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屈原九歌联想

2015-08-23 08:50 作者:小艾学农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序:读屈原九歌

想读点古诗就选择了屈原,是乎知道屈原,其实知道得太少,知道屈原大概是源于过去的几场电影和端午节。屈原是位国诗人,最后因不得志而投汨罗江身亡的战国时期人物。为了能准确的阅读好屈原的楚辞九歌,我决定必须逐字查阅,细心的听读音,看百家注解,写读书笔记,让自己做个小学生。

读楚辞兮仰望

陌词满兮难顺

借网络兮为师

细读辞兮慢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少年兮非惰

不知晓兮国萃

银发阅兮艰辛

欲放手兮不能

字词段兮细磨

点滴溢兮芬芳

一、读《东皇太一》的联想

一支《东皇太一》把我拉回到了遥远的公元前:一个祭祀的场面,神巫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食物,华丽的服饰,贵气的长剑与玉器,取之于自然的山中翠香。在良辰吉日里伴笙竽琴瑟,展轻歌曼舞,虔诚的祭祀活动在进行。

顺从诗行,我读到了古朴,原味;听到了玉佩的叮咛;闻到了花草美食的馨香。看着以屈原的《东皇太一》为题材的画作,那超自然的美轮美奂勾出我年少时的一个愿望:曾经,我真想用画笔画出我心中出现的美景,那都是我从未在现实中看到过的景色,它们来自一些残缺画面。也许是我没有天赋,也许没有这样的环境,也许我没有做过努力,我从来就没有画出心中的任何一幅画,但美丽的想象一直在深藏在脑海里。

看第一首屈原的诗我就被触动了,也许我完全曲解了屈原的诗,但不管怎样,我喜欢屈原的诗,我会认真细读下去,去了解一个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的情怀。

二、读《云中君》联想

读《云中君》,反反复复于原文与译文之间,并查看了借此文为题的古今画作,甚至,还读了些由此引申出的一些人物平生,比如说蚩尤。阅毕,合目静思,脑海里出现云涛与诗句,那些人物,祭祀,历史,评说已经不见了踪影,我情有独钟的就是云了。是啊,我最熟悉的也就是云了,如果没有阅读《云中君》,我也许不会象今天这样的去思量起云来。

儿时最早对云的记忆是带有极端的恐惧:在暴来临之前,几乎不用抬头就能看得到滚滚压顶而来的乌云,有时,这翻滚不驯的乌云被几道刺眼的闪电撕裂开来,接着就是大暴雨。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惊慌的往家跑,就算是最炎热的天,我也会瑟瑟发抖。

小的时候不象现在,那时,我们总是在自然中。吃完晚饭,孩子们就在草地上平躺乘凉,闲聊中常常说到鬼。怕听却又想听,看着天空暗淡的云,那些妖魔鬼怪就有了模样,灰暗变化的云团就象口中说着的鬼。

长大一些时,社会变得轰轰烈烈,没有鬼神也不怕暴风雨,只有在田间地头劳动时,烈日当空,希望有一片云,甚至希望起暴风雨来。再后来,忙于学习,工作生活,没有闲心去看云,不过对云还是有几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九八三年去了一趟峨眉山,用了两天上到了金顶:啊!云海。不见山脚的陆地,只见山腰的云海,白茫茫,云绵绵,纹丝不动。云在脚下向我招唤,让我往下跳。我几次冲动都被理智拦截下来。后来我怕了,不敢再看云海,怕自己的冲动大于理智时就会飞向云海,去享受那绵绵的一刻。往回走时,云跟了上来,缠绕在我的身上,让我看不到两米外的朋友,我尖叫的让他们等等我,这时我才醒悟:云海中想必也就是这样,它让我们看不到身边,却不能软绵绵的托起我们,想到这,我有点后怕,便加快步子下山了。

