干不了的精细活,从模型到成品全是岳母亲力亲为,亲手打造。后来不管大厂小厂,只要有精细活儿或别人做不了的活儿,厂里一挑人,总短不了岳母,人们给编了一句顺口溜:“小花介 妈,甚上也短不了她。”

各位看官,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电影里或电视上看过铁水奔流,钢花四溅的景象,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那些精美的铸铁件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

在这个行业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远看像个掏炭的,近看像个要饭的,脸黑得像包公,一身打扮像济公”。 铁水温度高达一千二百多度,倒出来的铸铁件发红时还有八九百度。一进车间就像有无数个火红的太阳在炙烤着,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为了防止烫伤,进厂干活还必须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在铁水浇注过程中,有两个环节特别危险:其一是端铁水,铸造车间到处黑乎乎的,四个人抬着铁水包,从小高炉旁走在车间的通道上,铁水包里的铁水红彤彤的,晃得眼睛都睁不开,无法看清脚下的路,尤其走在前面的人,更为恐惧。听了岳母的讲述,我真不敢想象,倘若哪个人被什么杂物绊倒,铁水倾倒出来,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其二,四人翻转铁水包时如果力度不一致,将铁水倾倒在铸件模型外面的铁箱或地面,就会出现“浇爆”,铁水四溅,粘到人的皮肤上轻者烧伤,重者会要命。一天下来,工人们除了牙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头发都是焦的,累得浑身像散了大架。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的岳母一干就是十五年啊!她的老父亲一次来看望她,看到自己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疼地说:“老命 ,你咋介 做这么个营生 ?还不如回咱梁外种那几铧子地。”

岳母却把这份工作看作是她一家生活的唯一来源,干得欢天喜地,毫无怨恨,虽然苦了一点,但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她也感觉是甜的。因此,哪里最苦、哪里最累,哪里最脏,哪里就有她。每天与铁共舞,挥汗如雨,从不攀比。一次去包头送货,为了节省住店费,她和几个工友在车马大店 过了一夜,回来她乐呵呵地编了一个段子:“铺炕皮,盖窑顶,盘龙枕,一盏灯”。虽然艰辛,但她的笑容灿烂如花。在艰难的劳作中,她无怨无悔,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

我们的老一辈,她们在共和国还很不发达的年代,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是何等伟大的精神!那个工业发展的时代、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更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

老马识途 自强不息

继岳父仙逝后,岳母也年逾“古稀”,本来应该安享晚年的她,再也无法承受那些生离死别的打击。然而,世事无常,谁都无法预料一首鲜活的生命会在什么时候嘎然而止。在继岳父“走”后的几年里,这个家族又先后“走”了两个儿媳妇,大儿媳于2007年元旦意外死亡;二儿媳于2012年因患癌症离世。留给她的是两条光棍和三个尚未成年的孙子。两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被无情地解体。

古人说,人生不过三大不幸,而我的岳母却经历了两次丧夫、两次丧子之痛,生活是何等的不公!

她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无奈和惋惜,有着太多的愁苦和感伤?生活!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令人费解?令人难以想象?所有的不幸为什么偏偏降临到了这个弱小的女子身上!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连串的遭遇和打击,老人家一下子好像苍老了许多……我们流泪,我们哭泣,我们为亲人的离去伤悲。这些痛苦的经历,使她在苦难中挺起自己坚强的灵魂,也让她更加懂得珍惜——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那几个没娘的孩子,当她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时,她就会感到活着的意义。在一阵痛彻心扉的悲痛过后,他对儿子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她是你前世的仇人,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该遇见的事,这就是命运。尽管生活有时候不公平,但不能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死了的不要忘记,时逢八节,切记上坟;活着的,阎王爷不请还得活下去,不能让孩子受罪。”她常拿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遇到这些不幸,就得往开想,你妈要是想不开,几个你妈也殁了。”

她是比较相信命运的。她说人有几分福禄,从娘肚子里一跌地就定型了,你的命里有五分就不能超出六分。“门圪佬 立五尺,超出五尺不是生疮就是害病。

当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她的头却从没有低下!她就像一匹识途的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引领自己的儿孙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两个儿媳“走”后,两个小家庭先后“回归”,她依然如故坚强地撑起这个家族的大梁。每当儿子们离家时,她仍像几十年前一样,难舍难离,几天不见如隔三秋;每当孙子们回到家里,她总是敞开怀抱,给孙子一个亲吻,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为三个孙子找回了缺失的母爱,以不倦的付出传承民族的美德。

现在两个儿子又重新组建了各自的家庭,三个孙子已有两个相继成家立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岳母呕心沥血,大到亲缘喜事、成家立业,小到工作上学、吃喝拉撒,就连上坟点纸这些小事她都会替你想到,并能根据每个死者生前爱吃什么、爱喝什么,就像给家人置办宴席一样,凉菜热菜都会为你准备的齐齐全全。她老人家就是这样,操持家务事无巨细;关怀小辈无微不至;主持家政不火不瘟;用她的自强,擎起生命不灭的明灯;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家庭的另一片天空。

直到现在,孙女子已经成家,她还每天打电话把小俩口叫回来,在她那里吃住。我们说你年龄大了,她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你老人家就不要管了,让她们自己独立生活去。可是,老人家说,我现在还能做得动,能给你们做一顿是一顿。我在,你们都有个走处,我上路走了,你们弟兄姊妹见一面都难了!

多么伤感语言,多么无私的大爱!让人唏嘘不已,热泪盈眶!

妈在,家就在!

我常常感慨,生活中只要是有妈的人,是一件值得多么骄傲和幸福的事。纵是岁月改变了容貌,纵是沧海变作了桑田,枯守不变的依然是老妈对儿女那份默默的守候和孜孜的牵挂!

