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汉语最难学

2016-01-21 15:26 作者:陈宣章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汉语最难学

陈宣章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有人说:“学英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学汉语是哭着进去,哭着出来。”其实,外国人学汉语很早就有,而且成为“中国通”也不少。为什么会有汉语最难学的评论呢?

首先,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即思维交流工具;其次语言是演化的。因此,存活至今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能描述世界的所有概念。但因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用词、发音、写作角度及方法等等不同。所谓“难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差异造成的“习惯”。

一、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不能用英语的思维对待汉语。

英语是拼音文字,属印欧语系中的西日耳曼语支,从西日耳曼人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殖民主义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与多种民族语言接触,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变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英语是直线式思维,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

汉语是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分析语,有四种声调,属汉藏语系。汉字是一种形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书面古汉语即文言文;现代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现代标准汉语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在线新华字典现收录个汉字、52万个词语

表意文字有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中国人的汉字和中国水族的水书四种。现在只剩汉字和水书,其他都已消亡。汉语是奇葩,仍然欣欣向荣。有人说:“汉语和英语最大区别在于表意的精准度。英语精准度极高,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解剖;汉语像印象画派,笼统抽象,更灵活,更艺术。”所以,中国人灵活,宏观思维能力强。

英语仅是语音的编码;汉语是音形意的编码,是立体的编码。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汉语本身就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英语缺乏这种功能。

二、词汇的差异。

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是词。英文里,词就是词,即两个空格间的字符串。汉语最小单位是字(部首仅是查字的索引),两个汉字可组成一个词,一个汉字也可成词。空格无含义,浪费版面。汉字之间不需空格,不会混淆。

汉语抓住共性和个性,就是新概念。例如:汉语:“星期”加“(日)”;英语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月份也这样。又例如:汉语:牛,牛的;马,马的;猪,猪的;狗,狗的;猫,猫的;狼,狼的……英语:cow, bovine;horse, equine;pig, porcine;dog, canine;cat, feline;wolf, lupine……每种动物都有一个跟它名字完全不同的形容词。

汉语几千个字就可表达世界,而英语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每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这是英语最大的问题:词汇量极大(总计990,000个)。英语考四级需4000单词,六级6000,GRE需7500,美国考大学的SAT考试需1.2万。《语言本能》的出版机构对多个英语母语国家抽样调查,高中毕业生平均词汇量5万;1万词汇不足以在这些国家正常生活。读报需2万;大学文化需5万;作家超过10万。汉语有3000字就足够用。当然学汉语还得记词汇,但是负担很小,因为那些字你都认识。

英语词汇量大,但英语常用词根数量小很多,和常用汉字数量接近,也有类似望文生义的功能,还可看词根知词源(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条顿语等),词根词源会给单词不同的感情色彩。

三、发音的差异。

不管任何语言,人类发音器官类似,能清晰发出的音符相当有限。英语只有元音与辅音。根据音标的数量,把元音、辅音拼起来就几百个清晰音节。要表达思维中那么多概念,就必须使用多音节来组成词。这样仍会导致很多思维概念对应的词发音重复,即出现同音词。同音词并不影响语言交流。但是,拼音文字的发音决定书写,同音不同义的词无法通过书写区分不同含义,因此只能靠增加词的音节数量来组合出本来只需较少音节就能通过发音表达出来的概念。所以导致英语单词变长、发音变长、文字篇幅变长。

另外,英语单词拼写继承历史传统,发音与拼写之间有很大差异,单词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语言系最难掌握者之一。英语拼写,学到一定程度也会发现一些规律,但是毕竟词源复杂,例外很多,远不如汉字像“月贝凡”之类的好记。阅读英语时忽略含义,仅靠死记硬背。一个单词常常需要很多音标。所以,能认会说而不会写的英语单词数量多于同样性质的汉字。

