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所说的过春节,并不单单指的是过除夕和大年初一,春节应该包括从腊月下旬一直到元宵节这一段时期。在我小的时候,我所在的豫东就有这样一首民谣: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戴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人也会回到家里跟家人团聚,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可以放松一下自己,置办一些年货来犒劳家人。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在春节期间,他们就不用再去上学了,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假期看电影、看电视,父母会为他们买新衣服,他们还可以随父母一起去探亲访友。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够从父母和亲戚那儿挣到一些压岁钱,拿着这些钱,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用它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物品。
过春节应该从祭灶说起吧!祭灶俗称“小年下”,在我们豫东农村,有在这一天吃祭灶糖的习俗,关于祭灶糖的来历,传说是这样的:灶神在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都会去天庭一趟,向玉帝述职,告诉他人间的一些民情,他特别会向玉帝汇报哪些人有浪费粮食的情况。“腊月二十三,百姓祭灶他上天”,说的就是这件事情。由于害怕灶神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民俗。这一民俗文化,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现在,祭灶的活动很少有人再举行,但这个节日却保留了下来。
制作祭灶糖就是先把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然后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半公分厚的薄片,再用刀分隔开,待温度退却以后祭灶糖就算做好了。祭灶糖食用起来味道香醇,酥而不腻,因此深受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以前人们在自己家中制作祭灶糖,不过现在的人都嫌制作祭灶糖太麻烦而且温度不容易把握,人们大多会到商店买一些来食用。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的吃晚饭之前,大多数人家会在院子里放一挂鞭炮。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腊月二十三晚上放鞭炮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家都在腊月二十四的晚上放鞭炮。那时候,我们这里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响器祭到鳖后头。”,估计这应该是从旧社会流传下来的,充满了官本位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特别是艺人的歧视。不过,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这样的陈规陋习就已经被大家所抛弃,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的晚上放鞭炮来祭灶。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家的男主人通常早上都去赶集,买回一些鸡鸭鱼肉和青菜。有趣的是,人们好像是为了享受购物的乐趣,他们每天都会三五成群地去集市上转转,每次买回来的东西并不多。有些人甚至在腊月二十九这天的早上还会去集市上看看,大概把去赶集当做晨练了吧!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闲情逸致,他们大多只去赶一、两次集,就把需要的东西全部买回来了。这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人们在冬季大多都不忙,而现在推崇的却是“时间就是金钱”了吧!
家里的男主人出去采购,女主人就在家里蒸馒头。家家户户蒸的馒头都比较多,差不多可以吃到正月底。蒸馒头一般要用五、六个人,因为一次要蒸好几笼馒头,因此揉馍的时候需要的人手比较多,否者,先前揉好的馍就会跑碱。人口多的人家,一家人会协同作战,有的揉馒头,有的烧地锅,一天的时间就差不多够用了。人口少的人家往往会联合起来,今天在你家,明天去他家,后天就轮到我们家蒸馒头了。
