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陈华邦救了郑霜钥吗
是陈华邦救了郑霜钥吗
(“凤冈千名群众自发欢送驻村干部陈华邦”的又一个假)
傅伯勇
在《凤冈:千名群众自发欢送驻村干部陈华邦》新闻里,这样写道:
“早上11点,陈华邦在凤冈县委组织部移交完驻村工作,走出会议室,没有任何人组织,上千名百姓已在县委大院等候他。留守女童郑霜钥拉着陈华邦的手,泪流满面,12岁的小钥钥在爸爸的陪同下来送陈华邦。‘是陈叔叔救了我的命,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是他让我再次健康快乐成长!’”
“郑霜钥2014年9月27上坡砍柴,被马蜂蛰了150多针,生命危在旦夕,陈华邦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凤冈新闻媒体宣传,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捐款29万余元,及时挽救了郑霜钥的生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新闻看到这里,似乎郑霜钥的生命就是陈华邦救的,但是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了解事情的原委:
据报道,郑霜钥,十二岁,家住进化镇大堰村,是一名留守女童,父母在她年幼时就离婚了,她跟着外公外婆居住。2014年9月27日,外公外婆赶集去了,小钥钥上山去捡柴,不小心踩到了马蜂窝,蛰了150多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钥钥被送进了凤冈县人民医院抢救,经过不懈努力,总算是保住了性命,可是,肝功能、肾功能、肺功能等在蜂毒的作用下,已经几乎不能工作了,于是,钥钥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依靠仪器勉强支撑着微弱的生命。一个多月过去了,钥钥的病情逐渐开始好转,可就在看到希望的时候,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2014年11月08日,新华网贵州频道的一篇报道《在凤凰广场举行的爱心捐款活动》是这样写的:“1元、5元、20元、3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元……一份份爱心汇入捐款箱。11月2日下午,由凤冈县‘三关办’牵头、新闻媒体笔者志愿者组织,以‘献出你的爱•救救小钥钥’为名的爱心捐款活动在县城凤凰广场进行……凤冈县‘三关办’负责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联系媒体笔者到医院了解情况。笔者朋友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起倡导,呼吁人们来帮帮这个可怜又坚强的小女孩,倡导一经发出,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开始关注小钥钥。经过三天时间,在各方努力之下,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事业、团体、个人总捐款金额为.80元。其中11月2日现场捐款近10万余元,网络转账2万余元。来自凤冈亨元祥房产公司负责人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为小钥钥捐款1万元;‘我看了微信朋友圈转发了小钥钥的事情后,专程从贵阳赶来募捐1万元,算自己一点心意’。贵阳同心房地产公司老总洪代忠告诉笔者,当天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很多朋友也将陆续赶来为孩子捐款;机关、事业单位、民间团体也自发组织来到现场奉献爱心;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儿童也在妈妈的带领下将爱心投入捐款箱,现场民众10元、20元、100元……纷纷解囊相助;来自育才小学、童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现场用手语舞向钥钥姐姐传达了他们的爱。这一份份爱心流淌进钥钥心里,也温暖了社会大众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正能量。”
由以上事实可知:
一、2014年9月27日—2014年10月31日这段时间,是陈华邦救了郑霜钥的命吗?不是!郑霜钥2014年9月27日被马蜂所蛰,而且是150多针,生命危在旦夕。从9月27日到10月31日这段时间,是谁在救她?是她的亲人,是她的乡亲们,是凤冈县人民医院,是凤冈县人民医院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这段时间,是生命最垂危的时间,足足34天,陈华邦压根就还不知晓,他又如何救了郑霜钥的命?
二、2014年11月1日是陈华邦救了郑霜钥的命吗?2014年11月1日,据凤冈县文广局一位热心人的微博这样宣传:“今天中午,凤冈电视台组织全体员工捐款,凤冈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华邦,凤冈县文广局局长薛维,参加捐赠活动,共计收到捐款4400元。”据笔者核实,的确是这样。这说明什么?说明陈华邦的捐款包含在这4400元里(也许后来开展的捐款活动,他可能这一次捐款,但是数据呢,不清楚);如果此时说陈华邦救了郑霜钥的命,他也只是参与了救郑霜钥的命,因为还有冈县文广局局长薛维及凤冈电视台全体员工呢。
三、凤凰广场捐款是陈华邦救了郑霜钥的命吗?是凤冈县“三关办”牵头发起了凤凰广场捐款,不是哪个个人发起的,是组织行为;如果就是“三关办”负责人发起的,也是职责所在。陈华邦不代表“三关办”,也不是“三关办”负责人,此捐款活动,与他有什么关系呢?“经过三天时间,在各方努力之下,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事业、团体、个人总捐款金额为.80元,其中11月2日现场捐款近10万余元,网络转账2万余元。”这些钱是社会各界捐赠的,这里面也包括鄙人的一点点心意,这些钱都是用于医治郑霜钥的,莫非这也是陈华邦的莫大功劳?
那么,陈华邦又是如何救了郑霜钥的命呢?陈华邦是一个多月后才知道郑霜钥的情况,此时,郑霜钥已经保住了性命,他何来救命之说?“陈华邦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凤冈新闻媒体宣传,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捐款29万余元,及时挽救了郑霜钥的生命。”果真如此吗?
可怜的记者先生!可怜的郑霜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