汉语发音种类约是英语的三倍。传递同样的信息,发音总数少的语言一定会用到更多的音节,所以,汉语单位信息的表达速度以及思维速度更快。

汉语有自己的音韵体系。它与英语的简单拼音不同。汉代以前用“直音”法标音;“韵书”创始于魏晋,盛行于六朝;隋《切韵》分193韵;北宋《广韵》为206韵;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为107韵;清《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古今汉语有四种音韵:1.上古音韵二十九部。2.《平水韵》五部106韵。3.清•戈载《词林正韵》十九部。4.中华新韵:依《新华字典》注音为标准,将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脚:一二声为平声韵,三四声为仄声韵。所以,汉语不但有音,还有四声和韵脚,产生了诗词赋曲的抑扬顿挫。

汉语的同音词,书写不同,无需通过增加音节就能表达不同含义的概念。所以,书写和发音简短,占用篇幅少,表达效率高。

一个汉字两个字节,没有例外。英语有不少长单词,加上词之间的空格,单词与字节的比约1:6。联合国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汉语的拼音,不管是以前的ㄅㄆㄇㄈ,还是后来的拉丁方案,都仅是识字的注音工具。以前企图把汉语改变成表拼音文字,结果都是徒劳。语言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读和写只占很小一部分,语言的含义表达世界的能力,拼音无法取代汉字。汉语拼音有两大用处:1.字典编制有了新索引,不再是部首单一索引。2.遇到不认识的汉字,看拼音就能知道什么意思。这样,儿童在学龄前已经会呱呱说话;小学2、3年级即可掌握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既保留象形文字简短、高效、清晰的优点,又达到拼音文字学习快速的优点。

汉语另一个奇特之处是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同样的汉字,不同方言发音不同。这一点,连中国人自己也觉得难。但是,这就是中国人不被分裂的文字基础。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至于外国人说“汉语最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汉语当成拼音文字。西方很多传教士编过按照拼音检索汉字,学习汉语的工具书。最有名的是金尼阁教士《西儒耳目资》一书,但它对中国人学习拉丁语有用,对欧洲人学汉语帮助不大,这是史称的“拉丁语方案”。

19世纪,中国人自己也赞同汉语拼音化,迅速推动汉语朝拼音化方向发展。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本来是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却被西方人站在自己立场上审视汉语。汉语拼音第一个大问题是:汉语存在大量同音字、同音词,虽有四声变化,但对毫无汉语文化语境知识的西方人来说难以区分,即便是中国人自己也难以读得准。西方人学汉语完全采用拼音方式,但离汉语是表意语言的本质却越来越远。

没有汉语拼音之前,传教士跟中国人学汉语,几年后大都能够用中文写作。明清之际出自传教士之手的汉文著述约229部,都不是借助拼音学汉语而达到这个水准的。

四、书写的差异。

英语只能从左往右书写。汉语书写可横可竖,可从左往右,也可从右往左,在阅读上没有困难。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英语单词长短不一,行间无法对齐;英语单词换行用-号,看起来费劲;汉字有书法七体:甲骨、金、篆、隶、草、楷、行;汉字书写自由,可以倒笔画,可以“左右开弓”同时书写。汉语书法成为艺术。

英语表音,缺乏相应内涵,moon与月亮、horse与马都无任何形象关系,仅是字母组合。汉字表音形意,读音有启发性,字形有直观想象,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表意)。

统计显示,相同内容的英文篇幅是汉字的2倍。汉字发音音节比英语少得多,英语发音只能靠弱化一些发音来提高速度,导致英文发音不清晰,难以听懂。汉字的劣势是学习读写的速度慢,学习时间是学习拼音文字的10倍左右。所以有“汉语最难学”的说法。

五、简化字问题。

汉字有繁体字、简化字、异体字、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

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初期汉字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汉字经历逐步复杂、字数大增的阶段。结果又引发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意义有限,于是,许多单一汉语意义用汉语词语表示,如常见的双字词。汉语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汉字数量近十万(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个),而常用汉字仅几千字。据统计,一千常用字能覆盖约92%书面资料,两千字可覆盖98%以上,三千字时已到99%(简体、繁体相差不大)。

有人责备简化字破坏传统文化,说:“汉字简化后,親(亲)亲不见,產(产)产不生,鄉(乡)乡无郎,愛()爱无心,備(备)备无人,厰(厂)厂空空,麵(面)面无麦,進(进)进不佳,衛(卫)卫无行……”有人反唇相讥:“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虽丑无鬼,只不过台无吉,湾无言。穷不躬,权不佳,车不行田,坚不称臣。无鹿亦能丽,无巫亦能灵,无水亦能灭,无火亦能劳,无曲亦能礼,无手亦能击。办事左右不辛苦,垦荒何必靠豺狼。”旷持日久的取消简化字的争论已经结束,联合国决定:自2008年后使用的中文取消繁简两个版本,仅用简体字。

