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大高材生转读技校所想到的
由北大高材生转读技校所想到的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谈起当年的决定,周浩说“毫不后悔,很庆幸”。
(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为我们所知,同样是一个北大高材生,高明也曾在聚光灯下。2005年,我国正式施行从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中征集士兵的政策,刚满20岁的高明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休学入伍。从中国顶级学府的80后高材生,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如此,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向高明同志学习”的旋风。外界评价他的决定“不可思议”,说他“傻”,而高明却这样说:每个男儿都有军人梦,男儿意气,无关富贵。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与高明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评价何其相似。难道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都该止步于最高学府的光环?从北大转学技师学院,当然是极端的案例,这样的事情在任何社会也不会很多。但不多,不代表不该有:比尔盖茨、乔布斯当初念的可是世界级名校,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毅然离开学校去创业,选择肄业。可在中国社会,因为大环境和其他因素,有此般勇气的人很少。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屈就于“社会大势”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爱好,多了个大学生、名校大学生,却少了一个创造性人才。
曾几何时,考上北大,走进这座曾经“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府是多少学子及其父母的梦想。但是,一旦迈进北大的大门,仿佛身份就突然发生变化了。不仅穿上了“985”和“211”的双层“黄马褂”,而且社会似乎也以最高学府的姿态俯视其他“不起眼”的学校。一旦“最高”与“不起眼”发生点什么关系,都会引起社会的聚焦。显然不是。高明和周浩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是社会的热烈“关怀”让外界觉得他们有“下嫁”之意。虽说北大已不是当年的那座学府,但是还有无数人倾之所往,毕竟其氛围、师资、名气等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可转言之,不是每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在四年时光里让自己过得舒坦。对于一个习惯了名校崇拜、学历崇拜的社会来讲,周浩从北大转学到技师学院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难以理解。当然,周浩还很年轻,或许以后他会后悔。因为北大的毕业证在中国确实很吃香,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哈佛在美国的地位一样。再加上,学历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是块敲门砖,没有就不行,这可能会导致周浩在起点和发展上,会比他北大的同学差一些。这些客观事实无法否认,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但这样的现实和对学历、名校的过度崇拜,本身也是不正常。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教育如此,个人选择亦是如此。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觉得北大就合适。
众所周知,十年寒窗,还得背上家人和老师的使命,当时年纪又小,周浩没有坚持住自己的主见,一番周转之后,才成为今天的热点。高考前唯一的目标就是取得高分,报好点儿的高校,但是当高分成绩单捧在手里的时候,却不由自己做主。诚然,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大事也该让家人参与或做主。理科660多分,报考周浩趣味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其父母老师所言——的确有点“浪费”。父母供孩子十几年,当然更希望孩子能考上最高学府以出人头地。但是,高分与兴趣该如何平衡,父母老师应该多以孩子的想法为主,毕竟人生路要自己走。再者,北大高材生自愿转到技校就是网友所谓的“屈驾”?虽然“985”“211”与职业教育学校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但是它们不应该被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它们之间应是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人才分流而已。可见,社会主体价值观存在着导向上的误区。好在周浩是个例外,没有“架子”,或放下了自己的“身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并不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好事情。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是否有勇气为了理想选择不一般的道路?年轻的周浩至少做了这样的选择,每个选择也未必会是一辈子,某一天周浩或许会又有其他的想法。但这都不改他当初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的事实。如果未来,周浩今天的选择让其也成为某方面的能人,很多人会把他当成成功案例来看待;可哪怕按照世俗眼光,他很平庸地过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特别是和他当初北大的同学比,他远逊于他们——我们也不该嘲笑他。因为鞋子合脚与否,只有自己最知道。并非每个人都一定觉得北大就最合适,更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每个人的长处和发展路径本来就不同。譬如周浩,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当初高考也准备报考北航,但硬是被家长和老师劝阻,逼着考北大清华。而进入北大之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北大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因此才做出转学技师学院的选择。我们可以为周浩感到遗憾,也可以认为他太年轻,但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生活、学习,本身也没有错。
学历、名校、成功,并非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选择,只要其自己喜欢,只要不违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而事实上,当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道理,首先个人幸福指数会增加;其次,中国社会也会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个人和国家的创造、创新能力和今天比,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社会大环境里存在的“下嫁”潜意识;孩子妥协于父母老师,没有择校权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众人投向高校不平等的眼光……如此这般,周浩折腾了一大圈,虽成了关注的热点,但更应该祝福他,终于突破了重围,有了自主选择权,选择了自己不后悔的兴趣专业,也找到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