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连载】追梦岁月(七)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学生时代

2015-04-17 17:04 作者:神龙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连载】追岁月(七)

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学生时代

文/神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是鼓励我勤奋学习的座右铭。

我的学生时代,从1958年秋季入小学开始,到1967年季辍学回家当农民为止,共计9年时间

尽管这9年中的前8年,经历了大跃进、全村搬迁、三年困难挨饿时期的动荡,以及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加之家庭贫困,经济拮据。但是我的学习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可惜的是最后一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学业荒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9年的学生年代,是我实现母亲梦想,孜孜不倦汲取文化知识,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年代。

在这9年里,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明列前茅;追求进步,加入少先队、青年团,担任学生干部;徒步串联一千多公里到韶山,仰慕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学生代表,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这些都是我回忆学生时代,打开情感闸门,释放洪流的关节点。

1958年秋季开学时,我高兴地挎着母亲缝制的粗布书包上学了。那时小学在村中戏楼西南边。学校只有一个教室,一个小院。教学设施非常简陋,四根腿有裂缝、无油漆、无桌兜的平板课桌,学生从家自带板凳。教室北头隔开一间,是老师宿舍兼办公室,紧挨教室外西北角一间,是以前的火神爷庙,作老师厨房,一个小院,没有操场。老师是县里派来的。学校是复式班,全村四个年级30多名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只有一个老师,轮流为四个年级讲课。

刚上一年级学的是旧拼音字母,过了几天改学新汉语拼音。上小学的四年里,前后换了四位老师。

记得从我懂事那时起,母亲就常常叨念,咱家几辈子穷,就是因为没有文化,你要好好上学,给娘争口气。我把母亲的叮嘱铭刻在心,用功学习,没逃过一天学,没旷过一次课,没有迟到、早退过。上大学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理想。

现在幼儿园就开设那么多课程,买那么多辅助学习资料,每天还留作业。五十年代小学生的书包是简单的,按照课程表安排,装入必要的课本和学习工具。这些学习工具中份量最重的要数石板和上珠算课使用的算盘。我们的课业负担是比较轻松的,除了语文、算数两门主课外,体育、音乐、美术课很少,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学珠算和毛笔字。作业也留的不多。

为了节省纸张,石板是一、二年级学生上学必备的学习工具,它是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如同当代笔记本电脑大小的青石板,周围用木框镶住,用石笔在上面练习写字、做算术,错了可以用抹布擦掉另写。三年级以后才用自己制作的作业本,写字用铅笔、钢笔或者蘸水笔。为了给家里节约开支,我很少买石笔,星期天跑到三里以外的滑石脑(地名)搬回滑石锯开作石笔;买不起自来水钢笔,花几分钱买来钢笔尖,用线绑在树枝上做蘸水笔;作业本把正面用完了,用反面练字或是做算术验算纸,一点都不敢浪费 。一个父亲生前用过的完全锈蚀的铁皮盒,是我心的文具盒。

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和天早晨上学,每个人拿一盏自做的煤油灯照明。星期日和学校放假,白天帮家里干活儿,晚上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看书学习。每天下学回家都要把学的新课,背诵给母亲听。母亲不管多么劳累,听我读书时总是面带笑容。这是对我幼小心灵的莫大鼓舞,是我倍加努力学习的动力。

小学四年里,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断受到老师表扬,不论换了那位老师,我都没有挨过批评。三、四年级时,老师还不断让我到讲台上示范做题,给同学们讲课。同学们戏称我“小老师”

1962年7月,我们班9名同学,只有我们三人考入前仙高小读书。当时前仙公社11个村只有一个高小(五、六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张同善老师(苏庄村)是我们班主任,教语文课兼体育、美术课,牛亮贞老师(西岭底)教我们数学课。学校条件简陋,没有学生食堂,本村学生中午回家吃饭,我们外村的学生中午吃自己带来的干粮。到夏季在课桌上午睡。

这两年里,我一直是语文课代表,学习成绩排名前列,为应考初中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里还有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

那是1964年天,我上小学6年级。一天,我觉得肚子不舒服,课中请假去厕所。方便后,我抱着咕噜咕噜作响的肚子,返回教室时,忽然一张红色纸团映入眼帘,周围没有一人,我捡起来展开一看,想不到竟然是五块钱!我心头一阵激动,心想,天上真的掉下了馅饼!我默默地回到教室,心里蹦蹦直跳。老师正在讲课,我没敢吱声。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和姐姐,咱人穷心不能穷,不是自家的东西不稀罕,不义之财不能要。在学校,老师给我们讲拾金不昧,拾到东西要上交、物归原主。这些淳朴的道理一直牢记在心,成了我做人的一条底线。在我的潜意识里,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要做好人好事,钱不是自己的不能要。

下课了,我马上找到班主任说明了情况,并把钱交出。随后,班主任带着我把钱交给了校长。校长当场并在学校周会上进行表扬,要同学们学习我“拾金不昧”的精神。

当时那个年代,五块钱在人们眼中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农民在生产队半月二十天的劳动所得。特别是像我这样经济拮据的家庭,手里能有几毛钱,就觉得了不得。小时候春节串亲拜年,每家给压岁钱也就两三毛钱,给5毛钱就是多的了。一年的压岁钱总共不过两三块钱,最后全部交给母亲。记得10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母亲给两毛钱,让我和姐去村中代销点卖火柴和食盐。走到街里,一阵寒风袭来,攥在我手里的钱,不知道怎么被刮跑了。我和姐姐趁着月光,急急忙忙寻找好长时间没有找到,啼啼哭哭回到家里,母亲把姐姐训了一通。记得我在六年级之前,最奢侈的一次花钱,就是掏一块多钱,买了一本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由此可见,当时的五块钱,对我来说是多麽的重要。

