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黄埔
到广州游历,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黄埔军校,为了不留下遗憾,强烈地生发出去参观的念头。于是,珠江中那个叫长洲的小岛令我心驰神往。站在珠江的岸边,眼光越过一片茫茫的浊水,望着苍翠的小岛时,我的心就澎湃起来。我知道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岛,革命的力量曾在那里集聚,豪迈雄壮的“革命者来”的声音像春雷滚过长空,从这里传遍珠江流域,传遍南粤大地,传到中国的四面八方,吸引着无数的仁人志士纷至沓来,甚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一群热血男儿为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胸怀理想曾在这里读书习武,增强革命的本领。
我们登上渡轮,江面顿时更加辽阔。渡轮由远及近,那岛渐渐清晰地映入眼帘。起初是如绿云般葱茏的一片,继而看得清每一片浓郁的树,每一条道路和绿叶掩映下的房屋。岛上的树很多,高高低低,远远近近,苍苍茫茫地分布着。有的是南国特有的树,有的很粗壮、苍老,像历经了时光的老人。这是些经历了风霜的树,饱经沧桑的树,甚至经受了战争洗礼的树。灿烂的阳光从密匝匝的树叶缝隙中斑驳而下,照得地面光怪陆离,将历史和现实叠映在一起。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就像踩在厚重的历史上,这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岁月的风尘,沉寂而苍凉。看不到高大的建筑,看不到繁华的迹痕,只有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平房透出沧桑的容颜。这略显寂寞的校址与我想像中的黄埔军校相差甚远,但就是这看似平常,寂寞的学校旧址,却蕴藏着经典和庄严,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者,走出了一批以廖仲恺、周恩来、张治中、恽代英、聂荣臻等为代表的彪炳千古的军人和政治家。我们在一排排古旧的平房内仔细地观看陈列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对黄埔军校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并没有摆脱列强的欺侮和封建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孙中山先生深知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就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革命队伍,就必须创办一所培训优秀指战员的军校。黄埔军校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办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集中体现。孙中山先生以兼容并蓄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将国共两党和一切反封建的力量团结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朝着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目标而奋斗。于是,国民党、共产党人为拯救中国于水火,抵抗外族侵略,营造和平华夏在一起读书习武,同台演讲。走在沉淀着历史荣光的军校旧址内,一幅幅记载着峥嵘岁月的照片和文字将那段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静静谛听,仿佛能听得见热血男儿的读书声和操练声;仔细瞧看,能感受到创业的筚路蓝缕。原来在动荡的局势下创建一所军校谈何容易。当时的长洲岛到处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建校当初学员缺衣少食,他们凭着信仰和毅力勤学苦练。一群热血男儿就这样披荆斩棘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怀惴着革命理想,不辞辛苦地学习操练。操场上的哨子声,操练声,像珠江的波涛一样响彻长空。正是这些有着高昂革命斗志的男儿,为黄埔写下了豪迈辉煌的篇章,在北伐战争中创造了所向披靡的战绩,在日后抗击日寇的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为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队伍里,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游击战,留下了无数骁勇善战的黄埔英杰的身影。尽管在孙中山先生英年早逝后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了校内的共产党员,终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但黄埔军校谱写的国共合作的历史不能抹去,黄埔的精神尚存,
离开长洲岛时,已过中午。在浩荡的珠江中回望黄埔军校旧址,已掩映在翠绿之中。珠江的浪花猛烈地拍打着船舷,我们仿佛觉得那是在唱一首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我校精神,发扬我校精神!”。
壮哉,黄埔。
感受黄埔的评论 (共 8 条)
-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就像踩在厚重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