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困局
周记评讲课上,针对同学们谈到的自残问题,我轻轻的问了一句:我们班上有同学有过这种行为吗?
“有”
同学们整齐大声的回答肯定的点头,并齐齐的看着小新。
我走到小新身旁,她站起来,捋起袖管,从手腕到手肘,伤痕累累。
“老师老师,你看她的手腕,划得可深了,好多条!”
我看到了,纵横交错,触目惊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用什么刀划的?”
“美工刀”
“为什么要划?”
“好玩,也有时是难过”
小新低着头,一边低声的回答,一边偷偷地笑着。
她是一个恬静的学生,写得一手好字,周记里文字活泼。
“老师,班上不止他一个,还有人像她一样。。。”
望着这群刚入学两三个月的学生,我一时难以回应,眼前全是美工刀、酒精、药棉、还有血痕,以及聚在一起比试伤痕的小脑袋。。。
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始了。
小北站在讲台那儿,没有演讲稿,看上去胸有成竹。
“大家还记得小学时期我们学校死过一个学生吗,低年级的。 她是怎么死的?谁能讲讲?“小北笑盈盈的问。
她不用“去世”,一口一口的“死”,我禁不住走下讲台,走向最后一排,想好好看看她。
有同学站起来,讲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是在春游的途中摔倒,一个月后,不幸离世,家长说因为摔倒触发了她的癫痫。她家长在校门口摆了花圈,要学校赔钱。
噢,我明白了,小北演讲的主题是“责任该不该由学校来背负?”
“你们知道吗?我们班有位同学是她的亲戚。某某,你来谈谈她死了,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北站在前面,身穿花色大衣,头发在后脑扎成一束,眼睛大大的,她手插在大衣口袋里,身体晃动,脸上继续笑容可掬。
某某惊愕站起来,但没说两句,就哭了。逝去的学生是他的表妹,是在一起玩耍的妹妹。
在他的抽泣中,班上一时间沉静了。
而小北还在笑着,还在晃动,还在问“同学们,这件事情能怪学校吗?“
出于尊重,我还是让小北把演讲完成到最后。
但是,我严肃的表情和同学的哭泣以及班上刹那间沉重安静的气氛,应该让她笑容凝固,语言嗫嚅,身体端直,让她明白,现在谈的不是阿猫阿狗好玩的事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
公交牌下,我和小伟一起候车。
小伟是我的学生,瘦瘦高高的,他快毕业了,语文学得不错,尤其喜欢古文。
车久候不来,小伟有些不安。毕竟跟老师站在一起,还是有些别扭的,尤其是男孩子,他一直低头踢着脚边一块突起的鹅卵石。
“嘭”地一声,空气像是炸裂了似的。我们一起望见了声音发出的地方。有人撞车了,骑着电动车的女子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出去几米远,那女子一动不动躺在地上!
小伟几乎同时跳起来,”哈哈哈,我就知道到会出事的,老师,去年。。。也是有过的。。。“他处于变声阶段,嗓音嘎嘎的刺耳,刚才局促的表情完全不见,而是兴奋的,惊奇的,他拖着大长腿像小孩子一样跃起,落下,蹦蹦跳跳的,很快就蹦到对面的马路上,伸长脖子往里瞧。。。
我们经常讲生命教育,讲对生命的珍重,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敬畏。大型的校园主题演讲过不了个把月就会来一回,思品课上长篇累牍的谈论,语文阅读里涉及这类话题的几乎占大多数,可是在这些未经排练的的、缺乏主题的远离告诫的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学生们依然露出了最真实的表情态度,那就是生命对于这些稚嫩的孩子而言毫无敬畏可言,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可以说是一个相当苍白的存在。
原因在哪儿?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破解?