替子还债 待媳如女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本来生活应该逐渐好了起来。然而,改革的触角伸到了国有企业。岳父亲手缔造并为此献出宝贵生命、继岳父倾注一辈子心血、全厂几十号人唯一的生活来源——达旗拖修厂也未能幸免。改革必然会有阵痛,会有好多人的利益受到损坏。我的岳母家就是典型的“吃肉没赶上,挨刀将赶上”。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关系,自己的几个子女,除我们夫妻以外,其他都是子承父业,在达旗的几个国企就业,两代人全部“下岗”。

生活又一次面临新的抉择。为了生存,继岳父和他亲生儿子东挪西凑借了几千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车跑货运,养了两年车,钱没挣着,饥荒 却蹋下了一屁股。岳母开源节流,省吃俭用,又踏上了漫长的还债之路。老两口在自己那个狭小的院子里,编制了一个鸡笼子,几十只鸡儿被囚禁在那个笼子里,从鸡屁眼儿里抠银子。

岳母一辈子爱戴一顶白帽子,就像医生和伙夫差不多。然而四年的还债,她老人家就连这么一顶一块八毛钱的帽子都没舍得买。我作为老大,看见岳母清苦的日子实在不忍心,加之三儿马上面临成家,几次劝说岳母,我说把那些饥荒分开吧,儿女们都摊一点,这样能减轻您的负担。岳母斩钉截铁坚定地说:“绝不能摊。你们几家也刚刚儿成家,慢不说没钱,有钱也不能摊。饥荒是三儿塌下的,我宁愿塌饥荒,也不能让别人说闲话,我们还小,如果到老了还打不清再说。”就这样,她那个瘦弱的肩膀将全部债务扛起,攒一点还一点,有一块还一块,硬是将一屁股饥荒还清。到了三儿娶媳妇儿时,老俩口确实无能为力了,我们几个儿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家的帮助下,三儿顺利成家。

自古婆媳关系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她形容婆媳关系,就像锅碗瓢盆,磕磕碰碰很正常。但是她常说,“哪个婆婆也没生儿媳妇,做个好婆婆就要从做个好媳妇开始。”她说:“我也是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做了一回媳妇从来没和婆婆红过脸,有甚事我们是说了,说开来就没事了。”她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沟通”的重要。她说,“两好才能搁一好,只要婆婆真心实意待儿媳,就没有处不好的。”她说,“有儿子才有媳妇,手心手背都是肉,十个指头儿不一般长,但咬咬哪个都能疼在心上。”

她生了三个儿子,娶了五个媳妇儿。对儿女们的婚姻大事,自有一套理论,她说,找对象看两点,不看长相看人品;不看穷富看大人。她常说脸蛋蛋长得再好也吃不成,人品好才是真的好;人穷不怕,就怕心穷,人家正格比什么都强。不管哪个媳妇,只要踏进她的家门,她就要给上一堂“政治课”,要把家庭的实际情况不隐不瞒告诉对方。她说我这个人一辈子什么苦什么亏都能吃,但惟独不吃人的头和脸。给儿媳提前就亮明了态度。直到现在,老人家娶过五个媳妇,还没有哪一个儿媳妇敢在老人家面前说三道四,对老人家非常尊重,老人家也从没对儿媳妇儿高言过一句。她总结当婆婆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贩话,二是要公平。她说,守口不惹祸,守心不出错;话越捎越长,东西越捎越短;媳妇儿多了,必须一碗水端。只要大人走的端立的正,谁敢说个二二三三。

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了正人先正己。她把自己的“规矩”挺在了前面,谁敢不尊重她?现在八十多岁还是一如既往,一声喝到底。二儿子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再婚前,两口子出现了点矛盾,老娘一指头指着儿子疾言厉色训斥道:“你要不找这个媳妇,你明天就给我滚出这个家门,老娘这辈子再不见你,我说到就能做到。做人我们不能卖了良心!”她确实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心里都有一根必须坚守的“底线”和不能触碰的“红线”。骂得儿子默不作声,第二天乖乖地回去给媳妇说了好话,两口子和好如初。

作为一个家庭,尤其年轻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情。不管哪家发生了矛盾,老人家首先在自己的儿女身上找毛病,如果是媳妇儿的不是,她也毫不留情。她特别反对“离婚”,谁要提出“离婚”,就会遭到老人家一顿呵斥。她说,“现在社会‘离婚’就是一句话,谁离开谁都能活了,可是孩子没罪?哪个人不想找个好的,看你有没有那个命。你走在哪了,找上谁,也是鸡叫狗咬。”在她的身上永远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与她沟通,再大的事情也会风平浪静,烟消云散。

现在老人已经没有劳动能力了,但她还是省吃俭用拿出她那点少得可怜的积蓄,在为儿媳们书写着她的真诚,她知道儿媳们哪个爱吃什么,哪个爱喝什么,只要她碰见她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等儿媳们上门送给她们;天一冷,她就会想到媳妇们的冷暖,为她们置办一件棉裤或棉袄。是啊,她是用真诚和公平在编织家庭的幸福图卷。

母慈儿孝。老人家之所以受到儿媳妇儿们的尊重,是老人家把好事做在了前头。记得二儿子刚成家,小俩口还不能完全自立,儿子没啥母亲给啥,包括秋天腌菜和冬储都准备的齐齐全全,二儿媳在街头摆了一个缝纫摊子,岳母一日三餐或自己,或打发继岳父把热喷喷的饭菜送到儿媳妇的摊子上。后来二儿媳身患癌症,在长达九年的治疗化疗期间,老人家为她带孩子,为她操持家务。在最后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老人家把她最喜爱吃的饭菜做得便便宜宜送到她的嘴边,并不断地为她开导,直至她安心地离开人世。她就是这样用一个母亲的襟怀,待儿媳如女儿,给亲人一腔春天般的温馨,增加了她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现在的她还是一如既往,每年冬储她都要腌制一大缸咸菜,储备几包土豆,哪家够吃、哪家不够,老妈心里都有一本账,她为你早就做好了储备。

