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忆录:草木还林记

2016-02-29 10:33 作者:白鸟群群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青年失学,“十年寒窗”发奋阅读图书馆时,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到这里来的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才可能成就远大“文化前程”的人。这是一座“烈火熔炉”——不经过这座烈火熔炉很难锻就真正的人才。所以我碰到一个作家或诗人或文学艺术青年,一般问他常在哪里读书或借书,近几年读些什么书籍等,然后就不再问了。我已经猜到他大体能“游”多远。在图书馆里我深深明白了,一本书想要保留的更久远,阅读到的读者更多,真正作为“书”的功能不息不竭地工作,只有归于大海让它奔腾和流动,而不是在某人客厅,一个人读过后放在书架“枯干死掉”!

-

所以那时我暗下决心,有一天我倘若也能写出了书,一定尽可能送到图书馆里,还有,图书馆给与我的恩惠太多——70年代的读书全部免费,办理图书证只象征性收一点点微小的钱,谁都办得起。图书馆的“公共性”使我一生崇拜不已,我认为这真是人类发明的一件美事及善举,所以我立志要读透,待将来若我也写书,一定写好,向那些世界作家高峰学习及攀登,并永不停步。在这十年的发奋阅读自学里我还明白,一个作家无论你写得多好多深刻与丰富,在世界书籍的海洋里都算不得什么,只是一滴水而已,而这个海洋即使你用几辈子,也只能泅渡渺茫部分……

-

-

我后来自1989年以后至今27年陆续出版的诗歌集、散文诗集、散文随笔集、评论集、游记、文学访谈录等,百分之九十以上赠送了国内外各级图书馆,(所以我很少有书送给同时代的专家名人等,以及“圈里人”,个别认识的与特别尊敬的除外)(青年时期阅读图书馆的经验使我认为,读者最重要,不管他是干什么的,书就是给愿意读它的读者读的,不是送给名家“邀功请赏”的,那样层次太低,也浪费时间精力)为此我可能一生失去了很多名家权威了解我举荐我的机会,但我从不为此懊悔。法国卢梭晚年写《忏悔录》说,他“一生里最大的懊悔,就是从前曾浪费时间在那些大人物面前的奔走”(大意),年轻时我就牢记了这句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我自1989年出版第一部书至2015年为止,先后向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赠阅的个人著作有:《摘自笔记原想扔掉的片断》(散文诗集,1989年版,时代文艺出版社)、《野蔷薇》(诗集,1989年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浪漫与温馨》(诗集,1990年版,长出版社)、《北部边疆漫游散记》(散文集 , 1991年版,南海出版公司)、《京华遇诗人》(散文随笔集 1998年版,长春出版社)、《大地访诗人》(文学访谈录 2003年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大地谈诗》(文评随笔集 2007年版 香港金陵书社)、 《风黄昏》(诗集 2008年版 澳门原木出版和文化推广有限公司)、《大地访诗人续集》(文学访谈录 2014年版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等。

-

-

关于邮费,国内的邮费最初很低(1989年),但现在很高,国际的我最初邮寄时候,有的还没有直航,或通航,就用航海辗转邮寄但邮费很贵,能航空的更贵,所以我当年邮寄的多数是航海,价格按距离算,越远越贵。港台那时邮费也很贵参照国际价格,但比较国外稍微低一些。还有那时对印刷品检查严格,有时还要口头说明。比较更费工夫的是包装,包装简直用去了我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大量的国内图书馆赠书,都是小包装,几本的,有时候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在干直到深

-

关于赠书数量,一开始我每所图书馆一种书送十本、五本,后来感觉太多,因为我觉得我的书是一种“小品种”的艺术,一所馆此类书籍不会有那么多读者,后改为五本、三本等,这样分布面可以更广泛一些。我觉得这样是正确的。这也是从我的图书馆经验里来的。赠书的总数量,我粗略计算,从1989年开始出第一本书《野蔷薇》,到2015年第十本书《大地访诗人续集》,大约一万二三千册。(我这里有多数的赠书地址记录,也保留了大部分所赠书的国内外图书馆的回执)。

-

我赠送的国外图书馆有: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国家图书馆、瑞典皇家图书馆、苏联国家图书馆、日本国家图书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莫斯科外语学院、纽约美国国家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德意志联邦国家图书馆,等。

-

赠书后,图书馆的“回执”。一般都会给,欧洲的最有规矩,最文明,回执也印制简单不奢华,形同一张信纸,信封一般不贴邮票只有一个打印戳。国内有的习惯上回赠《赠书证明》证,大学印制最奢华,有几次我觉得有的某大学给我的巨大华贵“赠书证”,印制的简直比我的一两本书造价还贵,面积有两本书那么大,厚皮烫金。

-

-

台湾的“回执”非常文雅用语有文化。国内的省级图书馆一般回执正规,多数都给。近年有的国内名牌大学有“大校”架子,你赠送几本带搭不理甚而不回执,还有的很久回信写明“经过检验”可以上架阅读云云。市级图书馆也比较正规,一般给回执,但最近一些年有的就不理睬你,乐回不回,可能那里也有“万事无人管”现象,香港的回执也比较认真,印制精致讲求实用但不华丽。我赠送的香港图书馆有:中山图书馆、葵涌阅览中心、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等。我赠送的台湾图书馆有:台湾大学、台北大学、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基本涵盖台湾的各所主要大学。

