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8章有点儿小复杂。
一方面,老子搬出了系列颇为拗口的概念“上德”、“下德”……;另一方面,老子将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分别隶属道家与儒家的概念一锅煮了。
鉴于38章是《德经》的起始部分,我们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老子概念中的“德”到底是个啥?
根据37章的总结,“朴”、“无为”、“静心寡欲”这些是道的基本特性,当这些基本特性集于人身时,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叫“德”。21章时老子谈到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这种德也可以叫做孔德,在37章之后,老子陆续又整出了一些新的名字,诸如上德、大德、玄德,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个就是德,道德经的德,也可以叫做道德。
38章的经文意译是件略显困难的事情,我查阅了诸多的翻译版本,或严重偏离老子的本意,或语言文字组织得跟《道德经》一样的,让人不知所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经文意译:
身怀上德的人,不会装B,会是朴实的形象,所以世人看不出他们有上德,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真的具备了上德。
那么什么是上德呢?
上德之人就是那种顺应自然,不做作,却又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人,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以自己无所不为、无所不能而骄傲或沾沾自喜(无以为)。
下德的那类人就是看起来很有德,其实都是装出来的。
那么什么是下德呢?
一个字:装。
下德之人的无为都是装出来的,都是有心、有意设计包装出来的,并且还拿着这些包装出来的东西而沾沾自喜(有以为)。
上仁之人,并不遵从道的无为而为,他们是有为(所谓的有为就是不顺应自然,刻意追求,并刻意用巧智、巧力去达成目的)的一族,但是,即便如此,上仁一族也表现得极为谦虚,胸怀极为广阔,不嘚瑟、不以为自己有所作为,不认为自己是至仁之人。
由此可知,上仁的层次是低于上德的。
上义之人的情况则还要糟糕,比上仁的层次更低一些。
上义之人不仅不遵从道的无为而为,为追求“义”的境界而不不择手段,更要命的是,这种上义之人还更执着地认为自己在义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是可以名垂青史,千秋万代的。
上礼之人则在“上德”、“上仁”、“上义”四者中垫底了。
上礼之人不仅撇下了无为这一道的基本本性,而且时时刻刻都可以为礼节而为,当他们的这种礼得到不世人的响应与回应时,他们将毫不客气地暂时连礼也放下,伸直了胳膊、扯高了嗓门:“你们这帮子人还有没有礼,还有没有节!!”。
所以关于道、德、仁、义、礼这五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当世界失去了道,然后就都会刻意地去追求德;当世界失去了德,才都会去追求仁;当世界丢了仁,才会刻意去追求礼。有点江河日下的味道。
当满世界的人都在刻意追求礼的时候,忠和信将被表面之礼、表面之节的滚滚洪流而淹没,换一句话来讲,“礼”这个玩意儿,应该是忠信不足所生下的怪胎,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前识”的人,并不是这一族真的能先知先觉,而是背道而驰的自以为聪明一族,他们将朴实的道整得相当虚华,他们以虚华之礼为指导思想,运用各种巧智和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其实,这才真正是愚昧的开始,愚昧的根源。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句总结,最容易理解。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守着深厚、朴实的大道,而不拘泥于浅薄、浮华的礼(礼节)。
翻译完毕。
38章,老子首次直接批判了儒家,尤其是儒家所尊崇的礼。
关于老子与孔子之间的巅峰对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有明确的记载,让我们换个角度直接欣赏一下两位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
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孔子前去拜访老子的时候,正是带着“礼教”这一问题前往的。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引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去了一趟周(周朝的都城洛阳),向老子请教一些关于周朝礼制的问题,众所周知,周朝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王朝,是一个礼乐制的社会。
子(老子)曰:“孔,你所问的这些关于礼教、礼制的事情,那些倡导礼制、并曾经让礼制鼎盛的先王们不仅都死了,而且连尸骨都烂了,只剩下一大堆的历史而已。”
子接着曰:“孔,你也是如今的大红人,大家都称你为圣人,你该懂得:君子时和运都来了的时候,就能驾车而行,成为达官贵人;当时机和运气都还不到的时候,即便是个君子也活得像根草。”
子继续曰:“孔,你听我说,善于经商的人总是将满仓的货物都深度隐藏,搞得跟什么都没有似的。与此相似,那一些盛德的君子,总是一副非常朴实的形象示人,搞得好像很愚笨似的”。
子最后教训子(孔子)曰:“子,你还别不高兴,我得好好批评你一下,你应该收敛一些你身上的那些傲气,你应该克制一下你那些过多的欲望,你应该去掉身上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神态与高高在上的神色,你应该去除那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无益。子,你今天远道而来问礼,我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
孔子起身捧手鞠躬行礼,别过老子。
回家之后,孔子安安静静地呆大天,既不讲学也不大说话,一直在反复理解消化老子所言。
弟子们终于忍不住问孔子:“老师呀,老子到底跟您谈了些什么,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下?”
孔子:“别提了,那人是龙,高深莫测的龙”。
弟子:“龙?莫非是老子要称王称帝了不成?”
孔子:“哪儿跟哪儿啊,你们今天怎么都这么笨呢!关于鸟,我们都知道这东西能在天上飞,开弓射箭就能将这玩意儿给射下来;关于鱼,我们都知道这玩意儿只能在水里游,所以我们织个网就可以将其捕捞;关于兽,我们都知道它们只能在地上跑,那么我们可以在地上挖个坑,我们可以在地上织个网,都可以搞定。但是,龙能下海,能上天,能乘云驾雾,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的,我们更是没有办法将其收服的。”
子对子的“教导”内容,与38章核心主旨完全一致。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可信的。
据文物发掘与历史学者们的考证,孔子与老子应该有多次交流,《史记》所记载发生于洛阳的这一次最为详细,其余则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