现在的媳妇儿都不会做衣服,每个孙子、外孙或重孙子来到人世后,第一身衣服,包括孩子使用的尿垫子,老人家早就给你准备好了,甚至孙子外孙还没结婚,她老人家就已经为第四代准备好了孩子将来出生后的所有用品。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她没有英雄般的辉煌,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正是她的这些点点滴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了她平凡的伟大。

“著书立说”德育儿女

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岳母是一个很会持家过日子的人,几十年她贤惠勤劳,坚守清贫,把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和继岳父相携而行的岁月里,她的心灵手巧与继岳父的笨手笨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说“尽让她一个人折上走了”。确实如此,她每天就像蚂蚁的腿,蜜蜂的嘴,一刻也不适闲,既要泼死挣命到厂里劳动,又要事必躬亲操持家务,还要忙里偷闲喂一口大猪,几百斤猪肉,就是一家人一年的肉食来源,除了给成家的子女每家每户分个几十斤外,剩余部分岳母就腌制一大缸红烧肉,一年四季肉食不断。逢年过节,酥鸡、丸子、红烧肉、炖猪骨头、炖羊肉、炖牛排成了岳母最拿手的硬菜。现在依然如故,一到过年老人早就将年货备办得便便宜宜,单等儿孙们回来享用,每家每户还都能收到老妈为我们准备的一大包年货。我爱人常说,即使在那最困难的年月,妈妈用她的勤劳从来没让几个孩子嘴上身上受克打 。

继岳父走后,按照政策,她老人家只得到了一笔每月几百元的“抚恤金”,现在才涨到一千一百元,这是她晚年唯一的生活来源。就这点可怜的收入,岳母却能把日子过得有板有眼。五个子女,加上媳妇女婿、孙子外孙,现在已是二十大几口人。这二十大几口人你来我往,都要回来看看,成了老人家的常客,虽然现在老人家一个人在过,但实际每天在她的家里,至少有几个人在吃饭。时逢八节、节假日、儿孙们的生日,她都熟记于心。每到这一天,她都要亲自主刀,为你操办一场宴席;儿孙们从外地回来,或遇到什么喜事,凭借这些理由,隔三差五她都要打电话把子女们“请”回来撮一顿,不是炖羊肉就是猪骨头烩酸菜。媳妇儿、女儿抢着要做,但她老人家很干脆地说:“你们做我不放心”。二十几口人的饭菜不需别人打下手。 她从小就练就了一手好茶饭。不管什么饭菜,只要经她的手香甜可口,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每次吃饭,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老人家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开心,深邃的目光满是母爱的暖流,仿佛冬日里的一束阳光,脸上堆满了温馨和幸福的笑容。她站在一旁看着儿女们狼吞虎咽,又好像在欣赏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件艺术品,这是她的唯一,也是她的全部。每当这个时候就是她最享受的时候!也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每次吃饭遇有剩茶剩饭,她总要挑那些最好的饭菜给儿孙打包带上。遇到孙子外孙上学工作、成家立业,老人家从不失礼数,总要拿出她那点可怜的积蓄,这个三千那个五千地来表情达意。

她把全部的爱倾注到了儿女们的身上,儿女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全部的希望。现在通讯方便了,每天所有的儿孙们都要逐一给她打一个电话,每天晚饭前后,她的这部“热线”铃声不断,每个子女都要汇报今天吃啥喝啥干啥,以报平安,老人家晚上就能睡个安稳觉,如果哪一个子女没打电话。老人家就会坐立不安,电话立马就会给你打过来。每次从她哪里出发,还没等到家她的电话就来了,这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本来八十多岁的人了,应该儿女们为她操心,反而老人家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女们操着心,她就怕哪一个儿女有什么闪失或不测。

是啊!她实在经不起打击了,她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不幸,生活的磨砺让她懂得了平平安安比什么都重要!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她常常告诫我们:穷也好,富也好,得也罢,失也罢,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强。她的德行和品质让我们懂得了做官要廉,为富要仁。她的儿女虽然没当什么大官,也没发得地动山摇,更没大富大贵,都是平民百姓以苦为生,凭本事吃饭,一个个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岳母一辈子爱好,一辈子好强。八十年代大儿子盖房,正是岳母替子还债最困难的时期,无力支助。为了表达心意,老人家从鸡屁眼儿里抠出来七十颗鸡蛋,舍不得卖舍不得吃,拿去看望儿子。盖房的工人们看见母亲挎着一个篮子来了,开玩笑对大儿子说,“你妈给你送铜来了。”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让我那个自尊心极强的岳母大躺了七天。她悔恨、她流泪,她常说:“人没钱走不在人前。”因此她一辈子勤劳,一辈子节俭。在那个最艰难的岁月,她既要挥汗如雨到厂里与铁共舞,又要忙里偷闲操持家务。她原先居住的那个茅庵草舍虽然破烂不堪,但家里永远是清清亮亮,一尘不染;几个孩子穿的戴的永远都是干干净净。我爱人常常提起,每年冬天,他们几个孩子早晨凉得起不来,妈妈没等他们醒来,就把火炉子烧热,把几个孩子的衣服从里至外烤得热热乎乎才叫醒他们几个穿衣服;在哪个最困难的年月,几个孩子没有换洗的衣服,妈妈每天晚上趁他们睡着以后,把脏了的棉衣棉裤拆洗得干干净净,放在火炉子上烤干再缝补,等第二天早上醒来,她们又穿上了崭新的衣服。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怎样的情怀!