一九九八年,我住在庐山的山腰上,晨曦鸣叫醒我,独自一人上了山。那一天,我在云中看妙曼的轻纱薄雾为我独演戏法,它们将山峦遮来隐去,变出幅幅天然水墨画,让我连声叫绝。最后收场谢幕时,是白茫茫云雾将山峦彻底隐去。

二零零六年,我登上桂林的西南第一高峰猫耳山。立在山顶巅峰的巨石上,奇异的感觉就象在天梯上,象伸手便可抓到头顶的云丝,山顶风大,云丝轻盈,瞬间便有一批批的白云从头上飞过,啊!我能如此清晰近距离的看白云,它们就象棉絮浮在空中,但又如河水急速奔流。

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让我逍遣,清晨,我会木讷的看东边日出,红红的太阳与云层相映,构成一幅日出图。云如五彩波涛,桔色的太阳如出浴一般不染尘埃,光鲜明亮。傍晚看西方落日,天边万里火烧云放灿灿红光,太阳归行匆匆,瞬间华彩殆尽。正如常言: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读《云中君》勾出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去想云的美妙,云的多变,云的晦暗,云的翻脸。 是啊,天地间,我们能看到日,月,星,云。能与太阳同辉,妆点太阳,遮蔽太阳,借太阳让自己变得五彩缤纷的就只有云了。云游四方,润泽八方,它可以美丽,也可以暴虐,它是独立的。

屈原笔下的《云中君》唤出了我心中的云中君。读书的妙趣就是这样,无限的遐想,让内心变得五彩斑斓,让我们有机会享受这份超自然的美丽和快乐

三、读《湘君》联想

《湘君》是一首爱情诗。但不少人硬说是诗人的政治情怀,说湘夫人是屈原自己,湘君就是那昏昏的楚怀王。

爱情古来有之,爱情与婚姻难合二为一,称得上爱情的应该是纯洁干净,它在婚内,或在婚外;长久,或短暂。但它一定是两颗心的契合。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立志于变法改革来强大楚国,无奈遭人陷害不得志,一再被流放。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的漫长一生,倍受煎熬。这样一位志向高远,才气横溢的男人,有一段心中的爱情不足为奇。

屈原诗中对爱情的描述生动入骨,今天的我读起来也怦然心动,这样真挚的情感描述,没有亲自体验又如何能做到?屈原这样一位诗人,爱致深远,洞察力敏锐,就算他对他的楚怀王无比的期待,他也不会让昏君玷污他的爱情,那怕是一首爱情诗。

爱情与政治从来就不矛盾,有高尚政治情怀的伟人,同样有可歌的爱情。说到这,我总是会想起那场革命中被塑造出来的英雄们,他们个个顶天立地如钢铁,他们几乎没有爱情。说起来还真是有一段笑话,在那样的年代中长大,无疑会烙下时代的烙印。记得我对一个男孩子产生初恋时,我没有被甜蜜所占据,还产生了罪恶感,觉得自己学不了伟人了。当然,爱情终究力量强大,它不会因为宣传被抹杀掉。好多年后我才知道,我崇拜的那些伟人们他们都有女人,也许还不止一个,不过他们中有些人也有可歌的爱情。

屈原和他的爱情诗我爱读,在这样一个极物质的时代里,能读到的让人怦然心动的爱情诗真的很少很少。

四、读《湘夫人》有感

读《湘夫人》困难重重,生字一堆逐一查阅,慢嚼慢品,总还是读出味来了。屈原的每一句诗作练干古朴,似情于天地芬兰之中,又言于风云之表,总是让我空间时间紊乱,揭心底恋情丝丝。

谁说不是呢?爱情在这天地之间不缺:树木,虫蝶,飞禽,走兽,还有人类都有可冠以爱情的崇高情感。爱情是一杯神奇的心酿之酒,它的甜蜜可让人心扉生翅,飞向蓝天享尽飘逸;它的苦涩可让人心房颤裂,沉入海底受尽窒息。不是所有的人都曾经过爱情,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可以善终。只有夭折的爱情才会永恒,才会美与痛的并存。