其实,汉字简化,不仅优美、易于书写和辨识,而且有利于电脑字库的使用。笔画过多,电脑难以正确显示。简化字不会增加儿童、国际友人学习困难,反而利于汉语的普及。

严格意义上,繁体字和简体字都不是汉字的正确说法。其实,汉字没有简繁的区别,如我们知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些只是一个字体的名称,它的统一的名称就叫汉字,学术上、概念上都叫汉字。繁体字也是文字演变的一个结果。笔画较多的汉字有56笔,异体字有45笔,繁体字有59笔。日文有汉字84画之多。不简化行吗?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又被借用于日语、朝鲜语(韩语)等,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

六、汉字结构问题。

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具有独特魅力。

大多数汉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前两项是“造字法”;中两项是“组字法”;后两项是“用字法”。这是古代文字学学者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理论,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合成表示世界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世界历史上,汉字是许多后发明文字的母字,如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用汉字记录它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还有另一重大发明,即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也可这样做。汉字就成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汉字字库已被国标固定,国民无法造新字,最多是老字新义,例如:囧。但是,汉字造新词的功能无限。网络时代这点尤其明显。汉语是方块字,诗词书写形式非常美感。英语如没有左右对齐或居中的自动排版,只能自然错落。英美诗人为了形式美,刻意捣鼓出金字塔、平行四边、墓碑等形状,显然人为痕迹太重,缺乏自然趣味。

英语造新词比汉语方便,但他们想添加一个约定俗称的词根也非常困难。所以也出现不少中国式“堆字成词”的词语:比如《哈利•波特》中who-you-know,know-it-all这样的词。但一句英语里有太多这样的词就不怎么像英语了。

许多外国人认为汉语最难学是因为把汉字部首当作西语的字母,以为只要掌握214个汉字部首,就可用不同方式组合其余汉字。17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向欧洲学者介绍汉字部首。1667年,德国学者米勒(A.Mülle)《汉语奥秘》认为:只要掌握214个汉字部首这把“金钥匙”,只需一年就可以读通中文和日文。214个汉字部首比26个西语字母多得多,而且并没有发音的功能,这就误导了欧洲人三百多年。

七、语法问题。

语法是语言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律,总结语法是帮助人们用较少时间掌握该种语言。但是,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最后有语法。语法与语言常常脱节。

有人说:“汉语高度灵活;英语是是半成品,僵硬呆板。汉语从基础上构造一切,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英语则是固定配置,不能很好表达个性需要。”

中文对语法的要求非常低,表达的自由度很高,非常有利于文化传承。有点像印象主义,你通过光和影的变化就能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画家的内心,但不能精确描述,只能是一种印象。这样,就能从文献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灿烂,感受先人的精气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汉语组词造句例外极多。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可说“杯子”、“筷子”,不能说“碗子”?中国人对客人招待谦称“吃便饭”,外国人说:“这么丰盛,真是一个大便饭。”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加上“大”字就会引起哄堂大笑。

其实,英语语法书中例外之多也惊人。从冠词、单复数、从句、倒装,没有一个语法约定的地方没有10倍于约定的例外。其语言不严谨可和汉语媲美。法语比英语语法严格得多。

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Łazarz Ludwik Zamenhof)1887年创立的世界语(Esperanto)语法最严格,但是,它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人造语言。