到现在她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天天念叨,教育她的第三代,不要儿疼老婆女疼汉,丢下老鬼没人看。作为父母,都是养生之家,养儿养女都一样,谁不盼望自己的儿女好?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孝敬父母天降福。不要近视眼喝拌汤就看见碗里几颗圪蛋蛋。开开门屙,关住门吃。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千万不能在这些事上争吵,云云。中华传统文化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还经常教育孩子们,有智的吃智,没智的要吃苦。城市农村都得下苦,千万不敢东荫凉倒在西荫凉,就指望吃国家那点低保救济粮。她的身上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老人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她不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教育儿女,她还在身体力行践行她的诺言。她穷人家出身,吃苦受累是她生存的基本技能。她十几岁的时候,一天割倒七亩糜子,回家报告父亲,父亲摇摇头不相信;在农业社 收秋割地,挥镰舞刀,一畛 半长的地头,弯倒腰手舞足蹈,不到地头不抬头,就像一台收割机,她的身后是一捆捆整齐划一沉甸甸的糜子。男人们不服,与岳母竞赛,一天下来,十几个大后生被拉胯放倒,男子汉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

现在,她没有了年轻气盛的雄风,但年轻时候练就的童子功依然受用不尽。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轻车熟路,手到平拿,除此以外,一有空,便把她那台老掉了牙的缝纫机打开,不是缝制坐垫,就是给儿女们穿鞋垫,到现在我们每家每户都有一包老妈亲手缝制的鞋垫。我们经常劝岳母不要再做了,可是每次老妈都说,坐也是坐着,闲下来反而难受,手里有个蹈挖的舒服。她还开玩笑说,你们穿上我做的鞋垫能保佑你们,百年之后还能想起我。

老人家不会著书立说,她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著书立说。她的这种德育儿女的方式,是一笔多么珍贵的财富,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质,这是您留给儿女的一笔无价之宝啊!

慧眼识才 知恩图报

岳母对我这个大女婿更是有一种偏亲偏爱的情结,给了我更多的关注和特别的关爱。我之所以能和我的爱人相恋成亲,也是我的岳母慧眼识才。第一次登门,就被岳母一眼看中。后来我爱人几次主意不定,听信一些人说三道四,说我长得个棒榔头,个大腿长,正好喂狼,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云云。意即俊秀美女,咋找粗丑之夫?岳母只要听见就把爱人痛骂一顿,并说:“丑是家中宝,客喜 惹人恼。长得再好也吃不成,喝不成。找对象人好就行。”我们订婚后,但凡了解我身世的人不解地疑问岳母,你怎么能把自己的亲闺女给了后婆婆?岳母一句话就把别人的嘴堵得严严实实,她说:“亲婆婆也没生儿媳妇儿。”坚定地把女儿许配给了我。我们成亲时我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岳母知道后,为我一针一线缝制了一身崭新的棉衣棉裤。刚成家我们这个小家的生活比较困难,岳母尽其所能全力以赴在帮助我们,没米给米没面给面,我们有了孩子没人照看,岳母忙里偷闲来我家带孩子。她的付出都是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啊!想起当年的这些事情,我常常感念不已。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的岳母对我的关爱更是溢于言表,只要我去了她家,她像恭候一个外宾,迎接一个贵客一样,总是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给我吃。吃饭时生怕你不敢吃或吃不好,乘你不注意,一块大肉就给你夹到了碗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满满的爱满满的情!

她的大爱让我感念不已无以报答,当我有能力孝敬她时,我在努力寻找着知恩图报的机会。我常听岳母讲她那些曾经过往,她说她走得最远的路程就是从恩格贝到东胜,不过那个年代全靠脚力,能搭乘一辆顺路的二饼子牛车 近乎奢侈。面对沟壑当道,漠野横陈,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三天。对外面世界她不敢向往,只能道听途说,在脑海里想象。今天,社会日益发达,生活逐渐提高,我和爱人商量一定要领上岳母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几次和岳母商量,老人家始终不予点头,我知道她内心是怕给我们增添经济负担。我说我们现在生活好了,这点钱能负担得起。在我们三番五次的催促下,老人终于点头, 2009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我们领上老人家到过她最最向往的北京和延安、西安等地,看了让她们这代人和我们这代人最崇拜的毛主席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让老人家的一生少了一份遗憾,多了一份经历。

时间进入本世纪,岳母还居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拖修厂建造的“世纪”老屋,建筑面积仅五六十平米。几十年的风侵雨蚀,原本就里生外熟质量不高的泥巴房摇摇欲坠。看着人家纷纷入住楼房,岳母只能在心里叹息。这时候,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我决定用我寸草之心,绵薄之力,购买一套楼房。后来我又把它装修出来,把所有的电器家具置办齐全,让她老人家心有所依,老有所居。这就是本文开篇的“那扇窗户”。从此,岳母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破烂不堪的那个拖修厂大院,告别了生火取暖,掏灰打炭的清冷之苦,在暖窑热扑的现代化楼房里安度晚年。也让我有了两次感恩的机会,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守望相助 化人如风

岳母大字不识一个。上帝为她关了一扇门,却为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她的记忆力超强。谈起那些曾经的过往,如数家珍,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而且能将每个人说了啥做了啥一字不漏原原本本复述下来。

她念念不忘的还是和她在一起居住了几十年的后大院那些老邻居,她说她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结果。她常念叨贾祥、贺蛮女、许桂英、范花、李云……等等,要她的儿女们永远记着人家的好。

她常说:“人和人活了,阎王和鬼活了。”因此她一辈子热心肠,谁家有困难她主动去帮,遇到亲缘喜事有做不了的活儿,岳母不请自到,主动上门缝制妆新衣服,置办宴席,尽其所能,能帮什么帮什么。不知道有多少对新人是穿着她亲手缝制的衣服走进婚姻的殿堂;不知道有多少人品尝过她亲手烹调制作的宴席。她的那些邻居谁要生娃娃坐月子、头疼感冒住院治疗她都会主动去看望,并熬茶煮饭、打猪喂狗,帮人家料理家务。蔡文希老婆怀了葡萄胎,手术后无人照料,岳母听说后,放下手中的营生,跑到蔡文希家伺候起来,每天早出晚归,直到满月完全康复。至今在拖修厂后大院提起岳母无人不夸,谁不点赞?!

