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救救孩子”

2015-04-23 20:39 作者:春江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邻居来闲坐,讲了他朋友老杜的一次遭遇——

老杜家住一所中学附近。这中学的一名四十多岁的外教人员和一个年轻中国女人同居,就在学校的教师宿舍。课后闲暇,该老外常和同居女外出。谁知老外竟把在宿舍里的部分戏情搬到了街上:追逐,搂抱,亲吻。那女子在街面上有点羞怯,老外却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惹得路人惊异,侧目,怒目,开骂:不要脸、洋狗,捎带骂了学校。老杜并未目睹老外的街戏,只见过他和她进出学校。现在他听了街邻的议论,立刻怒火中烧。为学校的荣誉,也为该老外竟敢当着中国人的面胡来,老杜就上网给学校的贴吧发了一贴,意在提醒学校劝止老外在公众场所的不雅举动。本是善意,不料竟捅了马蜂窝,招来吧里学生的围攻:

——那女的是外教的女朋友。女的她妈都见过了,同意了,就你多管闲事。他还送我们东西呢,是个好外教。

——出格么?我跟我女朋友在外面也是随意追逐打闹搂抱抱吻一个的,怎么了?

——土包子,你是清朝的吗?你就是嫉妒。

——我觉得路人评价难听,那是路人的素质有待提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外国的月亮比不比中国的圆,你没去过,不要妄下结论。

“这些高中学生在虚拟世界里的真心话,老师和家长平时恐怕是难以觉察的。”邻居说完老杜的故事后,议论道。

“那中国女的妈见过老外?还愿意了?”我问,笑着摇摇头。

“扯淡!”邻居愤然道,“回贴娃忽悠人的本事还欠把火儿。听老杜说,那老外的年龄像中国女的。什么‘妈’?皮条婆、老鸨子一流!那年轻女人准是风尘女。中国学生为外国人在华的不端行为遮丑,还要戴上花环,这叫什么事!”

“戴花环?”

“说‘路人的评价难听,那是路人的素质有待提高’,不就是称赞老外的丑行是素质高吗?这不是给老外戴花环是什么?美丑不分了!入乡必须随俗。老外在中国,就必须遵从中国的‘俗’。可那家伙偏要伤风败俗,还用丑相污辱学校,污辱他不放在眼里的路人,中国人!”

“所以我们的《黑猫警长》就没拿到英国去演。你到汤加王国夸某人身材苗条,就可能挨骂。可是,话又说回来,问题恰恰就在于,那些学生根本就不以老外的举止为丑:性开放,一点也不出格,很文明,高素质,所以有学生和他的女朋友‘在外面也是搂抱亲吻一个的’。老外此举既文明,骂老外的中国人当然就不够文明,‘素质有待提高了。”

“好啊!那就让那个学生当着校长、老师、家长大伙的面,特别是当着他女朋友爹妈的面,‘搂抱亲吻一个’,亮亮高素质吧!”邻居有些激动,站起来道:“他敢吗?不敢,就证明他知道自己的‘不出格’正和眼下的民俗习惯格格不入,不文明,低素质,还为老外的不文明点赞什么?再说了——这是最主要的——性开放程度也不是素质高低的标准。外国那些集体性派对的,就高素质了?下三烂!那老外不知中国的民俗吗?装洋蒜!退一步说,他在自己那讲究绅士风度的国内,在伦敦的牛津大街上,也不致这么老男戏小女地狂放吧?再退一步说,就算那老外真不懂中国的民俗,犯傻,那吧里的学生也不懂?所以我就不明白,怎么连老外在中国放个屁,那些孩子都说是香的。”

“这比阿Q更进化了:阿Q护秃,说别人‘不配’,是假话,其实明白秃不好,别人不想‘配’,是精神胜利。那些学生替洋人护秃,骂中国人‘忌妒’,却是真话,羡慕洋秃疮好,自己真想学,是心灵显现。所以一些年轻人认定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可悲,更可虑。”我道:“‘君子贫穷而志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过去有卧薪嚐胆的,有以身护道的,有舍命求真的,有宁死不屈的。在韩国,韩国人以买外国汽车为耻,绝不买日本车,举国支持国产车。即使国产车一时还有不足,也买国产车。结果韩国车的质量快速升级发展,成为世界品牌。在世势变幻的今天,民族的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紧迫感、荣辱感、敬业精神,是绝对弥足珍贵的;对我们也一样。有道是‘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话是真理。”

邻人道:“就是。争气立志,把自家的事办好,追上别人,超过他,才是正道。唉,可是学坏容易学好难啊!高校该出专门人才,出科研成果,出校花干什么?怎么请东洋名妓来讲性学,还有抄袭的文贼?更有学人家西红柿大战的。你真那么阔吗?山里还有穷人,还有穷孩儿上不起学!充什么外国大尾巴鹰!传媒还专传这类烂事儿。现在,谁还记得李素丽、向秀丽?更别说张子龙、李林了。那些骂老杜的学生记得吗?过去喊‘争夺青少年一代’,现在是无言地争,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用电视,用大片,用好莱坞文化,争得更凶了。鲁迅不是喊过‘救救孩子’吗?我看现在还要‘救’,救那些崇洋媚外的孩子,而且越快越好。要从小学救起,从娃娃救起!”

“言过其实了吧?和骂老杜的声音共鸣的学生,可能不多,并非主流,不应以偏概全。”

“我一个平头百姓,怎么去全面调查?怎么知道哪是‘主流’,哪是‘全’?咱只好就事论事。也许你说得对。我真希望那不是主流,可分枝暗流也不可小看,蚁穴溃堤,量变质变啊!”

“当年肯尼迪写过《和平战略》,尼可松主张他的《不战而胜》,都是和平演变战略。看来防微杜渐是必要的,但这‘救孩子’,可是个长期的大工程。个人的力量不及沧海一粟,像我这‘三尺微命’,一寸草根······”

“老兄,别丧气。”邻居昂然道,“这工程里就有你、我、老杜、‘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的路人。当然,主要还得靠······”

门铃响起,有客来访,闲话嘎然而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0168/

“救救孩子”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