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登山随想

2015-04-03 09:00 作者:刘芳序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忘记了是第几次出发和探索,与泰山、黄山、武夷山、长白山等一众高山名岳有过亲密接触的我又一次来到大山脚下、开始了新一次的跋涉,当然,如今这样的跋涉早已不再仅限于对自己体能的挑战和风景的收获,我渴望山峰与山风、闻名与文明构建起的旅途中寻找到自己苦苦追寻的那个方向。

当步履踏上第一级石阶,脑海中不禁被那些沿途的翠松奇石勾引出了最热切的幻想与期待,心里又燃起了对那个存之高远的终极目标的渴望。在一次满怀激情的冲刺之后,我探寻的脚步已然来到林荫深处、真正走进了大山的怀抱之中,稍感疲倦的我不由得放慢了些脚步,静静地且行且思,就像一阵热闹的寒暄之后与老友在芬芳满溢的茶室中进行亲密的交谈。

此山并非名声四起的热门景点,游人与喧闹在此皆无,我有幸暂时独得这林间漫步的难得契机,仔细而贪婪地品嗅着山峦的气息,渐渐在抚摸它的肌肤中走进它的灵魂。遥远处一条瀑布的倾泻和那一片活水不竭的湖泊让山中的雾气渐渐升腾,这雾气裹挟着泥土的厚重和林木的清香向我袭来,直至逼迫我用一次次深呼吸将这山中的精华全部吸纳。天色稍阴,一阵山风骤起,山石奇松皆为几分肃穆与幽静所笼罩,在见惯了千篇一律的艳阳花红后,我分外珍惜和感激这难得的深沉,以雄健与深厚为名的高山若时时装扮的像一个浓艳的女流,实在是让人感到它不再是那个深邃的长者和良益的挚友。疾风拂过无边的山林,满山的林叶沙沙作响,山径之间的砂石亦难求平静、随风奔走,远处瀑布与那潭秋水的相拥仿佛也变得应景而声势浩大、激流之声不绝于耳。长伫山间、静看着眼前的所有,我知道对于这傲立万年、不衰不减的山峦来说,一切的骚动都只是表面的浮华和附庸,真实的它不摇不晃、不喜不悲,在造物者一轮又一轮的选择和磨砺中,它早已修炼成了那颗坚若磐石的恒心,风来不惊、风去不语,仿佛告诉着我“在耍着小聪明的善变面前,有一种大智慧叫做永恒。”

置身山间、饱览山色,心里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也不免要从这山峦之间铺陈开去了。古语曾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讲出了名山大川之所以会扬名千古的精要所在,这山间灵气聚集之源便在那一个“仙”字之上,那一缕仙气吸引和召唤着人们不辞万里前来山中拜谒、亲近,山中的神灵各异也造就了每座山川不同的气质和风骨。世间岂有神仙在,看山为寻仙的说法自然也是调侃,山川之灵秀所在最终还是那份用历史积淀下来的人文情怀,如果确要为这尊神佛立一个名号,那就是“文化精神”。

人们在山岳中读懂的精神总会从两个方面予以解析,一是山岳本身所包含的“高尚品质”,二则是时空流转中,过往的先哲大儒为山川镌刻的笔墨财富。巍巍大山沉静宽广,护佑着兽飞走、花木繁茂,山涧流水浩浩汤汤,润物无声、将生灵滋养,如此的胸襟与博让厚德载物智者仁者皆心生向往,引来了那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不朽佳话。山岳之中的另一文化体现就在于古往今来的无数先贤大儒对它的吟咏题跋,巍峨不倒的山岳也成为了我们追寻过往、感知未来的最好平台。曾记否,青莲居士一声长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因此名扬四海;乌篷船内,无眠的张继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抒怀让寒山寺的钟声回响千年;更有那六一居士欧阳修一笔起落,让本该淹没在历史红尘中的小小滁州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之心向所在。

从肌肤感知冷暖到心灵得以充实,莽莽山林中,我在安宁之间品味着丰厚的人生,自然山水本无言,我们之所以会心驰神往、不懈解读,最终是为了达到我们与万物之间的默契和交融,在自然面前人万不可高冷。前路尚长、不知还有风景几何,随行随思的我带着在山间领略的风光和领悟所得继续旅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4313/

登山随想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