因此,岳母在她那个圈子里有了很高的威望,谁家有个三长两短,大犯小事,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我的丈母娘,都会去她那里讨教一剂良方,人送绰号“郝指示”、“郝神倌”,意即料事如神,享有“诸葛孔明”之称,她自己也说能把大事说成小事,小事说成没事,是有名的“金牌调解”。

岳母说,劈断家务事也得讲究策略,对症下药。在她二十四岁那年,因丈夫单位房子不便宜,她在娘家住了一冬天,她们姊妹弟兄多,当时父亲已经娶过了三个儿媳妇,还有三个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一大家十八九口人,在一个锅里搅稀稠,用她的原话说,就像“红军窝,一窝一疙坨 ”,吃的人多,做的人少。三个哥哥和嫂嫂都流露出了想另家的愿望,但迫于父亲的威严谁也不敢做声。对此她左思右想,怎么才能让父亲同意呢?有一天她对父亲说:“儿大留下另,女大留下聘”。对此父亲很不情愿,可是几个哥哥嫂嫂听到这个话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她对父亲说:“你看看人家都想另,你把搂住能做个甚?俗话说,龙多不治水,女多不做饭,时间长了都是意见,到那时候再另就不好看了。另开来人家小俩口也是一家家,锅锅上炕人上炕多好……”父亲还是死活不同意,说他舍不得。岳母看下做不通工作也急了,质问父亲:“二爹 ?我是前带的还是后抱的?你咋十八上就把我聘了,你咋舍得来了?”一句话把老父亲问的无以作答,只顾抽他那锅老旱烟。停吸片刻,磕磕旱烟锅不无好气地说:“另也行,东西甚也不给。”岳母说:“你这叫甚另家,不怕别人笑话?”后来在岳母的力主之下,父亲最终同意了。另家那天吃了一顿好饭,父亲端起饭碗掉了几滴泪,岳母见状哈哈一面大笑,说:“二爹,失笑死了,这是个甚事,又不是去了天津北京了,只不过就是吃饭不在一起,你要想给吃,把他们都叫上,他们还得感激你,多好。”

当年,另出去的三个儿子每家冬天杀了一口大猪,老母亲很不理解说:“咋介着了,咱们一大家一年才杀一口猪,人家小家也是杀一口猪。”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岳母处理家政的非凡能力和超强的智慧。她经常对我们提起这么一件事情:邻里之间的最大矛盾就是奸情。大者会闹出人命,小者会造成家庭不和。王某与张某是后大院公开的秘密,王有一女儿,先天智障,人称“糖女女”,不知是受人指使,还是什么原因,一天“糖女女”几砖头就将父亲的情妇张某打倒在地,身受皮肉之苦的张某还想假装正经,大躺在王某的炕上耍赖。王某束手无策,想到了我的岳母,岳母不加推辞,跑到王某的家里,看到张某大躺在炕,蒙头大睡,就对张某说:“你和王某的关系后大院谁不知道?这件事你告到哪里也赢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是精的,她是糖的,你听我话,跟上我回。”张某觉得很有道理,乖乖地跟上岳母回了家。

现代人住在现代化的楼房里,“咫尺吾庐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岳母也住在楼房,但来看望她的人络绎不绝。逢年过节,张氏家族、刘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侄男旺女 都要亲自上门来看望这位长辈;平时和她一起居住过的那些邻居,和她共过事的那些朋友,你来我往,常往她的楼上跑,她的那个屋里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

岳母就是这样,她走到哪里,欢歌笑语就带到了哪里,她的“朋友圈”就像水波一样在一圈一圈不断扩大,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成了她的好友,甚至她出去锻炼、买菜买肉、输液打针,只要和她共过事、聊过天的人都能成为她的“粉丝”,只要看见岳母买菜买肉,总是将价格压到最低,将最好的给她,甚至还多给她塞一点。有一次,她下楼去一个诊所输液,偶遇两口子吵架,她站下听了一会儿,竟是因为儿子孝敬了父母五百元钱,媳妇怪怨为什么事先不和她讲。岳母知道原委直截了当就劈断:“媳妇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为甚说你不对呢?男人孝敬老人是对的,背着你给钱是你的毛病,你如果不怪怨,男人能背着你给吗?谁养儿也不容易,给这么点钱就心疼了?你能主动拿点钱来孝敬他的老人,他还感激不尽你呢。你想想,你也有老人,假如你男人也和你一样,你怎么办?你也是有儿有女的人,猫在炕上睡,一辈传一辈。你的儿女也像你一样,你怎么想?以后可不敢。”一席话说得这个媳妇茅塞顿开,乌云散尽,以后竟和岳母成了好朋友,时不时带着厚重的礼物来看望岳母,并到处宣扬说:“那才是个精明 老婆儿。”

类似这种事列有很多,岳母很是自豪。有一位担任过一定职务的领导一见到我的岳母夸赞不已,说:“我的郝姐姐,你才是好人,要不是你,我们这个家早就拆散了。”老人家也常说:“你看看谁谁家,现在不是挺好的,要不是我,早就离了,现在谁伺候她?”她总是这样,用温柔的语言劝人,用火热的心肠待人。街坊邻居谁有了不顺心的事,都愿意找她, 她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母爱的伟大情怀,化人如风,说得你服服帖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她有一句口头禅:“红雀雀一窝窝,黑雀雀一窝。”

多么朴实和形象的语言!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从每一个和谐的家庭开始。这些浅显的道理,质朴的话语,没有生活的磨砺和一定的悟性,是很难总结出来的。人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她不是官,她却做了官员都难以了断的事。她依法明理,以理明人,以情动人,彰显了她人格力量的魅力!

