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读书

2015-09-11 01:06 作者:少年狂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读书(散文

1。我们的语言中有许多和读书有关的精彩词汇、精彩句子、精彩故事,它们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比如,说“开卷有益”是说只要打开书本,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益处;因为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只要读书就会使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说“学富五车”是说某人学识渊博,读了很多很多的书,读的书足足可以装满五辆大车。这是对那些学识渊博的人的高度赞美。

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一个人书读得多了,应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特别是写起文章来就能够挥洒自如,好像有神仙帮助一般,脑袋里边的精彩词汇会不由自主地、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

还有那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映的孙康,囊萤的车胤,戳壁偷光的匡衡,他们的那些勤学苦读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他们那种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创造条件努力读书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代莘莘学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是,那些似乎都是远去了的那个时代的事了。

2。当人们进入了数字时代,书便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尽管书店里书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凡是你知道的书,都可买到,即使你不知道的书,也可买到。但是,进书店买书的人却微乎其微。不少人家的书房里虽然摆满了书,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但却是摆而不读,只不过是为了充充门面、做做样子、装装斯文。于是,很多有价值的书进入了地摊,更为离奇的是,书贩的摊上多了一杆秤,书不论多少钱一本,而论多少钱一斤。哎,有辱斯文哪!

人们怎么了?人们在干什么?

网络微信上的一则消息似乎可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消息的题目是《某地出现大量活死人?!》消息说,据调查,这些家伙外形和人类相似,但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目光向前下方倾斜,一只手或双手抬起到面部和腹部之间,食指或拇指不停做出规律性运动。据说这些异类的颈椎都不健康,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在街头,行尸走肉的数量有赶超人类的趋势。再看看随消息发出的数张照片,立刻把你笑喷。原来作者是在骂那些手捧手机不放的“低头一族”。

3。我们成长在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那年月,除了一年有两本教科书以外,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书可读了。名为“新华书店”,里面的书架上摆的书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著作以外,也就基本上没有其他书了。因为其他书都被当做封、资、修(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毒草而一扫而光了。

但是,在民间,却可以偶尔找到早年间出版流传的一些古典秘籍。被当时各地的一些读书人阅读后珍藏、传承,如果碰到有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用自己所珍藏的书与之交换阅读。喜欢读书的人如果自己手里有一本或几本有价值的书,他的交际圈子就会越来越大,拥有书籍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所读的书也就越来越多。

我的祖上不是读书人,家里没有珍藏的书。但偶尔能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好书,于是如饥似渴地迅速把它读完,在人家限定的还书的时间内,又用这本书去和另外的朋友交换其他书籍。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好书便主动和我交换,同时也通过我找到他们想要的好书。我无形中成了一个传递书籍的中转站,当然自己也就有了足够多的可读之书了。

就这样,我在“无书可读”的年代仍然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隋唐演义》、《封神演义》、《金瓶梅》、《镜花缘》、《官场现形记》、《岳飞全传》、《搜神记》等等一大批禁书。

4。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全面放开,几乎所有的禁书都重见天日,书再也不是难以寻找的东西。只要是你想读的书,书店里就有卖的。

那时候,我考入了大学。那时候的大学生可是百里挑一的啊。回想起来,我能够考上大学,全得益于从读过的那些书里吸取的营养。文学知识自不必说,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对于我这个文科考生的帮助那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高中毕业后回农村劳动的几年里,我千方百计地找书读,常常是手不释卷。每天劳动以外的空闲时间在读,吃饭时在读,甚至解便时手里都捧着书;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眼睛盯着书,双手则不停地“啪啪”击打前来叮咬的蚊虫,邻居们笑称我在“打肉莲花落”;后来干脆把煤油灯和凳子移进床里,让蚊帐阻挡住蚊子的进攻,这样的读书法的一个弱点就是,大热的天,你挥汗如,还需准备一条时时擦汗的毛巾。我考上大学以后,我的读书的故事就成了村里人勉励后生们努力学习的一个榜样。

在大学里,我走进图书室,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这里有那么多我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中外名著。我像一个远离海边的人见到了大海,一头跳了进去就不想出来。我把除上课以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了图书室,我每天至少要在里面呆十个小时。在这几年里,我的主攻方向是外国文学。

5。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压力,读书的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逛书店的时间就更少了,读的书也多是与工作有关的书。有时候在朋友处发现一本好书,或者是朋友向你推荐的好书,那也一般是“非借不读”。想拥有好书的欲望越来越淡,想读尽天下好书的愿望也越来越淡。因此,我想,一个人最佳的读书时间应该是在参加工作之前。趁年轻时广泛涉猎各种好书,那会使你受益终生的。一个人一旦进入了社会,他考虑的问题、他涉及的对象往往会相对单向而专一,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那些想法。

但是,正如一句名人名言所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苹果,我们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思想,我们就拥有了两种思想。读别人的有思想的书就是在和作者交换思想。因此,我仍然不断地读了很多有思想的好书。

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读着前人留下来的书,我们就认识了前人,我们就拥有了前人的思想,我们就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上了一个台阶,向现代文明迈出了一步;我们读着现代人的有思想的书,我们的思维空间就扩大了,我们的心胸就显得开阔了,我们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就多了、就宽了。

6。现在,喜欢读点书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少。他们中很多人仅仅满足于读懂课本,满足于取得较好的考试分数,至于要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们似乎没想。不少人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打游戏。他们亲昵着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却对传递知识的最古老的文明形式——书本越来越冷漠。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惊叹今年的高考中涌现出来的江苏考生王云飞,他用纯熟的文言文写的高考作文《绿色生活》获得了高分。文中的四五十个古字连专家都不认识,但在文中运用得很得体。为了读懂这篇文章,专家查阅工具书,写出了整整四页的注释。专家的结论是:王云飞已经达到了古文学硕士的水平。王云飞的表现让阅卷老师、古文专家都自觉惭愧。

有这样的年轻人,我觉得实在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中华文化之幸。王云飞仅仅是喜欢读书的年轻人中的一个典范、一个榜样。

我真切地希望,像王云飞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是越多越好。

2015/8/25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2747/

说读书的评论 (共 7 条)

  • 沐子
  • 淡了红颜
  • 晓晓
  • 雪灵
  • 从余东风
  • 隐隐
  • 神龙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