屈原的《湘夫人》和《湘君》在我看来,它就是一段割锯心灵的爱情绝唱,湘君和湘夫人,一对注定不能相聚的爱人,他们在浩浩的天地间祈盼爱人,在霭霭的云雾里搭建爱巢,在盈盈的思恋中幻想奇迹,啊,当一切有如秋风落叶时,他们俩便两袖一甩抛尽所有,唯将恋情留于骨髓深处。

看看他人评论之作,写得广阔深远,或与政治相连,或与宗教祭祀相关,或与胸怀抱负相隐。而我就是这样被这充满爱情的诗篇荡漾心田,那曾经对爱情的感受象是在字里行间看到。屈原在我的脑海里丰满起来了,他是古人却已永恒,他有深深的爱国志向,却绕有浓浓的爱意心怀。

啊!读屈原的诗作就是一种享受,一种能触到云,嗅到香,能让自己卷回到心房,又能让自己飞上蓝天的感受,在读屈原诗作中奇妙的一次次出现。

五、读《大司命》联想

生老病死是常态,却又无常,没人能说明天会发生什么。正因为这样,我们要过好每一天。

生病或死亡,偶有发生在身边人的身上,这时,我们会想到生老病死,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少去想这个问题,是乎与我们自己无关,那都是别人的故事,因为我们正健康着呢。

如果不是五年前突如其来了一场病,生病或死亡也与我无关。五年前一纸诊断书将我归为另类,我生病了,是那种可以直奔向死亡的疾病。我象是被巨雷惊醒,仰望天空,天空就在那一瞬间变得神秘而陌生,我要怎样?我能怎样?我只是被告知了,我有了一张死亡通行证。

我的脑子就剩下一个问题:我要走了,要离开亲人们,我不能再为他们做什么了,我甚至在想我还剩下多少时间。就是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多么的渺小,无能为力,感觉有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在控制着我们,它是谁?它在哪?我却一无所知。

我是学医学的,生命的本质我懂,但也无法摆脱心灵中的一种空空的恐惧。现代人对死亡尚且如此,那古人呢,应该更甚了。

读屈原《大司命》,回想五年前的那场经历:在那些日子里,我真的好好的想过关于死亡。想了几天,在无奈中想出了一条通路,那就是接受。决定今生死去,反而没了想法,把自己交给医生,一切听天由命。深人静时,想着死亡就如同静静的黑夜,不再说话,不再吃饭,只是等待来生转世。

也许是这样想,倒引来夜夜美,梦到自己已经到了下一辈,梦中兴奋,纠结,甚至在梦里说:还没理清这一世就又到了下一世,真是太快了。当然,梦幻的日子没有多久就又回到了现实,治疗疾病,与疾病抗争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努力和坚持,需要亲人们的鼓励和帮助。

我生病了是我的灾难,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故事。当然这样的故事很多,天天都在发生。我认识的一些人,在我生病时他们还是健康的,但在这五年当中,有的人已经走了,走的原因只有发生时才知道。死亡就是一份黑色的礼物,每一个人都会收到,只是不知道会发生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形式,仅此而已。

大司命是掌管人的死亡之神,他被人崇敬着,敬畏着。古人是这样,现代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死亡,都怕死亡,又都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之路是在什么时候出现。朋友们,好好的珍惜我们的每一天吧,让生命在快乐中度过吧。

六、读《少司命》联想

看屈原《少司命》脑海里乱哄哄的,感想很多却无从下笔,是啊,一个护童的话题,做为女性,母亲,教师,我对保护下一代有自己的看法。

《少司命》是主宰儿童命运的女神,她美丽,身着荷衣配以蕙带,清清素雅芳馨蕙质。为了孩子她“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就是这两句让我浮想联翩,满脑子呈现出各种式样的亲子图。