生命一词应该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池塘盈盈,绿树环绕,鸟鸣啾啾。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路边水田经常会发现螺蛳游走的曲线,会洞悉泥鳅藏身的孔隙;会看见埂道上漫步的黑水牛,水域里静立的白鹭。。。在课下的某个时刻,操场野草丛里露珠的晶莹、蒲公英的飞扬、野菊的摇曳、蚂蚁的爬行、蜗牛的蠕动、蜻蜓的栖止、蚱蜢的跃起。。。都会让人停下脚步,观察一会,玩耍一会,有时只是淡淡一瞥,这些生命便会成为脑海中的生命档案,我们会慢慢意识到,所谓生命就是这些活生生的具体的事物,它们与我们一起生活在土地上,在同一片时空下美好地共存。
可现在我们的校园操场已铺上了塑胶,楼前楼后盖上了沥青。晃动的小草,飞舞的蠓虫、蹦跳的蚱蜢,夜鸣的蟋蟀统统埋在塑胶盒沥青底下,校园诉求的是整洁干净,不要杂草,连同梧桐树的落叶也要在同学们未到来之际赶快打扫干净,否则会被训导;讲究的是万籁俱静,除了朗朗书声,鸟声无所谓有,那梧桐树里阵阵蝉鸣,不要干扰学生的听讲状态才好。学生们上学放学见到的是车流滚滚,上课下课只能活跃在食堂和小卖部里,他们的生命里会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吗?会有“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吗?这些让鲁迅先生回味无穷的生活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封建时代的校园,对照这样丰盈的生命体验,具体可感的生命认识,现在我们的校园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我们的学生在聆听不要吸毒、不要闯红绿灯、不要到江边去游泳之类爱惜生命冰冷说教后,就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了吗?他不知万物的生命的形象,没有凝眸过万物的生命的起落,他将如何才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生命之间还应该是温热可感的而不是冷暖自知的。我们曾经大概都见过这样的生活景象:街坊邻里生活在一起,彼此熟得像一家人,谁家来了客人或新添了家具或是屋角一处在漏水,都能口口相传;虽然吵架了打骂了一事被邻居碎碎闲话,但是也有人会惦念你们和好了吗孩子听话了吧, 就连死亡也是温热的。有人去世了,邻里一同前往,陪着泪水长流,仿佛那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生命的很多庄严神圣也在这样的时空里延续。降生婴儿的喜悦,儿女嫁娶的笑颜,老人故去的尊严,摊开在我们面前,锣鼓鞭炮喜糖,白幡唢呐披麻戴孝,生命有时欢天喜地,有时又悲戚难言。可以说,对于生命来说,我们是携手成长的。在一方天空里住着,我们的眼睛看过同样的风景,我们的嘴尝过同样一道菜肴,我们的耳朵听着最熟悉的锅儿瓢盆和喜笑怒喝,我们的心一起浸泡在生活的洪流里,生命的触手彼此相连,安全温暖。
但是,再看看他们,生活的要素是四周高楼和牢不可破的防盗门,是繁重的学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邻居什么时候互相问候,楼栋里背起书包的同龄人姓名爱好是什么,家里奶奶去世什么时候举行了葬礼?连窗前是否有过一轮明月都惘然无知,还能感受别人生命的喜悦与疼痛吗?于是,生命变成了一场标签注解,老师是教书的,医生只是治病的,父母就是抚养者,自己就是读书的,这世界吸引自己的是各类职业,谋求的是利己发展,就是看不见生命的关怀。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更何况是熟悉的生命,要知道老师的注视是赞美你的漂亮而不光是你的成绩,医生救治你是因为他在乎你能均匀地呼吸而不仅仅是职业素养,父母养育你是因为惊喜你在日益成长而不仅是你学业优秀。我们确乎应该抓住伸过来的每一双生命之手,感受他们淋漓的生命气息,生命真不是一场孤单旅程,不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可遗憾的是,这种认识不是说教得来的,要有真实的场景,可悲的是,我们恰好缺的是这种真实的生活现场。
班上的演讲会继续,候车的故事还会发生,语数外思品课会沿着讲稿反复讲相同的话题,那么亲爱的小新小北小伟同学既此处还会在彼处,会一直是这个社会隐而未发的伤口。。。
我们该如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