馒头蒸好以后,每户人家就开始杀鸡宰鱼,然后就把这些肉类过油炸。孩子们往往在这个时候会眼巴巴地站在厨房里等着吃炸好的肉,他们嘴里还会不停地问:“肉快熟了吧?”母亲就会笑着把已经熟了的小块肉让他们吃。等到肉全部炸好以后,孩子们都已经吃饱跑出去多时了。在把肉类过完油以后,差不多每家都会再炸一些萝卜掺粉条的丸子或者制作油炸豆腐,预备着到春节时待客时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接下来的时间就该炸油条了。在我小的时候,由于村里会炸油条的人比较少,他们在春节前的几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晚上还要加班。即便是这样,有的人家一直到了大年初一那天才能轮到他们家炸油条。后来,有的年轻人也学会了炸油条这项技术,家家户户都能在除夕之前把油条炸好了。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和门两边贴上年画和春联。“二十八,贴花花”,花花指的就是年画。家家还会在箱子上和柜子上贴上福字,在架子车上贴上日行千里,在大门口的墙上贴一张出门见喜。年画和春联使年味越来越浓了。这一天也是大扫除的日子,各家各户都会打扫卫生。除旧迎新,过一个清清爽爽的春节嘛!如果家中有当年出嫁的女儿,父亲会在腊月二十八这天的上午去女儿家送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取决于家庭的经济,十几年前,送的压岁钱一般是五十或一百元,现在至少得五百元了。
到了腊月二十九这天的上午,每家每户就要开始剁饺子馅了。厨房里刀剁在案板上的声音和外面孩子们的嬉笑声以及他们放鞭炮的声音连在一起,组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如果腊月只有二十九天的话,这天的下午快要包饺子。如果腊月是三十天,那么大多数家庭就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包饺子。饺子要包得多一些,因为不仅要包除夕晚上吃的饺子,而且还要把大年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包出来。家里人口多的人家,往往在吃完除夕的晚饭以后,家里的妇女还要在厨房里再包上一阵子饺子。
在除夕的傍晚,村子里就开始响起了鞭炮声。在这个时候,妇女就在家下饺子。如果男主人家有过世的亲人,他们就会挎着准备好的一只篮子,篮子里放着一挂鞭炮和几沓黄表纸,他们就去亲人的坟前去放那挂鞭炮,然后再把黄表纸烧掉,请去世的亲人回家过年。男主人回到家里,饺子已经下好了。男主人会在院子里放一挂鞭炮,等到鞭炮放完,一家人就到堂屋吃饭。吃罢晚饭,家里的成年男子通常会喝上一杯白酒,家里的妇女和孩子们也坐在那里吃菜、喝些葡萄酒和饮料。大家在喝酒聊天的时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就会把压岁钱发给孩子们。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们往往在年末岁尾才回到家里。因此,很多家庭在除夕夜,常常会邀请一些族人和朋友在一起饮酒。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观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闲聊着一年的见闻,畅谈美好的明天,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晚宴结束,女主人还要再忙活一阵子。她们要在厨房里把第二天早上要用的水和食材全部准备好,因为大年初一的早上是不能动刀的,而且吃的东西都是已经准备好的,预示着新的一年一家人平平安安,家里的东西都很充足。
每户人家在睡觉以前关大门的时候,要放三只爆竹,称为关门炮。这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就可以好好睡一觉了。不过,大多数人在夜里十二点以前是不可能入睡的。因为人们休息的时间不一致,四周不时就会传来鞭炮声。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都习惯早起。因为在新的一年的头一天,谁也不愿意睡懒觉,都想有一个好的开头。放了三只开门炮之后,男主人就把大门打开。大年初一的头一顿饭通常是由男主人起来去做,家中的女主人忙了一年了,她们休息一回也是理所应当的。男主人会先把年前蒸的馒头馏上一些,然后再下饺子。如果家中有过了上学年龄的男孩子,他也会到厨房去帮忙。饺子煮熟了,男主人会先去给族内的长辈送去一碗饺子,再拿上两个馒头。如果孩子大了,这个任务就是他们的了。孩子们也乐意去做,因为他们会在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有些家族人口比较多,给族中的长辈送的饺子自然也多,有些人家到了大年初三,家里还有没吃完的剩饺子。这些饺子要是扔掉了也怪可惜,吃也不好吃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谁也不介意晚辈送不送饺子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年轻人不再给长辈送饺子了,他们会拎一些水果去给长辈拜年。吃过早饭以后,天才大亮,孩子们就跑到大街上去玩。家中有去世亲人的男主人又会挎着篮子,去亲人的坟前放一挂鞭炮,烧几沓纸,把亲人送回去。
