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相煎怎贵贱——尝闻“文人相轻”之言而想起
同根相煎怎贵贱
——尝闻“文人相轻”之言而想起
赖 建 青
说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常常把“文人相轻”这句话挂在嘴上。“文人相轻”,就是指文人之间互相轻视互相瞧不起的意思。
这个词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这种互相轻视互相瞧不起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存在于文人之间。如在“武人之间”的相残、“商人之间”的相骗、“官人之间”的相害以及“匠人之间”的相争无处不在……比之“文人相轻”的程度更为严重,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长达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武人之间”充满血腥的争霸,为争夺“天下第一拳”、“天下第一剑”、“天下第一刀”或是“武林霸主”等名头,许多自认“天下无敌”的武士互相残杀,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血溅荒滩惨不忍睹的杀戮数不胜数;还有“商人之间”为攫取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相互坑害尔虞我诈争斗的事例俯拾皆是;而“官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相害则更为惨烈,设局陷害雇凶杀人,真可谓不择手段;还有“匠人之间”的“祖师”、“宗师”和“掌门”之争,数千年来愈演愈烈,充满血腥的争夺和较量从未间断,比之文人之间的“相轻”更为惨烈……
对人类社会中这种互相轻视互相瞧不起的现象定义更准确的应该是“同行必妒”。
然而,人们为什么总要把“文人相轻”这句话挂在嘴上呢?这与中国几千年“重武轻文”的封建思想有着根本的联系。
顾名思义,“文人”应该是指有文化的人。
为了广开选拔人才的途径,秦朝提倡“学而优则仕”,首先设立科举考试,也就是“开科取士”。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中,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步入官场就成为了“官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似乎不再属于“文人”之例,“文人相轻”所指的是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落魄文人。
在科举考试中,能考上秀才的就可以算得上是“文人”,如果能“金榜题名”,考上举人乃至进士,那就有了步入官场的资格,可以当上朝廷命官,也就成为了“官人”,不再是“金榜无名”的“穷酸文人了。在清朝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没有“金榜题名”前的范进尽管是饱读诗书,只因没有考上功名,常常被他那个兜里有几个钱的老丈人胡屠夫肆意欺凌辱骂。可当得知范进高中举人时,原本颐指气使的胡屠夫立刻象完全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谄媚阿谀的奴才一条摇尾乞怜的狗,那是因为高中举人的范进此刻已经由“文人”变成了“官人”。 吴敬梓以此为例, 尖刻地揭露了以胡屠夫为代表的封建门第腐朽观念对待范进这个“落第文人”和“荣登金榜”升为“官人”之后截然不同的丑恶嘴脸,用犀利的文笔鞭挞了“官贵民贱”世态炎凉封建思想的腐朽没落。
实践证明,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较为科学的方法,这种“开科取士”的途径一直沿袭至今。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提拔干部都得要有中专以上的文凭,也就是说自那个时期开始,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这其实就是“文人”。而国家高层领导干部中很多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高材生,更是“文人”……可他们一旦升入官场有了级别职务,就象范进那样成了“官人”。
成为“官人”后的他们深怕再被人视作文人,便立刻与“文人”划清界限,不承认自己是“文人”,耻与“文人”为伍了。
当了行政领导,就成了“官人”;当了企业高管或是私营业主,就成了“商人;从事政法工作或是武警、军人,就成了“武人”;进入技术工程领域,就成了“匠人”…… 很明显,“文人相轻”这个词所指的文人是特指的群体,而不是所有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的定义是: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这种定义并不准确,很是偏颇,张修林的《谈文人》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无稽之谈。难道不是从事这些工作和职业的就不“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吗?
“文人”这个词语来自于大部分甚至于绝大部分没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没有获得文化知识机会的封建社会,并在势利低俗的观念下瞧不起没有发大财当上官的读书人。
其实,无论是飞黄腾达的“官人”,抑或是“商人”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不能忘了自己首先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也就是“文人”,如果没有文化知识也就没有自己所谓的“成功”。不能因为有了财富有了权力就忘了根本,似乎自己已经从 “有文化有知识”的“苦海”中“飞腾”出来,从此可以高高在上,把自己与“文人”划清界限,甚至于瞧不起“文人”耻与“文人”为伍了。
在文化知识普及并达到相当程度的今天,早已扫除了“文盲”,人民群众也都成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文人”这个词也应该随着封建腐朽的社会和制度被遗弃,不应该成为有文化有知识人中特指的“弱势群体”,更不应该成为被歧视被侮辱的“代名词”。
南北朝时期梁国的文学家庾信曾有诗云:“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文化知识是每个人成功的基础,是事业飞腾的翅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瞧不起“文人”,把“文人相轻”当作讥讽的工具,以及耻与“文人”为伍的“富商权贵”们其实就是一些“文痞”,是一种忘本和狂妄的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