爱人如子 与时俱进

岳母一辈子菩萨心肠,她说看见那些穷苦人和没娘娃娃就可怜。因此,讨吃子 上门她也绝不会让人家空手走,不是给米就是给面,遇着吃饭非得留人家吃一顿。刚嫁到刘家,她住在恩格贝,因丈夫念书,家里几百只羊没人放,没办法就将婆家她的一个叔伯小叔子刘有明请来牧羊,孩子十多岁,出门在外,无人疼爱,加之她的婆婆不爱多说,和孩子玩耍还互不相让,常常让这个孩子泪水连连,遇到这种情况她就教训婆婆:“你一个大人和娃娃还一般见识?”每天羊出坡时,她就将孩子吃的喝的给准备的一应俱全。她一出门,刘有明就泪水连连,很不情愿,问她“二嫂你甚会儿 回来呀?”等不上她盼不上她。回家后给家里大人说:“我全活我二嫂了,要是没我二嫂我一天也呆不住。”改革开放以后,刘有明当了大工头,来树林召看望二嫂,岳母说:“兄弟是不是有钱把二嫂也忘了?”小叔子说:“二嫂的好,我这辈子哪能忘得了。”

王金梅是达旗人民的好医生王玉莲的女儿,王玉莲因公殉职后,将她安排到达旗人民医院工作,正好与我爱人同一个单位,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和我爱人一起经常到岳母家。岳母知道了这个孩子的身世,对金梅格外关心,把对女儿的一腔母爱复制粘贴到了金梅身上,家里只要吃好饭,就嘱咐女儿一定要将金梅带回家吃饭。金梅要是来不了,还要女儿将饭菜带上送给金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在岳母的身上让这个没娘的孩子体验到了母爱的暖流,她把岳母当亲娘认作干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岳母又操上了心,亲自为干女儿物色了一个好后生,并自告奋勇当起了媒人。两人处交了一段时间,金梅主意不定,流露出了想放弃的念头,原因是这个后生不多说话等等。岳母听了后眼睛一眨只说了一句话:“慢慢说呀。”再没和干女儿说什么。然后她把那个后生叫到家里给教照:让这个后生买上两张电影票,买上两卜卜瓜籽,去电影院看电影,并鼓励后生不要怕,胆大点,话得搜寻的说,生人难见,慢慢就惯了。不久,好事成双,俩人举行了婚礼。这个后生就是后来的达旗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副院长田文君。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王金梅和田文君两口子从来没有忘记岳母,对她干妈无比的敬重,每年过年都要亲自来拜年探望,每次探望都拿着丰厚的礼物,临走还要给岳母塞上几百元,几十年年年如此。人有所舍,才有所成。付出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获得。

婆婆改嫁以后,后公公有两个女儿,二女儿善良老实,常常遭到婆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对此岳母很看不惯,就对婆婆说:“你对人家两个小孩儿要好一点,如果我要听见你对人家不好,以后我这三个娃娃也不让去看你。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如果我的娃娃去看你,人家也和你一样另眼相看,你心上好活不?”说的婆婆不吱声。后来她看见这个没娘娃娃实在可怜,就把这个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接到她的家里和她一起居住生活,两人如同亲姊妹,这一住就住了三年,直至将这个小姑子聘嫁于人,有了自己的小家。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一般人难以做到。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她就是这样一位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

岳母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位“世纪”老人,她没有高深的学识,却能摒弃那些陈规陋习与时俱进。她说,人随潮流草随风。比如像寡妇改嫁,生儿育女这些事情,她的观念很新颖,如她婆婆的改嫁,她的改嫁、婚姻大事、生儿育女、婆媳关系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她的与时俱进。在娘家她大嫂的改嫁上这位小姑子表现出了为人着想的无私大爱和非凡才能。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她的大嫂十四岁嫁到了她们郝家,与大哥成了亲,和她娃娃长大,就像亲姊妹一样。大嫂婚后生育了两个女儿,抱养了一个儿子。大哥死后,大嫂抱残守缺,守寡八年。孩子们成家以后,种种情况迫使这个寡妇下定决心要“出走”。对此岳母只说了一句话:“天要下,娘要嫁,十人九马留不下。主意打好人难劝,糠窝窝越嚼越难咽。”表现出了一种无奈。结果大嫂自己找的一个人很不理想,还没等结婚就告吹了。岳母见了大嫂就批评:“忙婆姨 寻不上好汉,精嘴 老婆吃不上好饭。你忙甚了?想走我给你打问个好人。”从此她将大嫂的再婚放到了心上。经多方打听,她在树林召给物色了一个离休老干部,两人一见钟情,婚后相濡以沫二十六年,直至离世。

对大嫂的改嫁,在她的娘家掀起了一场风波,遭到了郝家一大户的反对,认为大嫂的“出走”就是岳母的原因,有人甚至扬言说,小姑子把嫂嫂卖得吃了云云。对此岳母不屑一顾,单等机会。

一次,娘家五弟及部分侄儿来到了她家,说起这件事,岳母不无好气开口便讲:“你五舅,新病投起,旧病来了。慢不说你姐姐不是那人,即使把嫂嫂卖了,只要嫂嫂好活了也值得。嫂嫂十四岁进了咱郝家的门,桶粗的根 扎下几条,大哥死后,人家孤儿寡母你们谁管来了?好活过一天没?”说得五弟应气不做声。岳母不依不饶继续讲道:“有人说我把嫂嫂卖得吃了,不知道吃嫂嫂的是谁?前家儿吃后老子不心疼,嫂嫂找了这个老汉,对咱郝家几个儿女咋样,钱还一万一万地给,好处谁得了?我当了一回媒人,落了一股灰名。你们那个脑袋不知咋想的了?”岳母说有气就得出,有屁就得放。她就是这样一位敢作敢为,敢于直面是非,善于吹情说理的人,不管什么事从来不会藏着掖着,心直口快,伶牙俐齿,说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她常说,吃饭吃米,说话说理,话没根不好听。因此,她说大事了小事总是有头有尾 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她也常说,我不开口便罢,开口就得把你说住。