是啊,孩子出生了,躺在母亲的弯臂里享受母亲温暖的怀抱时,母亲的一点一滴就如同乳汁一样开始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声鼓励,一句认同,在细微中推动着孩子向着阳光的方向成长。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知道了护子的重要,不然屈原也写不出“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这样让人明晰于形象的诗句。女人们崇拜女神,在无言中静静的传授殷切的大爱,又转受益于成长中的孩童。

一个女人成了母亲,天赐母爱于她,便对幼子疼爱有加,施尽母爱本能。试问:这就够了吗?很多的母亲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思考后的母爱,本能的母爱是狭隘的,欠缺的,有时甚至是有“毒”的。

母亲高贵典雅,温柔和蔼,知书达礼,她的孩子一定成长成阳光之子。母亲秽言常于口中,恶劣常于行中,她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扭屈之子。

孩子的成长,不光是一个母亲的事,有很多带有母亲意义的人,职业,事和物都对孩童的成长有影响。比如:祖国是“母亲”,学校是“母亲”,教师是“母亲”,这样一说,与“母亲”相关的人和事就很多了,孩童的成长有赖于众多的“母亲”,真希望每一个“母亲”都象屈原诗中的女神一样:“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

七、读《东君》联想

读书有时总产生奇妙的联想,特别是读一些自己欲读却又难于读懂作品。有一台电脑登上互联网,用不长的时间便可众览百家见解。然而,根底菲薄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也许正是这样,自己的思绪便是漫天乱飞,联想翩翩。

《东君》一歌,是对太阳的崇拜与歌颂。太阳是万物之源,崇拜与歌颂自古都有,过去也常有读过。不过现在读屈原的《东君》,感觉异样,被崇拜歌颂的太阳是神,他灵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的眼前。闭目合书时已经深夜,我却久久不能入睡,想着次日太阳东君在东方一跃而出时的那一瞬间。

城市的夜空并不静宁,无数大小的灯光彻夜通明,凌晨五点多我就守候在天台上,目不转睛的看着东方。东方的最远处是山峦连连,精巧别致,在灰蒙蒙的夜空中环绕城边守护着城池,格外宁静。不知道是我眨眼瞬之间,还是眼睛疲痨,不知不觉中山峦被淡淡的白色衬托出明朗的轮廓线条。我知道,那是东君来了,也许就在下一秒,我就可以看到他的金色的容颜。

山巅上的一朵云被金色的芒光穿透,接着桔红色的太阳跃至山顶,喷薄而出的光辉照亮了天边,也抚摸了我的脸颊。旭日冉冉上升,桔染的云霞丝丝退去,碧蓝的天空只有灼人眼目的太阳独自高悬,万物仰望,无声已胜雷霆。太阳缓缓向西,在临近西面山峦时,浩浩荡荡相随的队伍让西面斑斓一片,云彩如万杆旌旗抖动向西。

我是第一次用歌看太阳,第一次用神看太阳,第一次和太阳在心灵中对话。这一切都是因为屈原的诗,因为诗的魅力。太阳是巨神,对他的爱不用言表,接受他的爱只要将双臂向上伸展,那暖融融、金灿灿光芒就已经覆盖在全身,渗透心灵。

读书的感受,各有不同,我读完《东君》,便将太阳以神一样的爱在了心里,他不再是天体之物,而是神,我爱戴的神!

八、读《河伯》联想

读屈原《河伯》,深入浏览时被引入到中国神话中,神话中的人却又似真有其人其事,读着读着,神与人便有了不可分割的感觉,是啊!久远的年代,模糊的往事,口口相传的变迁,人便成了神。

读《河伯》,联想到黄河那是自然,想到黄河,耳边便响起那富有震撼力的《黄河大合唱》。对于黄河,我亲历亲为的只有一次,那是多年前的往事了。我在黄河边看壶口瀑布,气势恢宏 黄色瀑浪轰轰烈烈的翻滚,隆隆的涛声震动着胸腔,就算我们离得很远,也还是有一种被卷入的感觉。

