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叉泥鳅

2015-05-25 15:38 作者:古井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几场过后,孕育了一个季的田野,在雨水的滋润下,争先恐后地冒出了盈盈绿意。

面对如此美好的春境,老家小山村里勤劳的叔叔伯伯们早已坐不住了,他们一个个披蓑戴笠,牵牛扛犁,走向那充满希望的田野,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在一声声的吆喝中,在一鞭鞭的驱赶中,一块块稻田被翻垦出来,随带着把在泥土深处过冬的泥鳅也翻腾出来。不日,为填高旧田埂和防止田埂漏水,叔叔伯伯们还会把靠近田埂附近的新翻土块从田中拉起,一耙一耙地垒叠成新的田埂。远远望去,一道道新田埂随着田势弯弯曲曲,间隔着一丘丘泛着水光的稻田,甚是美丽。等天晴过几日,新垒的田埂变得硬实,便是晚出去叉泥鳅的最好时机了。

当然,要去叉泥鳅还需做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砍好松木柴火,多半是到山上找一些表皮已经腐烂的松枝,劈开后可以看到未腐烂的松枝已被松脂油浸染得红红的,这种松木柴火含油量多,最适合点火照明了。砍回家后,把它劈成一寸见方五寸见长的条,放太阳光下晒上一两天,装进一个竹背篓就行了。再者是要准备好一个火摇、一把鱼叉和一个鱼篓了。火摇系用一根两米左右长的木棍和一个用铁丝扎成、篮口直径约五寸的火篮组成,两者靠一根一尺来长的铁套管衔接,使用时,松木柴火放进火篮中燃烧,人持木棍前行。鱼叉较为简单,上部为一根两米长的木棍,下端套一个三齿的铁叉,铁齿为菱形,长菱角对着平排,齿与齿的间距约五毫米,中齿尖而直,两边铁齿在顶部稍向外张开,形成八字形,便于叉鱼。鱼篓由竹片编制而成,与一般鱼篓形状无异,只是在鱼篓的颈部,横穿鱼篓插有一根竹片,便于泥鳅从铁叉上拨落。其实这些叉鱼的工具,老家村庄里二十来户人家都有,是村民为改善生活而备下的。叉到的泥鳅,放锅里煎炒或油炸,那可是孩子们下饭的最好菜肴。

因此,在天晴的日子,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几乎每家都有人出动。人们会早早地吃好晚饭,点着火摇,腰系鱼篓,肩背松柴篓,一手拿着火摇,一手拿着鱼叉,赤着脚,踩着夜幕出发而去。于是乎,在每个狭长山谷里稻田田埂上,都能看见几个晃动火摇的叉鱼人,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地间隔五六道田埂,然后一道一道田埂巡视而过,相互不抢不扰。这个时候,有些幸运的小男孩,倘若能够得到父亲的允许,就可以跟着父亲一起去叉鱼了,那种兴奋和快乐,最是一种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其实,叉泥鳅也是比较辛苦的活,仅肩上的松柴就有二三十斤重,再加上长时间用一只手提着火摇,自然是十分受累的,所以像我们男孩子,一般都要长到十四五岁,自己力气壮实些了,才能一个人出去叉鱼。

四月的夜晚,微风习习,吹在人身上凉凉的,特别舒畅。我们赤着脚,踩在田埂上,更觉得舒适无比,这种感觉常常让人忘记叉鱼的劳累。这样的夜晚,也是泥鳅最喜欢钻出泥土游弋的时候,尤其是在靠近田埂2米左右的稻田里,由于新翻的泥土被垒田埂时拉空,水势自然较稻田其他地方深一些,钻出泥土的泥鳅特别乐意在这些区域里活动了。所以,火摇无需照耀太远,叉鱼的人们也无需下田,只是沿着田埂巡视,就可以看见一只只泥鳅,在稻田里清澈的水面下,或互相嬉戏缓缓游动,或停靠在大土块边歇息静止不前。一旦被我们照见,我们就会瞅准一只停歇的泥鳅来叉。不过,叉鱼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比如水中的泥鳅较小,下叉的力度就要轻、要浅,让泥鳅恰好夹在叉齿间的最窄处,再轻提鱼叉,就可以看见一只泥鳅在铁叉上乱蹦了;倘若是较大一些的泥鳅,用力就要大一些,在叉到泥鳅的瞬间,还要顺手拧半圈,让鱼叉在泥土里拧出一个大一些的空间来,这样提叉时叉到的泥鳅就不会被田里的泥土磨擦掉落。泥鳅上叉后,再把鱼叉收伸到腰间鱼篓里,挨着横穿鱼篓颈部的竹片向上一拉,泥鳅就在竹片的阻挡下落进鱼篓里了。可以说,要熟练掌握这些动作和拿捏好叉鱼力量的轻重,必须经过多次的实践,才能做到一气呵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出去叉泥鳅的人一般都要忙活到夜里十一点钟左右,待到带去的松柴将要用尽,才会兴尽而归。这时,往往鱼篓里就有三两斤泥鳅了,当然还会夹杂着不少的黄鳝和一些鲫鱼。把鱼倒进鱼缸放养后,打来热水洗洗脸和脚,再把被松柴油烟熏黑的鼻孔掏挖干净,伸展一下劳累的腰身,便可上床酣然入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8507/

叉泥鳅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