这时候,大街上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闲聊,或者再到田野里去散步。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改变。现在的春节期间,农村赌博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春节前的几天里刚刚回到家里,他们会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打牌,他们都在外面挣了一些钱,谁输上三、五百块钱也都不在乎。还有一些人仗着自己身上带的钱多,就把筹码往上加,有的人几天下来就把辛辛苦苦一年挣的几万块钱输得干干净净。妻子知道以后,夫妻肯定会闹别扭,这使得一家人春节都过不痛快。
大年初一的午饭一般很简单。在吃了两顿饺子以后,大多数人家会熬一些稀粥,再炒几个菜,就着馒头和油条,午饭的问题就解决了。到了下午,很多人会呆在家里收看重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的晚上,大家都通常睡得很早。因为,在除夕夜睡得晚,大年初一又起得早,大家都很疲倦。而且,到了初二,就该去给亲戚们拜年了。以前,在我们豫东农村,春节走亲戚时人们带的礼物不外乎是一竹篮油条再加两包甜果子。主人一般会把礼物留下三分之一,顶多是一半,然后客人再把剩下的带回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在走亲戚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再拿油条了。人们一般会带火腿肠、方便面、水果或者饮料等一些容易携带的礼品。到普通的亲戚家里去,一般带两样礼物就行了。当然,小伙子看望准岳父、岳母时带的礼物自然不能小气,礼物通常不能少于十六件,当然其中也少不了高档的香烟和白酒。
春节时走的第一家亲戚,往往是最重要的亲戚。如果家里的孩子没有成年,夫妻二人就会带着孩子去看望女方的父母。如果家里的儿子已经结婚,他就要在初二早上去给他的姥姥家的人拜年,上午再和妻子一起去妻子的娘家看望岳父、岳母。如果家中有出嫁的女儿,父母这天不会出门,就在家里迎接女儿、女婿的到来。给亲戚拜年的时间的先后,就是按两家关系的远近而决定,也就是说把最重要的亲戚排在前面,把最不重要的亲戚排到最后。到关系最近的亲戚家去拜年也是孩子们乐意做的事,因为他们能收到比较满意的压岁钱。而到关系一般的亲戚家去拜年的事,孩子们大多也不愿意去,一是因为他们跟这家亲戚不熟悉,到他们家会感到拘束,二来他们往往也得不到压岁钱。很多时候,孩子们是在家长的斥责之下才极不情愿地去这些亲戚家拜年,而且像这样的亲戚,往往走动不几年,两家就不会再来往了。走亲戚是如此,招待客人的规格也是如此。初二、初三来的客人,也往往是关系最近的亲戚,招待他们的规格自然也就高。初五、初六来的客人,一般就是关系一般的亲戚。招待这些客人的菜肴,有些就是之前的客人吃剩下的菜再添上一些新的内容就端上桌了。如果是初七、初八来的客人,饭菜的质量就会更差,这也跟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不好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歌谣:亲戚走到初二、三,整盘子整碗往上端;亲戚走到初五、六,还有蒸馍还有肉(蒸的有限的小麦面馍还没有吃完);亲戚走到初七、八,湿气豆腐(变质有异味的豆腐)老豆芽(春节之前生的豆芽,现在已经长老)。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不管客人哪天来拜年,都能吃上现做的美味佳肴。
春节饮酒是一个传统,由于春节期间天气比较冷,所以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主人都会为客人准备一些白酒,并且一再劝客人多喝一些。二两酒下肚,平时再内向的人话也会多了起来,如果家里同时有好几位男客人到的话,饭桌上很快就会热闹起来,客厅里欢声笑语不断。即使以前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能在同一家亲戚家里碰面,自然也是亲戚,辈分一论,自然彼此也有了恰当的称呼。既然是初次见面,不免就要碰上两杯酒来加深感情,然后再伸出手来划拳,大家很快就会喝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招待重要的客人,主人提前就会安排好陪客。陪客自然清楚自己的职责,就是想尽千方百计也要把客人喝好。客人酒喝好了,很多人午饭没吃,就趴在饭桌上睡着了。睡醒以后,客人向主人道别,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就回家了。
走在路上,冷风一吹,酒喝多的人就会感到头重脚轻,他们晃晃悠悠回到家里,一到屋里便躺到床上睡了起来,也不管车子上的礼物是否搬进了屋里。还有的人走着走着,车子一歪,人就摔倒在路旁,干脆也不站起来了,就躺在那儿睡一会。春节期间的午后,在每条路上都会见到几个醉汉。“客走主家安”,如果客人喝醉了,就会给主人增加很多麻烦。主人会安排客人躺在床上睡一会,但有些客人直到晚上十点的时候还在呼呼大睡。还有的客人不听主人的劝说,执意要回家,主人不放心,还要派人跟着他一直到家后才放心离去。酒壮英雄胆,春节期间,在酒桌上吵嘴、打架,在路上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发生车祸这样的惨剧。现在,拥有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大家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酒桌上强行劝酒的陋习已渐渐被大家所摒弃。