站在黄河边上的那一刻,觉得自己黄色的皮肤好象有了某种合理的解释,甚至觉得黄色的肤色是最美的一种肤色。当我们要离开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冲动的弯下腰抓起了一把黄沙,用心的将它们包好。

今天我已经到黄河,来日我要去昆仑!用黄河的沙去种昆仑山的草。这是我心恋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份真情。

九、读屈原《山鬼》联想

《山鬼》会写些什么想象不出来。昨天看了一场电影《捉妖记》,鬼与妖再某种程度上是有联系的,所以还没阅读,倒是先回忆起昨晚的电影《捉妖记》来。说真的,影片中的妖怪们有好多是精灵古怪,惹人喜欢的。森林里人妖共处,妖怪们也装扮成人的样子,人妖难理难分。人也罢,妖也罢,其实都是生灵,也都有善恶美丑。

鬼是吓人的,可一想起蒲松龄笔下的鬼,也就不敢妄自猜想了,这山鬼是谁?还是要一字一字的看完了后再说吧。读了原文,又看译文,还阅览了众家说词。我还是那样,直白白的就直接按原文去理解和欣赏,这是一首相对简单的诗文,又是乎曾有过的经历,读起来很亲切。

诗中描写的山鬼是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是一首爱恋之歌。 屈原的《山鬼》被谱上了曲,是一首用古乐器敲打鸣揍的曲子,歌曲优美动听,我一连听了好几遍,我不会唱,但已经在轻轻的吟诵这首诗了。

十、读屈原九歌《国殇》联想

《国殇》是一只悼歌,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也这是一只颂歌,讴歌为国捐躯的勇士。诗歌不长,却将一场殊死恶战,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临现场。

是啊,自古以来,多少爱国勇士为国捐躯,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勇士的鲜血。我从小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安宁生活来之不易,是经过无数的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我没有亲眼看到过战争,但却是从听战争中走过来的,或者说是在战争的阴影下长大的。

七岁上小学,懵懂中戴上了“血染”的红领巾,后又戴上了具有捍卫意义的红袖套,有了木制的红樱枪,也看到了真枪。那时候,我们挖防空洞,演习警报漫天鸣叫,总之,我们被不断的提醒随时准备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和平的年代中笼罩着战争的阴影。

一九七七年末,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也和大家一样,可以有美好的前程,我考上了大学,是一名医学生,阴影被时光洗涤,我很快从过去的阴影中出来,渐渐的恢复我原本就应该有的天性快乐活泼,享受学习的紧张和快乐。不过就在那时,一场战争却正在进行,战争看似与我们无关,但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痕迹,因为我们放假回家时坐的火车是运送战士的闷罐车。车子不能正点,一路上让车,大家都在抱怨,议论不太清楚的战争。

一天我们看电影,露天的电影场与往日不同,正中间被拦了起来,坐着由护士陪同的一大群年青伤员,十七、八岁,或许更大些,但个头不高还很瘦弱。大家开始窃窃私语:这是从战场上负伤回来的战士。我一听点放心了:哦,这就是伤员,并不可怕。电影开始了就没有再往下想,电影看完了就争先回宿舍,把战争和伤员给忘记了。

大学几年很快过去,我的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上了前线。前线的猫儿洞,还有那大米堆成的战壕,我们听故事一般的听着一些人描述那场战争。听到的就是听到的,它只能成为故事,不过,经历的人就不一样了。战争渐渐远去,战争中的人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也许他在家乡带着伤残生活,并且很艰难;也许因为参加了那场战争,他现在已经是将军了;也许他早就离开了部队在某个地方发财;也许他现在是高官,或者已经被双开,甚至已经坐牢。啊,也许,有很多的也许,但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他们不会再有也许了。

读屈原的《国殇》,竟然产生这样的联想,说真的,不管战争多么惨烈,英雄多么可歌,我仍不喜欢战争,但是,如果有一天战争真的来了,我会成为屈原诗中的将士吗?会英勇无畏为国捐躯吗?想到这,我回答不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但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心存敬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8636/

读屈原九歌联想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