二儿子再婚后,儿媳妇几次和岳母提起,想抱养儿子,岳母心平气和地说,你们两个半路夫妻,一家一个女儿,心情我能理解。儿要自养,谷要自种,能生则生,不能生不要犟生。过去讲养儿防老,现在社会养儿能作甚?共产党可比儿强。多一个儿女多一道心,养儿养女一样,有那么个色数 就行了。她的这些观点对每个儿女都不知讲了多少遍。

她就是这么开通,这么精明,这么通情达理!她没有文化,却能与时俱进。这些观念和思想以及高贵的品格,惠及别人,恩泽刘氏张氏家族几代人,形成了这个特殊家庭优秀的家风家规和家族文化。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从一而终”、“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等等传统落后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从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嘴里讲出来绝非等闲之辈。

替夫尽孝 为婆送终

她的婆婆改嫁以后,随着继公公工作的变动,搬到了树林召居住,岳母也因丈夫工作的缘故搬到了树林召,婆媳两家成了近邻。岳母把公婆当做自己的老人,常去探望,每年的正月和杀猪那天一定要请公婆吃一顿好饭,春节,几个孙子都要亲自上门给奶奶拜年。岳母常念叨婆婆对她的好,她说在恩格贝居住期间,婆婆住在田三圪旦,她住在巴字圪旦,两地相距几里。公公死后,她就像一只孤雁,就这样婆婆误不住来照料她。知道她燃料不够,每星期拉一头毛驴,驮一垛羊砖 给她送了下来。看着形单影只的婆婆,她心里好难受。她说,婆婆没福气服不住,男人四十五岁就死了,一辈子就生了一个儿子,麻绳子还偏拣细处断。她常给几个孩子说,你爸走得早,不能给你娘娘 尽孝,但你们是她的血脉,我们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替你爸爸好好孝敬你娘娘。因此她经常打发几个孩子去奶奶家,我爱人更是三天两头往奶奶家跑,帮助奶奶洗衣服,打扫家。老两口头疼脑热,有什么病痛,我爱人跑得比谁都快。

继公公有两个女儿,与婆婆成亲后两人已失去了生育能力,老俩口盼子心切。有一天,继公公来到岳母家,一进门就说:“媳妇子我来和你商量个事。”岳母给倒了一杯水问甚事了,他说他想抱个儿子,岳母明白是来征求她的意见,说:“按道理,你有两个女儿,他娘娘 虽然儿子殁了,但孙子有一大群,不抱也可以,你们岁数也大了,不要给自己寻罪受。不过这是你们俩人的事,想抱你们老俩口商量好,可不敢抱回来你愆她怨。”

继公公是个邮递员,整天走南闯北在丈量着脚下这片土地。一天,骑马送信,经过一个沙湾子时听到有个娃娃的哭声,循声走去,是个刚扔出去的弃婴,仔细打量了一番,孩子大约有三个月大,看上去并无大碍,扳开两条腿一看还是个吊蛋 的,继公公喜出望外,正中下怀,一把抱起打马扬鞭就往家里跑。这回算圆了老俩口一个梦,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老俩口把这个孩子当做自己的生命来抚育。

老来得子,溺爱宠幸自然是人之常情,然而老两口溺爱的有点过分,儿子要头不敢给脖颈,十几岁的孩子不念书,在街头屁打溜混,团结了一帮小青年胡作非为,也算当年树林召街头的“江湖侠客”,“小镇名流”。十五六岁就引得一个女孩子,在家里整铺大盖鬼混。岳母有次去看望婆婆,看见这一幕,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公公婆婆就训斥:“这是你们大人的不对,你幸 娃娃还能这么幸了?你们可要把娃娃惯坏了,幸穿幸吃可以,这些毛病幸不得。”结果不到二十岁就有了第三代,孙子还未出世,两个小孩新鲜已过,一拍屁股拜拜。一个月后,孩子出生,奶奶跑去又把孩子抱了回来。

奶奶又一次就像当初务艺儿子一样,起鸡叫睡半夜,瓶嘴嘴对着肉嘴嘴把孩子一尺五寸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

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父亲退了休,将儿子“顶班”到单位参加了工作。可是,跑野了的儿子,哪能受得了单位的管束,还是劣性不改,自己挣的工资养活不了自己,一没钱就和父母要,不给钱就辱骂,父亲的退休工资不够儿子挥霍。

记得他曾引以自豪地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他的生父来看他,他正在上班,突然有个老汉拦住他说:“我是你父亲。”他不加思索开口便骂:“我才是你大 。”他就是这么一个六亲不认有勇无谋的人。一次,我和爱人去看望爷爷奶奶,巧遇儿子正在训斥父母,儿子怒气冲天,一指头指着父母,怪怨父母没把他教育好,对我说,就这两个老不死的把他害得好苦。奶奶气得脸色刷白,下颚抖得就像个电动的筛子,一句话都泛不上来。

到了父母亲完全失能时,这个养子也是儿孙满堂的人了,对父母不管不顾,奶奶穿的戴的就像一个乞丐,每天在垃圾堆里捡破烂。门前的商贾,看见老人家可伶,买东西给钱不要,与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着这一凄惨的景象,我的岳母实在看不惯,多次把那个儿子叫到一边训斥一番。但说归说,她必定是外人,无法主持继公公的家事。但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对他的这位隔山嫂子还是惧怕三分。在婆婆八十大寿时,这个儿子突发奇想,要给母亲过生儿。生日那天,按道理讲,应该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老人家祝寿,但这个儿子却把他排到了第一位。岳母一看这个阵势开口便讲:“你候爹 ?你这是作甚了,是欺负刘家没儿了?就你是个儿?妈妈是先有你还是先有我?不排便罢,要排必须先大后小。”一气说得让这个儿子在众亲戚面前无地自容,丢尽了颜面。对岳母这顿反驳,他只有招架之手,没有还口之力,对岳母服服帖帖只顾说好话。

