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此情可待成追忆

2015-04-25 19:40 作者:若一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14年11月9日,老大早上从北京回来,让我到他家去,告诉我教育信息内参于十二月份出一期文化战略专版作为告别版,之后停刊,让我写一个编者按。在网络发达如斯的时代,文本类信息订阅减少,人员流失,停刊是大势所趋,也在意料之中,然而我的心里总是伤感,老大劝慰我说:你伤感我就不伤感?你才来公司不到十年,我从创办时起20多年了,毕竟我们已经完成了转型,以后重点要放到北京了。这样哈市这边只留下我和一个年轻人,承接北京的一些业务。之后就是搬家,收拾屋子,最快也要到12月中旬才能忙完吧。

对我来说,告别的不仅是一份刊物,还有十年的融入城市的经历,以及伴随着这一平台所承载的众多记忆,于是写起停刊致读者的信来,也是别愁满纸:“在《教育信息内参特揖》因停刊而与读者惜别之际,想起了北宋词人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惜别,是人类感情谱系中一段美丽的记忆。”。

04年从农村来到大庆做了一年辅导老师,05年1月份来到现在的公司,经过一个月的试用期后,成为编辑部的负责人。那时编辑部的成员年龄都比较大,多是石管局石化下属单位的宣传部长或是政府部门的笔杆子退二线后来到公司的,气质儒雅,华发红颜。下午工作中间有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于是就和这些老同志到附近的树林中散步,或是欣赏他们打太极拳时的行云流水,如封似闭。有位老同志在他们县里是个文化名人,主持编撰了五大卷本的地方志,曾见过他写的一首小诗,最后两句是“五卷志书存后世,百岁老翁化尘泥”,自豪之情跃然纸上。有个老同志是位退下来的宣传部长,高大白净,那时公司有假期值班制度,年节他值班时夫人总是过来陪他,两人只要不在一起就会失眠。每当看到他们说起家庭和夫人的一脸幸福,我的心里也是深受触动。

编辑部也有一些年轻人,比如我对桌的女孩是和我一起成为编辑部负责人的,才思敏捷,温柔如水,那时只有机房有电脑,写好的稿子送到机房排版,更没有,我俩有工作上的事交流就在桌子上传纸条。

老同志渐渐离开,年轻人来来去去,我在编辑部认识的第一位朋友也离开了,一位谦谦君子的年轻人。他和朋友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后来又开了一个书屋,每到下班或假期,我都到他的书屋和他聊天 ,或是两个人分别捧着一本书,静静的就那么一天过去

因为中午要在外面吃饭,离公司不远的金融街上有家饺子馆不错,有时和同事中午就在那吃,天吃完饭回单位时,寒风吹得她灰色羊绒大衣的衣裾飘动,披肩长发半掩的脸庞清丽而雍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08年3月份,公司迁至哈尔滨,我的办公桌紧挨窗户,窗外就是松花江和铁路桥,江水悠悠,远景如画。“隐隐飞桥隔野烟,西矶石畔问渔船”,“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邈渺,归思难收”这样的诗句总是时时地在我脑中浮现。

哈市是一个个性鲜明市民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不像大庆有明显的工业化和计划经济的基调,大庆的员工有在大工业生产下的组织性纪律性,哈市的员工则是才华横溢个性张扬。刚到哈市那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加盟的有退休的刊物主编,有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位大哥是国内著名黑土文化专家、现代文学史专家,行政级别也不低,一位博学的忠厚长者。午饭后我俩就在江边走,或是去花鱼市,从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高自考论文答辩时,他帮我选题并指导,内容是迟子建的小说,从“家园”和“死亡”深入到小说构筑的精神世界,答辩时让负责我们考场的两位教授为之动容,想来真的辛苦他了。

编辑部的同仁则都是年轻人了,多是80后,因为他们,我对80后多了了解,他们富于才华、勤勉、细致、重情,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用电脑写东西,艰难地追赶着信息化的脚步,这些年轻人都是我的老师。

有一位温润如玉的男孩,古典文学的底蕴让人惊叹,因为太真诚善良了,于是在群里说话时,总要表白自己:“我很残暴……我很自私……我很有权谋……”,几天就要晒一下又买了哪些新书,后来考上吉大古籍专业的研究生,没毕业就和老师承接国家级的课题了,当初希望找一个90后的对象,现在理想终于实现 了。

有一位年轻人,真诚得忍受不了一点虚伪,看到一点丑陋的事脸红得就像发烧一样,对待朋友总是全力地付出。离开我们公司后又进入了一些其它的媒体,有一次听说我血压高,利用午休时间拿着血压计从他们单位来帮我量血压。

有一位女孩,今年通过了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获得了优秀论文的奖励,并和大学签约,容貌、气质、性格都很出众,她的人生就是不断寻找机遇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我有一次考试时,她正忙着准备论文,还是抽出时间帮我准备那些小纸条,打小抄的纸条也能被她粘成艺术品。她很是怀念在一起的日子,怀念这里纯净的人际关系。

曾经有两位女孩在很长的时间里帮我分担着编辑部的工作,一位已经考上了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并在南方工作,小女子的气质,大侠的风范,于吃货一道积淀深厚。有一年我节我回佳木斯没有火车票了,她知道后守到里零点以后才帮我抢到了一张;另一位女孩是西方哲学的研究生,还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催眠师,从眉眼到全身都散发着知性的精致,有那么深厚的储备,相信她会有一个成功的事业的。

我的住处离单位不远,天天步行上下班,一位女孩的公交站点也在那条路上,于是同行了两年的时间,她研究生的论文是关于鲁迅的,有时同行时就聊一些读过的作品,相书说圆脸女性的命比较好,在她身上验证得挺准确的,婆家有省内文学界背景,全家人都有共同语言。现在上下班只有我自己走了。

在这里,我还见证了一场跨度达十年的恋,是我在这个时代见过的不多的没有功利色彩的恋情,男孩的殷勤周到,女孩的心灵高洁,都是值得写的,但恋爱毕竟是私人的事,不多说了吧。

“惜别,是人类感情谱系中一段美丽的记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亲情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祝福,‘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恋人的深情。《教育信息内参》与各位亲爱读者的惜别,就是这样一种跨越了亲情友情恋情的情感,它浓缩了23年中国教育文化的重量,铭刻着中国23年素质教育历程的风同舟。”依依惜别的,又岂止是刊物和读者?

人生是一条河,变化的是两岸的景物和换乘的舟楫,不变的是一直流动的河水和执着于生存的信念。

这是一个特定时间和平台上,一群还算纯粹的人在一个不太纯粹的团队中,做着还算纯粹的事情。

一些美好总是会随时间逝去,但我们毕竟曾经创造过,也会继续地创造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0633/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评论 (共 6 条)

  • 雪灵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晓晓
  • 雨袂独舞
  • 江南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