用英语语法硬套汉语,也是外国人认为汉语最难学的根源之一。

汉语无时态,只有时间词。动作加时间词,就可清晰表达。动作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发生时间不同,英语却要把所有动词都变换形式。于是,英语动词就多维化:有不定式、时态式、动词名词化、同源形容词等等。同样的“是(to be)”,英语在不同主语时形式不同。另外,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多前重心(先说结果后说细节),汉语多后重心(先说细节后说结果);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英语多查化,汉语多重复;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所谓汉语语法,是模仿西文语法生搬硬套出来的。最早的《汉语语法》是由不懂汉语的法国人傅尔蒙1728年编写的。在中国待了三十多年、对汉语造诣颇深的传教士纪有刚(Antoine Guigue)说:“傅尔蒙先生从未到过中国,不享有学习汉语的便利,黄先生是他与之交谈过的唯一中国人,可是他并未充分利用与黄先生的谈话。他本应该向学生那样向黄先生学习汉语,学用毛笔写字,一笔一笔写,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他还应该学习《三字经》或者《千字文》,……他若按照中国人的方法学,无须花费近二十年的时间,只要三四年就可以了……可是他不但不走先易后难的路,反而不当学生就当老师,他刚从黄先生那里学得一点东西,立即就想编写语法……一句话,他把终点当成了起点……我希望他好好读几本中文书,真正懂了以后再做别的事。”纪有刚的话透露了两个信息:1.17、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学习汉语与中国私塾里儿童的方法并无二致,并没有所谓“汉语语法”。2.道破了西方人对西方文化之外的东西,很难放弃固有文化视角平等对待。所以,汉语就很难学了。

八、从宗教的角度考察汉语。

17世纪,欧洲掀起了第一股“中国热”,汉语引起欧洲人的关注。但其缘由却是要探究这种完全异于西方拼音文字的语言,是否为亚当后裔修建巴别塔之前世界最初始的语言。据《圣经》记载,世人曾共同使用一种语言。上帝为阻止人们修建巴别塔,故意把单一的语言搞乱,使人们彼此不能沟通,无法同心协力建塔,世界上便有了多种语言。1699年,英国人约翰•韦伯(John Webb) 发表《从历史论证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初始语言的可能性》,引起欧洲学界争论了一百多年,直到18世纪末还未有定论。他们忽视汉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属性,而从宗教视角看待中华民族使用了几千年的汉语,怎么会正确对待呢?

自16世纪开始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人应能掌握汉语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应熟知并接受入门技巧。21世纪的今天,汉语依然被他们认定是“最难学”的语言。为什么呢?问题还是在他们自身。

九、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维的基础。

现代汉语中,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不是字。字都认识,但一样可以不知所云。例如:成语、黑话切口、特定术语等等。普通中国人看黑格尔《小逻辑》,绝大多数字都认识,但看不懂。这不是语法问题,而是词汇问题。现代汉语中存在单字构成的词,但双字词、多字词比例越来越大。这是汉语知识容量快速扩张而汉字被常用字库固定的必然发展趋势。

汉语中常用“秋”、“酸辣”、“柑橘”(这种构词法,中文大量存在)等等,外国人会问:到底是春还是秋,是酸还是辣,是柑还是橘啊?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底子,是难以理解的。深入了解掌握汉语的人必须读许多成语故事,背一些常见的古诗词,还得熟悉那些经常被引用的古文典籍,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射虎(猜谜)等等,所以学习量很大。

这与打算深入了解掌握英语一样,得读莎士比亚戏剧或经改编的戏剧故事,了解圣经和希腊神话以及其他必要的经典著作。但因为这些内容西方通用,事半功倍。反过来学汉语下同样的功夫只能了解中国文化,不可能涵盖整个东方。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汉字信息含量非常大,不会因拼音文字的限制拖累,而增加发音音节数量。汉字的发音和书写的表达效率更高。汉字是一种更加高级而高效的文字。

世界变化发展,新概念层出不穷,字母文字应付办法唯有造词。上千上万年后,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整个世界将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最后说,任何人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是进入该语言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在课堂里。应该用该外语的传统方法学,而不是用本国语的学习方法。学习外语还应该根据目的:一般语言交流还是深入语言研究。对于绝大多数一般语言交流者,微型电脑翻译器是最省事、最实用的方法。外语与国语并重,甚至外语重于国语,都是绝对错误的。2016.1.2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2384/

闲话汉语最难学的评论 (共 10 条)

  • 淡了红颜
  • 雨袂独舞
  • 龙行天下
  • 老夫子(熊自洲)
  • 神龙
  • 人间烟火
  • 一梦茶庩.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久盛不衰......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昆山
    昆山 审核通过并说 推荐阅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