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去的味觉

2014-11-18 13:04 作者:紫荷心语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得承认,我是一名吃货。对于色香俱全的鲜美食品,有着原始的冲动和向往。我的人生宗旨,宁可衣着上简单随意,也要餐桌上丰富多样,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我们广东人注重味觉的说法。

那时候,村子里还可以种植小麦,还有高粱和小米,当然还有玉米。您很难想象,在粤西亚热带地区,还有这些五谷与橡胶树并存。是的,我们村子里随处可见成片的橡胶林,天到了,我们收集橡胶落叶回家做柴火。我们还喜欢用橡胶果核做玩具,把里面的果肉掏空了,做哨子那样的玩具。在我们村里,还喜欢把小米叫鸭爪粟,红高粱叫高粱粟,玉米叫包粟,小小的我,甚至还收割过油菜籽,还上山采集过油茶籽。

那时,我们的主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稻米和红薯,吃的香油也是自己种植的花生压榨的。而小麦、小米、高粱等是副食,因为产量不高,于是,这些小产量的食物我们通常便珍藏起来,一般在特别的时候才拿出来吃。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家用小麦来煮糖水。小麦我们通常是用它来做面食,然而那一年冬天父亲想吃点东西滋补,可家里实在找不到滋补食品,只找到了小麦,父亲喜欢甜食,于是,就拿麦子来熬煮。坚硬的麦子并不那么容易煮烂,我们一家便围坐在厨房里一边烤火,一边熬小麦,过了很长时间才把麦子煮开。当热气腾腾的小麦糖水端上手,那牙尖上的韧劲如今依然清晰,那是冬天里最温暖甜蜜的味道,此生我再没有尝过这么甜蜜温暖的味道。

作为百味之首的食盐,我们家的食盐也是自己烧制。那时候,制作食盐是一项繁复艰巨的任务。母亲通常清晨早早就起来,把采购回来的生盐我们叫盐谷用清水一勺勺让它们溶解,等生盐全部变成了盐水,母亲就把盐水架在那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上烧制。满满一锅盐水要想变成盐粉,当中一直要不断的添木柴,还要不停的铲动,以防烧糊。通常一锅盐水煮下来,得要从早到晚的过程,当中肯定也要我们姐妹几个帮忙。煮好的盐粉,那是一年多的食用盐,一年又一年,母亲就是这样做过来的,直到袋装盐粉的出现。

在老家农村,人们做菜十分简单,通常是清蒸水煮或凉拌,尤其是我们留守儿童,我们很少用大锅做菜。而对于少量的非大锅煮菜,祖母喜欢用宽底沙锅。我喜欢吃鱼,那时常见的便是鲮鱼,祖母就是用一口小沙锅,时常炖我吃的鲮鱼,我们除了豆鼓,其他什么配料也没有,哪怕是姜蒜。可是,就是这口小沙锅,我吃到了今生最鲜美的鱼。还是这口小沙锅,我吃到了祖母用心做的炖鸡蛋、炖豆腐、炖猪肉,我把祖母的浓浓爱意,也吃进了肚子里,此生不敢忘本……(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今,村里除了种植稻谷,早已不见那些五谷杂粮,反而,村里到处都是香蕉树或者是荔枝树、芒果树、龙眼树等等,我不知道是气候已经发生根本变化,还是利益使然。当然,乡亲们靠劳动种植果树置富我可以理解,只是,那一定要在不以牺牲环境为前提下,否则,我们何以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如今,祖母离我远去了,父亲也离我远去了,而母亲也日渐年迈。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关心底层生活的美食纪录片,让我忆起自己的至亲,想起这许许多多依然留存心底的童年味觉,虽然已经消失,却重新翻新在我的胸口,曾经的生活态度,仍然珍藏于心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08912/

远去的味觉的评论 (共 15 条)

  • 心静如水
  • 晓晓
  • 虚妄的伊
  • 老党
  • 我本豺狼
  • 读书不求甚解
  • 三角梅
  • 相心
  • 冬韵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问好作者!
  • 醉死了算球
    醉死了算球 推荐阅读并说 那一年冬天,父亲想吃点东西滋补,可家里实在找不到滋补食品,只找到了小麦,父亲喜欢甜食,于是,就拿麦子来熬煮。坚硬的麦子并不那么容易煮烂,我们一家便围坐在厨房里一边烤火,一边熬小麦,过了很长时间才把麦子煮开。当热气腾腾的小麦糖水端上手,那牙尖上的韧劲如今依然清晰,那是冬天里最温暖甜蜜的味道,此生我再没有尝过这么甜蜜温暖的味道。
  • 紫荷

    紫荷真挚感人!

    赞(0)回复
  • 战鹰

    战鹰有你相似的感受和经历。回忆和乡愁永远是美好的。在喀麦隆见过橡胶树,忘了什么样子了

    赞(0)回复
  • 紫荷心语

    紫荷心语回复@紫荷:谢谢!

    赞(0)回复
  • 紫荷心语

    紫荷心语回复@战鹰:是的,“回忆和乡愁永远是美好的。”您在喀麦隆见的橡胶树,那是在非洲呢!我们粤西地方有许多的橡胶林。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