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
(黑风夜话28 一片石)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凛冽的寒风拂过九门口长城外的这片大地,它曾有个名字叫一片石。三百多年前,三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在这里展开激烈厮杀,从而影响了王朝二百多年的走势。它们是大顺的“老营”、大明的关宁铁骑和大清的八旗军,三支队伍的总指挥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那一年,李自成38岁,吴三桂和多尔衮都是32岁。一个70后和两个80后要为命运展开生死搏杀。
公元164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政国号大顺,号称百万雄狮,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大进军。这时的老李已不是当年带着十八个伤病员躲在商洛山的闯祸王了,而是名符其实的大“闯王”。更主要的是他们亮出了鲜明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这忽悠的吸引力太大了,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和粮食,闯王来了可以不缴税粮,这样的好事哪里找?于是纷纷跟着闯王闹革命,翻身农奴把歌唱。(这和后来的“打土豪分田地”异曲同工)大顺军吹枯拉朽,不到二个月已兵临北京城下。大明崇祯是劳模皇帝,工作勤奋但效率很差,忙了十七年辽寇未剿灭,陕匪已杀到家门口了。崇祯实在想不通,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当年反腐败拿下魏忠贤深得人心,可现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呢?他亲自敲钟催促上班,最后只来了一个太监。崇祯无奈,爬上煤山,做不了人杰只好做鬼雄了。李自成来到了金銮殿,心花怒放,想想自己当年一个干快递的(驿卒)也能成为皇帝,笑不动了。可老李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大明还有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完整部队“关宁铁骑”,年轻的吴三桂带着它镇守在山海关。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的李自成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吴三桂必降无疑,于是“作书招之”。《明史》载:“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唐通)从一片石越关外。”这就是“冲冠一怒”。那么果真如此吗?其实李自成东征未必作了决战的准备,他认为吴三桂没理由不投降。其一,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宁远(今兴城)多年,长期与女真作战,和大清不共戴天,和大顺并没有血海深仇。其二,东征军中有二个关键人物,明太子朱慈烺,吴的父亲吴襄。于公为明太子于私为老父亲吴三桂都应该归顺。其三,关宁铁骑也就是三四万人,“老营”的战斗力不比他差,而且,大明居庸关降将唐通已分兵到山海关的后方一片石。所以,老李带的人马决没有号称的十几万。这是因为李自成这一次不是流寇,他是要建政的。百万大军本身就有水份,从陕西、山西、河北一路打来都得留下守军,刘芳亮作为偏师扫外围河南、山东带走不少人马,所以攻入北京的大顺军也就十万左右。牛金星镇守京城总要留下人马,因此随李自成东征的最多六七万人,且大顺根本没准备接应部队。李自成在享受着东临碣石的快乐,他仿佛已看到沧海中一轮红日蓬勃升起,自己正沐浴着祥瑞的金光。
此时的吴三桂是徘徊又彷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难道他真是因为陈圆圆不惜和大顺决一死战吗?陈圆圆真是影响甲申的关键人物吗?那一年陈圆圆21岁,她本来是被人准备献给崇祯皇帝的,可崇祯工作太忙视如无物,于是转给了吴三桂。又是英雄美人,当美人被横刀夺爱,英雄不淡定了,怒发冲冠,历史变成了演义。其实,作为职业军人,吴三桂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军队,是苦心经营多年的关宁铁骑。对投降大顺,吴一直在犹豫,这是因为他不愿、不甘。他不愿把军队交给李自成,李自成的作战套路一直是让降军杂军冲在前面作炮灰,“老营”跟在后面收果实。交出军队后,关宁铁骑马上变成了和大清拼杀的急先锋,用不了多时就会消耗殆尽,没有士兵的司令就好比退了羽毛的孔雀变成光鸡一个,其下场可想而知。他不甘是因为深知李自成的为人,这人绝对又是刘邦、朱元璋一类的货色,兔死狗烹难免重演。吴三桂不想投降大顺,即使父亲成了人质。可真要打,又是拼光老本的头疼事。于是他想到了一着险棋向大清借兵。借兵也就是降清,那不是汉奸卖国贼吗?吴三桂不这么认为,大明已亡国了,还能卖什么国?不但不卖国,还应是曲线救国。
此时的大清,已度过了皇太极死去后的接班人危机,福临继位,但他才八岁,多尔衮成为代理皇帝(摄政王)。多尔衮在盛京点兵,八旗飘扬,兵强马壮,可全部人马十八万,这点兵马扰江山可以,打江山不足。他要等待时机,当大顺攻占北京时,多尔衮也带着大军出发了,他要搅局,要找到稍纵即逝的机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三路大军集中在山海关内外的狭窄走廊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是两个武林高手比剑,那是看谁出剑快。但是三大高手比武,则比的是定力,看谁沉得住气。恰恰是最年长的李自成最不淡定,他抢先进攻了。吴三桂拼命接招,多尔衮关键时刻出手。“老营”败了,而且一败涂地,这是因为此时的老营将士身上多了东西,脖子上多了项链,手腕上多了手镯。八旗兵胜了,他们的铁甲包裹着战马,就如现在的坦克,无人能挡。站在高坡上的李自成目睹一切,一声叹息,亲密战友刘宗敏已身负重伤,大顺溃不成军。李自成向京城撤退,当然忘不了杀吴襄全家泄恨。吴三桂剃发留辫,但保留了军队,成为追杀大顺和南明的平西王。多年后,老吴六十岁,年轻的康熙皇帝不让老吴带兵了(削藩),老吴又冲冠起兵反清,可见还是冲冠一怒为军队。至于陈圆圆,说什么好呢,有道是:王朝更替本常事,引来后儒涂青史。为博眼球加色料,便是红颜误国时。
一片石之战,多尔衮抓住了唯一的机会。在追击过程中,多尔衮不忘祭奠崇祯,为他完陵(十三陵思陵)。于是,大清成了大明的合法继承者,因为他们是从大顺手里夺江山,是为大明报仇的。清军以后再也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战场变成了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表演的舞台,真可谓一战定乾坤。
古松、长城默默守护着这片大地,岁月吹散了硝烟抹平了箭痕,但留下了一串串熟悉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