看着婆婆晚年的凄惨,岳母多次提出想收留婆婆,为她养老送终,但婆婆改嫁后已是儿孙满堂,她的这个想法拿不到大雅之堂。后来她把婆婆请到家里做工作:“妈妈,一眼看下,你这个儿指不上,不仅指不上,老了你可要受罪了,要想好活,话得你自己说,路得你自己走,我们谁也不能提你回刘家来,只有你才能说这个话。”

婆婆性格内向,从来不多说,媳妇说上反正不做声。但岳母早就把这个事看了个透,她对几个子女常说:“你娘娘迟早非回来不可,就她那个儿,是养活她的?有钱养活呀,没钱了一脚就踢出了门。按道理,我应该替你的生父来尽孝道,可是咱们这个家庭特殊,你奶奶回来,依你继父的性格嘴上肯定不讲,但人家没那个义务,我想养活也得顾及你继父的感受,所以只能是你们几个孙子来替我尽这个孝道。”我们几个都说怕她不回来,回来去谁家也行。大儿子刘永平说,我是老大,回来就和我住,我养活,保证我娘娘受不了罪。

后来,继公公先于婆婆去世,老人的生活无以为继,而且在一天天地衰老,生活无法自理。这个孽子成天在诅咒:“这个老不死的咋还不死!”

到了奶奶八十八岁那年,有一天,老人家怀揣着一腔怨恨,手里拉着一条麻袋,麻袋里装着岳母为老人家早就缝制好的全套寿衣,一步挪一拃,气喘吁吁来到岳母家。

当时老人那个心情我们无法揣测,但肯定她有一肚子苦水啊,她懊悔自己千辛万苦,怎么养了这么一只白眼狼?她几十年的含辛茹苦养育了儿孙两代人,可万万没想到自己老无所能时,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好心寒啊,寒到了冰点,她真想一头撞在南墙了结自己的一生。可转念一想刘家还有她的三个孙子,那才是她的血肉!她就这样跌跌撞撞去了岳母家,坐在炕上唉声叹气,下颚依然抖得像个电动的筛子,断断续续哽咽道:“媳妇子,看我活成个甚?......”老泪纵横。

岳母知道事情的原委,说:“妈妈,只要你愿意回来,有我喝的就有你吃的,你放心,你那几个孙子不像你那个儿。”岳母话锋一转又说:“妈妈你这样回来不行,你那个儿他也顾及面子,肯定不让我们,要想回来,必须让你那个儿或孙子亲自把你送回来,你听我的话,你再回去。”然后,岳母面授机宜,如何如何…….

岳母就是这样一位长着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那两个大花眼一转,计上心来。她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天衣无缝,圆圆满满。一天,奶奶对她亲手抚育大的那个孙子说:“娘娘想去东胜串几天,看看你大哥和你大嫂,串给几天就回来呀,你把奶奶往回送一送。”这位孙子也是没加思索,欣然答应。

他想也没想到这是岳母为他设下的一个“圈套”。这一送就将奶奶毫无纠葛地送回了刘家。从这一天开始,奶奶叶落归根。岳母将婆婆交给了她的大儿子刘永平来抚养。从此,老人再没踏入她苦心经营了半辈子的那个门槛。那个儿子赶死也没来看一眼老娘。

欣慰的是那个孙子,在奶奶回去的十多天后,来大哥家要接奶奶回家,奶奶说:“我的身体不行,不回去了,这里也是我的孙子,哪了也一样。”出殡那天那个孙子来给奶奶送了一个花圈,点了一张纸。

这就是老人家养儿的结果。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抚育儿孙两代人,换来的就是那一张纸!她老人家原本指望养儿防老,结果却落了这么个凄凄惨惨戚戚的下场!

呜呼哀哉!

我爱人趴在陵前哭嚎:“娘娘,你咋这么命苦!”一句哭词,道出了奶奶的一生。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世界很大,林子很多,什么鸟都可能碰得上!

奶奶不像岳母,她从不多讲,她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她知道自己酿造的苦果只能自己吞咽,将一肚子的冤屈带进了坟墓。

岳母常对我们讲:“你们看着,他(指婆婆那个养子)好死不了,我可能看不上,你们能看上呀,除非老天爷瞎了眼。”真如岳母所料,这个养子活了四十五年,便一命呜呼!

岳母说:“这就是他虐待老人的下场!”

那个孙子也是步人后尘,与他老子一丘之貉,老婆还贩弄了几个,因吸毒禁闭进禁闭出。岳母说:“这是德行。娃娃本来是个好娃娃,没遇上好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爱打洞。”

现在岳母还健在,他却墓木已拱。

面对家庭的责任,每个人会以不同的姿态面对它,当厄运接踵而至,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一个弱女子的肩上,岳母选择了最勇敢的姿态。当婆婆无人赡养时,岳母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她以高尚的情怀,人类的大爱,使得这位老人叶落归根,老有所终。百善以孝为先,这个替人尽孝的媳妇,不论行,不论迹,不论情,不论理,她都是当之无愧的典范。

现在她老了,她的眼角己镶上密密麻麻的皱纹,那双秋水般的眼睛不再那么明亮,但依然不失善良的灵动,从那一束善良的柔光里,我们仍然可以读懂她在注视着什么,倾听着什么,思考着什么?现在的她,除了反复念叨一些“粮票的故事”外,她的思维依然还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精明;口齿还是那样的伶俐,那样的健谈;身子还是那样的硬朗,那样的健康;还是依然站在那扇窗户之下,犹如一幅淡定而古老的油画凝眸远视,盼望等待出征归途的将士!从她那双善良寂寞的眼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老人朝朝暮暮的关爱;魂牵梦绕的牵挂;望眼欲穿的期盼和铭心刻骨的思念。这就是人世间深厚如山,博大似河的母爱!这双眼睛就像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将永远照耀您子孙们的前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9546/

那扇窗户那双眼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