-

有一所国内图书馆除了回执,还附有一封简短来信,手写的,说那位经手的采编部的图书管理员,先行阅读了我的书,而且给与赞美,认为我的书有某些艺术特点,他们会永久保留,我很感动。还有最近几年我住在河北燕郊,有一次决定赠送燕郊的几所大学(那里有一些北京的大学、及河北省的大学与院校等的分校),有一所国家级的减灾防灾大学的图书管理员,用电子邮件回信,表示感激,并希望我有机会来学校图书馆做客。从理论说,凭着“回执”,我可以在我所赠送的所有图书馆去借阅和阅读,可是我并无时间精力,所以一次也没应用。记得郭沫若在抗战烽火中经过湖南某地,羡慕那里的读书环境,诗里写到“寇平重上读书堂”,可是他后来仍无机会,看来读书必须“天假我时”,读书岁月之奢昂之难得在此。

-

-

我曾邮丢一批书,是在前些年通州,赠给河北等省一批重点高中图书馆的,有几十座,回执非常稀少,我判断他们某邮局因“承包了”,可能收取邮费后就多数成批送到废品站去了,仅仅邮寄几本做做样子,内行人告诉这不是“天方夜谭”。

-

我先后赠送个人著作的国内大学图书馆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师大、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重庆大学、福建师大、武汉师范、西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术学院、吉林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国内几百所大学、院校,(有的当时还叫学院,后改称大学,有的已更名)

-

县一级的图书馆比较差,有的收到书就算了,并不给你回执,或那里与文化站文化馆什么合并,空间狭小,90年代末我曾去陕西某县考察,后决定不再赠送县级图书馆,那里的图书馆比当地懒散机关人员还自在,每周只开馆两三次。但也有很正规勤奋的县级图书馆,我在江苏的泗阳县曾到过图书馆,书多读者多气氛也好,苏北历来人心向学,建筑也有规模,入夜仍灯火阑珊。

-

改革开放后,有的图书馆有综合功能,建筑一流,比如深圳图书馆,1992年我曾在那里短期阅读,后来把我新版的书《京华遇诗人》等赠给他们,并赠送给该图书馆内的一家底层书店一包我的书,长春市图书馆的八角书屋我也曾赠送过两包书,以感谢该馆给我的无偿免费阅读岁月。省城里我认识的图书管理员有几位已经作古,有的出了国或退休,市图书馆旧址已经“拆除”无痕(那个建筑很老很有特色,遗憾)。

-

我先后赠送个人著作的国家、省级公共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后改为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后分支出的)、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等(括国内所有省级图书馆、直辖市图书馆)。

-

-

除了公共性的图书馆,我赠送我的母校长春客车厂中学(现在已经更名)一些我的书,其实学校已经没人记得我认识我了,但滴水之恩永不相忘,几十年前(文革前)是我的五年级语文教师王力士带着我第一次踏进市图书馆大门(为班级借书)。我当知青时期每次回城,就在客车厂图书馆里借书。长春一汽图书馆条件也很好,我曾去阅读过,但那里主要是技术书多,一般性文学书籍虽然不少,但我都早已阅读过,我去经常是查阅期刊。我认为大型企业很有人才,那里的文化也得到重视。

-

我曾把我所有出过的书,及大部分我在京收藏购买的书(括中国古典、翻译的世界文学及艺术2种类型,无其他)赠送给北京人文大学,原因是有一次我到该校参观看见因为是民办大学,条件那时还艰苦,图书馆新建立图书很少,学生们反映借不到书。该校为此还在开学典礼给我举办赠书仪式,给了我一本大大的红皮赠书证书,但不久我失悔了,因写作时再想查用这些资料没有了。

-

我先后赠送个人著作的还有国内一些地级市、及大型企业图书馆等一批图书馆,赠企业图书馆的较少,还有在80年代后期一次长江流域水灾中捐赠一些沿线县级的图书馆。

-

少年读书时代的理想是将来当个教师。可是“文革”及连绵的过分“政化”年代粉碎了这个,改革后我已经越过高考年龄,就是当个小学教师也是需要“师范毕业”的资质呀,世界的不平及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无处讲理诸种,使我从此终身与校园及教育界割断,这是我此生不了的遗憾。但多少年后我终于明白:冥冥中已有一只手在帮助我——我的书捐给了近千所图书馆,它们在替我工作,而且不分阴晴雪白昼黄昏,这总共一万多册书里,到今日就是损失了多数总还有一部分仍在工作,哪个孩子愿意读我的书,打开书页就能听到我在讲课。那些院校的图书馆多数我大概永生没机缘踏到,但我可以想象它的情景,有一天我离开世界后那些残存的书还将替我在岁月里工作——我也不怕再遭逢“思想禁锢”“言论禁锢”和狂热“禁书”,及类似梦靥般岁月复辟或重来,你总没法到外国图书馆去禁吧——走笔至此不仅潸然,这都是公共图书馆给与我的智慧与教益,作为人类一员,我确确实实已获得人类文化的“终极拯救”!……

(2016,1,26)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9352/

回忆录:草木还林记的评论 (共 8 条)

  • 春暖花开
  • 听雨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老夫子(熊自洲)
  • 雪灵
  • 纤纤柳絮
  • 大三畢業

    大三畢業我也不怕再遭逢“思想禁锢”“言论禁锢”和狂热“禁书”,及类似梦靥般岁月复辟或重来,你总没法到外国图书馆去禁吧—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