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访袁家村

2015-09-30 19:59 作者:月下李说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几十年前就听说陕西礼泉县有个烽火大队出了个能人王保京,因科学种田获高产而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如今的礼泉又出来个袁家大队,创出了陕西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名声大噪,一跃成为陕西关中民俗文化的乡村代表。这便是我这位陕西人不得不去关注它,找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了袁家村。

去时,西安正在落,车到北郊上了高架桥,四周的建筑就朦胧在雨雾中,灰蒙蒙的一片,车窗上总是不断地划着细细地雨线,看不清外面的世界,能感觉到的是车的震动和速度。在高速路上往西行驶,越走天就越亮,车外渐渐清晰了起来,看到的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又夹杂着村庄和茂密的树木,正是收获的季节,这里却看不到繁忙和收获的景象。

约有半个小时,车出高速进入一条普通公路,路依旧很平,车速也不曾减慢,十分钟的路程,车就进了一个村镇,摇摇晃晃地停稳,领队人便宣布袁家村到了,给大家四个小时去游玩,我好生奇怪,这么个村庄能用四个小时去转,它有那么大的容量吗?

我随着人们往村里走,这村子与周边的村没有两样,路也不平不干净,到处是土和地头的杂草,乡间的土腥气味特别的浓厚。这里的房都高,像旧时的城门楼子,院墙高耸,灰砖到顶。细看,这是一片新宅,走过它就有了一条老街,突然就多了一些文化氛围,街边全是城门楼子似的建筑,各家门前都有着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或是一辆独轮推车,或是一个磨盘,或是一个马车的轮子,一尊石狮,一个拴马桩。这些旧时的物品,被巧妙地用在现时的空间里,就特别释放出一种文化气息,一种特定时期的沉淀悠久的民俗文化元素。

这街上最为耀眼的是那各家各户门楼上悬挂的门旗,红与黄的颜色特别跳跃,看看旗上的字就知道主家的名姓和它经营的内容,这里多是农家饭菜。各家的门面都大院且深,摆满了木桌木凳,主人站在路边吆喝。我们进了一个院子,紧紧凑凑地坐满,饭菜就上了桌,有人开始吃,有人却动不得,少了几双筷子,人就叫嚷,筷子始终未上,菜也停了,来人就急就跑到后面去问,结果弄了一肚子气回来。这顿饭就这么绊绊磕磕地吃过来,有人饱了,有人饿着,心里都不舒服。

又往里走,路边都是小贩,各种水果地方特产比比皆是。问起价格,会让你很意外,比西安城里的水果摊点都高。小贩却讲:他们是现摘的,是新鲜的,自家种的,无公害的。似乎这一切便是价高的理由,而游人却不敢妄听,如今的商家能有几人实话实说呢,再说此地已经成为旅游景区,价格是靠商场调节的,你不买总有人买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正纳闷袁家村就是这么个样子,路边的墙就有了一道山门。顺门楼而入,拾阶而下,眼前竟呈现出一片街区,像跑进了旧时的某个县镇,回到了想象中的关中老街。可不,在这条街上,建筑就改了常态,能看到的尽是灰砖灰瓦和白墙,地是青石,台是青砖,时有磨盘、碾子和瓦缸在街边摆放,空中悬着大红的灯笼,家家都有彩色的门旗,乡土气味浓烈地熏陶着,让我这个城市里呆久的心豁然开朗起来。

这条街不宽,还有些拥挤,全是店铺门面,最先眏入眼帘的是一座戏楼茶庄,戏楼古香古色,高台上有着一组茶炉,炉火正旺,四五尊半米高的铜壶正冒着热腾腾的雾气。楼前的一片空地里,撑满了蓝色的太阳伞,伞下便是茶桌藤椅,五六人一围密密匝匝的一片。

