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凤鸣虎山”泣鬼神——游览信丰县虎山玉带桥有感

2016-01-14 16:44 作者:古古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凤鸣虎山”泣鬼神

——游览信丰县虎山玉带桥有感

赖 建 青

看了本文的标题,有许多人会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史料上只有“凤鸣歧山”的典故,怎么会是“凤鸣虎山”呢?

是不是搞错了,这还得从凤凰说起。

记得小时候看到一张漂亮的年画,标题是“丹凤朝阳”,画上有一只色彩斑斓还有很多条彩带般美丽尾巴的大,它背上驼着几个胖乎乎笑容可掬的小孩,十分可。听曾教过几年书的大伯说,才知道那只美丽的大鸟名字叫凤凰。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它不但浑身五彩缤纷婀娜多姿,而且鸣叫声清亮悦耳动听,还被认为是祥瑞富贵的象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说无论凤凰飞到哪里,都能给当地带来好运。

“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儿时的我从此就有了一个想,盼望着有一天亲眼见到那能带来好运的美丽凤凰。

长大后,我曾找来一些古代辞书,寻找这种美丽神鸟的注释。据古书上介绍:凤凰,祥鸟,雄曰凤,雌曰凰,天下有德乃现。传说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飞来绕山鸣唱,舞姿翩翩。时人传为文王有德,故有凤来仪,所以他后来能取代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建立周朝,让百姓过上了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因此,史料中就有了“凤鸣歧山”的典故。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数千年后在清朝乾隆年间,位于赣南山区的信丰虎山也飞来了美丽的“凤凰”,他在虎山河上建造了一座长近82米的风廊桥——玉带桥,为虎山百姓乃至全信丰县的百姓带来了祥瑞和平安,“凤鸣虎山”的故事也将与这座千古名桥载入史册,为百姓所传颂……

虎山乡地处信丰县山区,因当地有山形状似卧虎而得名。有一条碧水清洌的河流波光粼粼自定南县龙头乡横穿虎山而过,百姓称这条河叫虎山河,独特的山川河流造就了虎山奇特的自然风貌。

这条虎山河宽约百米,水深湍急,河的对岸有古驿道可通往粤北,是信丰连接广东最便捷的必经之路。然而,千百年来河上都没有桥,往来于信丰与广东兴宁、和平的百姓与商贾、挑夫仅靠一架竹筏渡河,在汹涌的激流中十分危险,尤其是每年雨季洪水暴涨,时常会有渡客落水遇难的事故发生。可如若要建桥,又因河道宽阔工程浩大,当地百姓无能为力,只能冒着危险渡河,苦不堪言。

后来,虎山乡三摺水村出了个义士,名叫余凤歧,他自幼崇德尚礼,为人耿直善良。从小在山村长大的余凤歧亲眼目睹和听说了太多太多百姓在渡虎山河时遇难的事故,发誓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为百姓建一座石桥。

据有关史料记载,建桥工程自清朝乾隆15年开始,历时六年。期间,余凤歧历经了“倾家荡产”、“卖妻卖身”的悲壮,终于建成了一座三孔两墩长达81.8米的风雨廊桥,结构奇特,气势雄伟而闻名遐迩。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从此,百姓不但可以安全地渡过汹涌激流的虎山河,还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歇脚休息。

当年有诗赞曰:"远近闻名玉带桥,两座峻峰入云霄。奔腾河水泻千里,玉带飞锁两山腰。"

十多年前,我从有关资料中得知了玉带桥的传说,对余凤歧的义举肃然起敬,就有了想拜谒这座风雨廊桥的愿望,可由于种种原因所致,一直未能成行。直到寻安高速的竣工通车后,正好在虎山有一个出口,这个想法终于如愿以偿,前几天与朋友一起来到虎山河边,目睹了古桥的风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道路的改变,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早已让这座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无冻土”的石桥成为鲜有人至的偏辟之地,仅作古迹旅游参观的景点,只有双休日和小长假期间,这里才会热闹起来。

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霜雨,修长的弧形廊桥依然坚固劲健,静静地横卧在虎山河上,犹如一条玉带将两岸紧紧相连……

踏上气势恢宏的古桥,我感到心灵极大的震撼,在这里真正感受到和理解了“大爱无疆”的深刻含义:甘愿为百姓“倾家荡产”、“卖妻卖身”……这是何等宽广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境界!

