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丝引带意纵横——也谈毛泽东之书法“狂草”
牵 丝 引 带 意 纵 横
——也谈毛泽东之书法“狂草”
赖 建 青
在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影《大浪淘沙》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盲从。”
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盲从”是普遍的通病,没有年龄的界限,它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
由于浅薄、无知,才有了盲从;因为有了盲从,于是就有了“以讹传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其独特的书法受到广泛的关注,被书法界人士称为“毛体”,并有人将其书体称作“狂草”。
由于大多数人对书法的认识都停留在用毛笔写的汉字上面,而对由其升华为独特的艺术认识模糊,对书法的各种体裁更不了解,因此而以讹传讹,毛泽东的书体便普遍被认为是属于“狂草”,更有人将其书法称为“天下第一狂草”。
在书体分类上,大致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和篆书等五类,并没有“狂草”的体裁。
“狂草”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狂放的草书。
其实,从书写的形式和风格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属于行书范畴,根本不是草书,更谈不上是什么“狂草”。然而,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把他的书法称为“狂草”呢?
有这样一个典故,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在一次课堂教学中,从讲台上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晃了晃,然后问学生们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没有说话,拿着苹果走下讲台,让闻到了苹果香味的学生举手,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又拿着苹果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后,另一半的学生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这个学生的名字叫柏拉图。
“老师,我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
正当全班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望着柏拉图的时候,苏格拉底宣布说:“这个同学是对的,因为苹果是假的。”
我不是柏拉图,也不想与他扯上任何关系,但我也许是唯一“没有闻到苹果香味”的“学生”,也许是唯一公开表示不认可毛泽东书法是“狂草”的人。
其实,草书与行书之间历来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区别,曾有人做过这种比喻: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其书写方式是按照汉字书写的笔顺,以承上启下的“牵线引带”使之笔意相连,加快书写的速度,让书写的线条产生视觉上的流动感。行书除有少数因连笔而简约之处,基本上保留了汉字的原貌,所以,只要认识汉字的人对行书作品都能认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而草书则不同,它与楷书和行书最大的区别在于有其独特简约的结体,十几画甚至几十画的汉字在草书中的写法可能只要几画或者十几画,与汉字的原貌相去甚远。由于数千年来每个书家的“草法”不一,“各自为政”、各有各体,辨认起来十分困难。民国学者于右任为此耗费数十年的时间,编著了《标准草书》,从而让书家有了“草法”的依据,使草书得到了规范。
因此,如果没有系统地学过草书,那基本上就读不懂草书作品。
在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上,行书与草书也有较大的差别。
行书是笔笔相连或是笔断意连,字与字的大小和笔画的粗细都相差不大,它们之间的距离或留白也不会相去太远;而草书的章法布局则随意性较大,字与字的大小和笔画的粗细差别普遍比行书大,有些字的主笔可以很长,可以占去几个甚至十几个字的位置,结体留白的空间可以非常夸张,墨色的枯湿对比也比行书强,用较大的反差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毛泽东书法的认识主要是毛泽东诗词的原迹印刷品和全国各省的报刊题字。
通过对毛泽东书法的比对可以看到,除书写速度快而产生较强的流动感外,其结体基本上保留了汉字的原貌,很少有草书简约的结体,他书写的文字即使没有学过草书的人都能大致认出来。
很多人认为,书写的速度快就是草书,其实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书法有其独特之处,书写速度快所体现的只是他的一种风格一种霸气,笔笔“牵线引带”而没有草书的简约。从书体分类的角度看,“毛体”只能分类为行书或行草,而绝不是草书,更不是所谓的“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