饮酒的时候大多根据自愿,几乎没有人再去一而再地劝客人喝酒。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有的年轻人买了小汽车,他或者她一个上午能走四、五家亲戚,把礼物往亲戚家一放,再说上几句话,然后就往下一家亲戚家赶。到了最后的亲戚家,时间差不多就到了中午,在这家亲戚家吃过午饭,人就回家了。这几年的春节期间,很少再见到或者听说有人喝醉酒了。和朋友在一起议论,大家都感觉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一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好了,鸡鸭鱼肉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早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我们如今更青睐过去的五谷杂粮了;二来,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远离家乡,去外地发展,春节时期大家更注重和家人在一起,过去春节时的走亲访友已经流于形式,很多过去经常走动的亲戚现在已经日益生疏了。
过了正月初五,拜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一家人可以从容地享用春节前所准备的美食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大多要准备一个多月的食物,当时没有冰箱,有的食物到了正月十五前后就已经腐烂发霉了。家长会把实在不能再吃的东西扔掉,对于那些腐烂程度比较低的,大人把它们吃掉,他们也不会让孩子们吃。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卖肉类和蔬菜的小商小贩大多在农历二月初二以后才会开业。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已大不一样。大多数人不再自己蒸馒头和炸油条,他们就在馍店里买来几十个馒头,在油条加工点称上几斤油条,大概够吃三四天就行了。肉类和青菜,大家也不再多买,因为超市在大年初二就开门了,里面有新鲜的蔬菜,谁还愿意在自己家里再存放那么多的蔬菜啊!
过去的农村,人们都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除了少数当工人的和参军的以外,极少有人离开自己的家乡。那时的春节期间,在大街上,三三两两聊天的人随处可见。当时,上学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村子里随处可以见到他们快乐的身影。而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三、六、九,出门走”。现在到了正月初六,很多人就辞别家人,进城务工去了。村子里也寂静了不少。这时,孩子们也把心收了回来,坐下来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过了正月初十,孩子们又活跃起来。一到晚上,他们就挑着漂亮的灯笼在大街上嬉戏玩耍。现在的灯笼和过去的也不一样了,现在的灯笼大多是塑料制成的,里面有一个或者几个灯泡,装上电池,一按开关,灯泡就亮了起来,还有的会播放一些动听的曲子。
在我童年的时候,灯笼都是家长用竹篾扎的,外面蒙着一层红纸,灯笼就做好了。到了晚上,在灯笼的底座上插上一支蜡烛,把蜡烛点亮以后,再把灯笼外壳罩上,就可以挑着灯笼去大街上比灯了。有些家庭孩子比较多,家长没有时间为每个孩子都制作灯笼。有些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找一块红薯,他们把红薯里面的瓤掏空,在里面放上一支蜡烛,也算是一个灯笼,他们再找一根竹篾插进红薯的底部,也去大街上比灯。这些人往往是活跃分子,他们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年龄小的孩子稍不留意,灯笼一倾斜,里面的蜡烛就把灯笼点着了。这些孩子赶紧把灯笼扔到地上,用脚去踩,火熄灭了,一个灯笼也报废了,人群里就响起一片笑声。这些孩子高高兴兴地提着灯笼来比灯,结果是哭哭啼啼回到家里,家长往往会许诺再为他们扎一个灯笼,他们这时破涕为笑,兴高采烈地又跑去大街上看灯了,我当年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放过鞭炮之后,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元宵。吃完元宵,孩子们又跑到大街上挑灯笼,大人也常常去那里观看,议论着哪家的小孩挑的灯笼好看。现在,这样的情景已经不多见了。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大多坐在家里看电视或者上网。
“不过十五还算年”,正月十五过去,新年也就过去了。孩子们也该开学了,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忙碌。
行文至此,我想:在我的童年时代,生活尽管非常清贫,但人们并不是整日愁眉苦脸,而是愉快地去面对生活,这个时期给我留下了多少美好的童年回忆啊!
2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