一个小戏台就在茶座的另一端,坐着四个艺人,用着二胡、板胡、三弦和板鼓在演奏,演的是秦腔,曲调很悠婉。来人在那里喝茶吃饭谈天说地,很是享受。但还有更享受的,那便是掏耳朵按摩了。只需花上三十元钱,就会有一位身着红衣的按摩师来到面前,为你按头摩背,让你舒服得不得了,尔后便是掏耳朵,用那细细地绒球儿在耳孔里慢慢转动,你立即就有了浑身麻酥酥的享受感,连心神儿都飘荡到九霄云外去了。突然地那戏台上的曲调变得锵锵有力起来,板鼓的节奏明显加快,艺人的曲目变奏了,成了现代流行的乐曲,这种变化立刻在茶客们的神情上可以读出,飘飘欲仙的憨睡者也陡然清醒了,人们看到那茶庄老板,一位穿着白色汗袈的中年汉子登上了茶楼。

这茶楼实质上是个戏楼,楼台一人多高,四面有着立柱,楼顶飞檐画栋,只是戏台上围着一组炉火,那火正旺,几把高大的铜茶壶咝咝地响着,壶嘴上冒着热气,水却没开。就看那老板走到风箱前,往脖项上搭了一条白毛巾,陡然吆喝了一声,声震四座,茶客们立即惊起,全往台上看。

那个中年汉子扎起了马步蹲,光着的膀子在空中挥了个圆弧,手便落在了风箱拉杆上,暂短的一个定势,又是一声吆喝,嘿的一声跺脚,便拉起那具风箱。那风箱真够大的,回风的声音就极响,咣当咣当的很有节奏,而这节奏又是随着戏台上的演奏在动,时紧时缓,时长时短,竟似一种器乐在那老板的手中玩耍,音乐的旋律和这风箱的回风声,就形成了一种和弦之音。

这声音就很奇特,它不是交响乐,不是独奏曲,没有那么的的悠扬,那么的深沉,然而它却叫人震撼,让人惊奇,不得不拍手叫好。就看他浑身的肌肉在动,拉风箱的膀子在动,肌肉在他身上鼓圆了又滚动着,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爆发力。这力量来自他的腰、腿和颈,来自他的全身每一块肌肉和每一根神经。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他在做着各种表演性的动作,尽管这种表演不可用专业术语来论说,但这种音乐与表演竟是那般的合拍,把这几百双的眼睛牢牢地抓住了。他让人们惊喜无限,让这茶庄座无虚席,让我们这些游人宁可站着观赏也不愿离去。

就想艺术究竟是什么!这来自民间艺人的表演可不可列入民间文化遗产的范畴,但它确是大众喜欢的、具有震撼力量的一种民间表演,把它提升为艺术也不算过分。

离开这个卖点,吸引人的依旧很多,你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古旧的手工作坊,从那些做旧的牌匾上读到了“油坊”、“醋坊”、“酒坊”、“茶坊”、“豆腐作坊”。看到了关中地区那些特色的吃货,什么野菜煎饼、扁豆面、油坨坨、搅团、锅盔、菜合、烙面、臊子面、旋饼、凉粉等等。光这些名字就会让一个外乡人产生极大的兴趣,他得由名字想到食品,再由食品回味到名字,体味这吃货的来由。

其实常到这儿来的未必都是外乡人,大多数是关中的,或是关中人的后代。如今他们都远离乡村,进城工作了,现代的东西看多了,就想到了父辈,想到了过去的乡村生活。这便来到袁家村,寻找那些历史的印章,重新留下曾经的印记。

当然,这里不光只有历史,只有磨盘、碾子和轮转的水车,也有欧式酒吧,西式餐厅。在这种环境里,那些欧式的东西就特别跳脱,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的诱惑,吸引着更多的人。每每进入晚,这酒吧街里人头攒动,涌成堆流成河,旺季人不断,淡季人不少,真正成了关中的一大民俗文化体验地了。细想这里的文化元素是多样的丰富的,历史的现代的聚于一地,那是需要非常的智慧和胆识不可的,你不得不为此而感慨。

在这里,我们尝遍了关中的名小吃,喝足了女儿红酒,又带着烙面,捆着麻花,还抱着两瓶香醋,满载而归。车上就睡着了,睡中突然就想,袁家村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乡村改变成为一种代表民间文化的村落,并持续数十年而经久不衰。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批智慧者,他们有文化懂历史知传承,知道发展历史文化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而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又是无穷尽的。当人们由贫穷转入富有之后,文化就成为一种追求,而追求民俗文化更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正是在做着时尚的事,并且做得很成功,已引领着陕西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潮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6726/

秋访袁家村的评论 (共 1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