古往今来,也有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善行义举,可那些善士贤达在行善举时都有着自己的底线,而象余凤歧这种毫无保留乃至甘愿为民献身的崇高壮举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凝望着奔流北去的滔滔河水,我放飞着自己的思绪,沿着历史和文字的脉搏探索中华文化传统的奥秘。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百姓对给新出生的孩子起名非常重视,往往会在名字上体现对孩子前途美好的期望,如富贵、长生、得权…… 而“余‘凤歧’”, 顾名思义,这个名字当是取意于“凤鸣歧山”的典故,其寓意深邃独特,蕴藏着“望子成凤”的含义。

现在,虽然我们已经没有途径可以查找到义士父亲的资料,但从给儿子起的名字来看,不难推测出他应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较深理解的读书人,之所以给儿子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象“凤鸣歧山”那样“一鸣惊人”,给百姓给家乡带来祥瑞。可以令先祖欣慰的是,余凤歧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用自己对家乡对百姓的无限深情和“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演绎出了“凤鸣虎山”的千古绝唱。

手抚着玉带桥上岁月沧桑的斑驳留痕,我尝试着想触摸那深邃的历史和文化,风雨廊桥凝聚着工匠精湛的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大象无形、大爱无疆……

相关链接:

相传自古以来虎山河上就没有桥,信丰往来于县域和广东兴宁、和平等地的百姓与商贾、挑夫仅靠一架木筏渡河。每年春夏雨季汛期河水猛涨或遇山洪爆发,水流湍急,乘坐木筏渡河非常危险,渡客掉入水中的事时有发生。

清朝乾隆年间,虎山乡三摺水村有位乡绅姓余名凤歧,为人耿直豪爽乐善好施,在当地有“余善人”之誉称。他耳闻目睹了许多两岸百姓和商贾往来渡河的危险和灾难,顿发善念,决定筹集资金在此建造一座石桥,即使倾尽家财也在所不惜,一定要让百姓们安全的渡河。石桥的建造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动工,余凤歧的建桥义举当时在虎山乡乃至整个信丰县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建桥工程历时六年,然而,就在石桥即将建成时却因资金不敷,还差一百多两银子的缺口。此时余凤歧已倾其所有,家徒四壁,再也拿不出半钱银子来,工匠们见拿不到工钱,都停工不干。经过多方筹措资金无果,四处求助无援的情况下,万般无奈的余凤歧再次作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卖妻卖身”,以完成石桥建造工程。

为了筹措到这一百多两银子,余凤歧制作了一副镣铐给自己戴上,徒步从虎山乡走往信丰县城,他沿途诉说叫卖,承诺如有人拿出银子将石桥最后的工程完成,自己愿意到他家终身为奴。在走了数十公里后,终于有一个善良的寡妇被他的执着和赤诚所感动,拿出了建桥所缺的一百二十两银子,作为买下他戴着的镣铐,帮助余凤歧建好了石桥。

据说,那副镣铐至今还在那个寡妇的后代家里保存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1057/

“凤鸣虎山”泣鬼神——游览信丰县虎山玉带桥有感的评论 (共 12 条)

  • 雪灵
  • 荷塘月色
  • 襄阳游子
  • 老夫子(熊自洲)
  • 雨袂独舞
  • 诗心云卿
  • 暮兮颜
  • 真的快乐
  • 白云飞
  • 留白
  • ﹏暮凉ヽ浅
  • 囚禁
    囚禁 未通过并说 不行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