捡钱上缴的事儿,也有同学私下议论我傻。回到家给母亲说了,得到夸奖。还说我有志气,为娘的脸上增了光。学校表扬,母亲夸奖,确实使我受到了很大地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夏天,我们班40多人,只有8人过关,考入中学。这一年我们村考上初中的就我一人。

能够上中学,离我的大学梦又近了一步。接到入学通知,母亲和姐姐都高兴的热泪盈眶。母亲搂住我激动地说:“小咱(方言儿子),你好好上吧,我和你姐姐砸锅卖铁也要供给你上学!”这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和鼓舞。

当时元氏县西部山区7个乡镇的初中生,都集中在南佐中学就读。全校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我们年级分13、14两个班。我在13班。

那时候,还没有实行9年义务教育,学校生活是比较艰苦的。我们离校五里以外的同学都是住宿生,每两周回一次家。实行学生个人从家里带面交到食堂,交什么面换成什么饭票,锅里不是玉米面汤,就是没有油的菜汤,没有炒菜。好长时间熬一次大锅菜算是改善。我家穷,主要带谷面、山药面、玉米面,很少带白面,一个月吃一两个馒头就不错了。每次回家,母亲都对我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在校可别饿着,我和你姐在家有糠菜能对付。尽管她老人家这样说,可我知道家中粮食紧张,不敢吃饱,掌握一天不超过一斤面。到了冬天,从家里带点山药,装进小布袋儿里让食堂蒸熟吃。遇上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参加体力劳动,奖励两个饼子,才吃上一顿饱饭。家庭困难,学习不错,学校每月给我发4块钱助学金,那时享受助学金的同学很少,发4块钱的一个班才两三个。记得是1965年的秋天,因粮食短缺,有一次我回家没有带上面。从生产队分上玉米后,姐姐和母亲晚上人推碾子碾面,为了不耽误生产队出工,姐姐第二天起早背着面,步行12里地,在我上早操之前送到学校。

母亲和姐姐不辞辛苦,一心供我读书的毅力,是我追求进步的心理支撑和内在动力。虽然生活艰苦,但对一直怀揣大学梦的我来说,吃穿再差,也能挺住。学习上从不偷懒,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均居上游。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和勤工俭学劳动,从入学开始就任语文课代表,宣传委员。1965年10月加入青年团。

1966年3月,发生在邢台的两次大地震对我县波及严重。轻微地震,小时候也经过几次,但动静很小,只是觉得微微“忽悠”一下就过去了,大人们说这是“地动”。这次才听说“地震”这个词。

3月8日早5点多,我们还没有起床,忽然觉得床板颠簸摇动,开始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的同学还觉得好玩。起床后学校集合,给大家讲,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房倒屋塌,死了好多人,要大家注意,晚上每个学生宿舍安排轮流值班,一有情况马上离开宿舍。这时同学们才感到害怕。

第一次强震后,不断有余震,大家晚上睡觉都和衣而睡,有的连鞋都不脱,一有动静,全宿舍人惊慌失措,慌张逃跑。后来我们住进自己亲手挖建的半地下式防震棚,晚上睡觉才稳定下来。

3月22日下午4点多那次强烈震时,我们班上劳动课。我与十几个同学正在校东边大猪圈里往外起粪,突然身体摇晃,几乎摔倒,眼看厕所墙裂开缝,往北一看封照村方向尘土遮天,烟尘滚滚,正在向我们方向袭来。我们立即从粪坑里逃出,全校师生到甬路和操场避难。这是发生在邢台专区宁晋县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

据资料记载,这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人,经济损失10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地震发生后,漫天飘。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赴震区,百姓的苦难使他落泪,他指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在邢台地震的血泊中矗立起划时代的里程碑。

在南佐中学读书的日子里,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热情奔放,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课外书籍相互借阅;劳动课和勤工俭学,争先恐后,不叫苦不叫累;生活上相互体贴,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山药等都是伙吃。有些事虽很平常,但却常常想起:好几次回家坐着北马村卢占国同学的自行车;冬天周一早晨返校,天还不亮,常常与苏庄村张桂英同学结伴儿而行;同班的张建党、张吉明、牛增秀、刘占民、王国元、刘凤琴等都是很要好的同学。三年的同窗生活,与不少同学建立了深厚感情,参加工作之后,当年南佐中学上下年级的同学们还经常联系来往,当年学校生活是同学聚会的必谈话题,那是一份纯真的感情。

可惜,正值我在追求知识的海洋里搏击畅游的时候,1966年刚读完初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上课读书就此画上了句号。

【4141字】(待续)

2015年4月1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8496/

【连载】追梦岁月(七)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学生时代的评论 (共 10 条)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心静如水
  • 我本豺狼
  • 晓晓
  • 雨袂独舞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为了节省纸张,石板是一、二年级学生上学必备的学习工具,它是一块长约30厘米......
  • 海虹
    海虹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佳作,欢迎回访!
  • 丫丫

    丫丫欣赏佳作,喜欢,赞!!

    赞(0)回复
  • 神龙

    神龙回复@丫丫:谢谢!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