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足迹(三十一)

2014-10-06 20:36 作者:红叶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三十一章

吴士发他接任民兵连长后,经常带领着基干民兵,参加公社、区级的民兵训练,玩得痛快,吃得爽快,每天还有补助呢!原来,当干部是这样的够味!

一转眼就过去了大半年,吴士发却发现自己竟然会“不服水土”,头脑欠灵活,办事不果断,列兵带不活,训练成绩差。既做不了将才,更不是帅才的料。社、区两级的武装部长都不怎么看好。

一次,吴士发在训练期间回家拿东西,没买票就上了车。途中,开始验票了,乘务员走到每位乘客的面前一一验票,乘客们都拿出自己的车票,递给乘务员检查。吴士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座位上打旽。乘务员走到吴士发跟前,小声地问他:“同志,您的车票?”

吴士发抬起头来,揉了揉腥松的双眼,“嗯,车票!”,说着用手往口袋里摸。“怎么,我的车票,我的车票怎么不在了!?”吴士发装着一副着急的样子说。

“那就请您补一张吧!”乘务员微笑着对她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什么,要我再买一张,那不行!”

“那有什么不行?”

“我已经买过一次了!”

“可你拿不出票呀!没有票就得补!”乘务员斩钉截铁地说。

“我没带钱!”吴士发应声回答。

“你干什么呀,你没钱你就别乘车呀!”乘务员火了,大声地说。

“我是顺意大队的民兵连长,带着基干民兵在区里搞训练,回家拿点东西,走得急,没带钱,坐一下你们的车,有什么不可以?”吴士发理直气壮地回答。

吴士发这一说不要紧,却招来了满车乘客的目光,大伙都冲着他大嚷起来。

“什么,你还是民兵连长?哪有民兵连长坐车不卖票的?”

“瞧他,这副德行,还当什么民兵连长呢!”

……

“别尽耽误我们的时间,把他赶下车去!”

在一片唾骂声中,吴士发被几名乘客七手八脚地搡下了车厢。

不久,吴士发的大队民兵连长的职务,就由别人取而代之了!

行政体制调整后,区一级体制被撤消,原来的小公社也不复存在了,它与周边几个区的小公社合并,组成了一个新的由县直接管辖的大公社。吴运清的父亲便在公社经管站里任辅导会计,这在一般的社员群众的眼里,吴运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他们都与之无法比拟。

初出茅庐的吴运清,心高气傲,大有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上任校长以后,首先就着手抓校风、学风、教风。他与张伟一道,建立了一整套的,诸如考勤、办公、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规章制度。

学校有校训,各科有教学常规,学生人人有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早晨早到校,到校学习好,中午不休息,走路要思考,奋战一学期,公社拿第一”的口号。

学生每天天不亮就到校,日落西山才回家;教师食宿在校,坚持早晚办公。学生一到校,老师就必须进教室;学生不离开学校,老师也就不能走出教室。平时没有特别特殊的情况,教师都不准请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学期的苦战,那年的期末考试,全校六个班级,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共十二个科目,就有一半以上在全公社的前三名,其他所有科目都在全公社八名之前。全校的教师,人人都获得了教学奖。走在主席台上,捧着鲜红的奖状,在众人的鼓掌声中,老师们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平时在教学中的艰辛和怨气,也随之抛到了九霄云外!

学校被评为县、社先进学校,张伟被授予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在次年出席了县劳模表彰会。

顺意小学的做法,被公社教育组作为经验,在全公社范围内推广。凡是教育组召开会议,不论会大会小,顺意小学的经验是逢会必讲。吴运清一时间也就成了全公社教育战线上的名人,在全公社的教师会上、中小学校长会上都作过经验介绍。

为了推动全公社的教育教学工作,公社教育组在顺意小学还举行了示范课,让全社各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以及相应年级的相对科目的老师前来取经学习。

顺意小学准备了三节课,一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由中年教师邢秀主讲;一节三年级的看图作文课,由青年教师张英主讲;还有一节是五年级的阅读教学课,由青年教师邢忠主讲。

为把这一次的活动搞好,讲课前一天,教育干事亲自出马督战,管教学的两个辅导员现场指导,出谋划策。经商量,阅读教学课难度大一些,由教育组辅导员负责筹划,其余的两节课由张伟做具体指导。

讲课的那一天,原本准备六十人左右的观摩现场会,竟达到了一百二十多人,大大超出了举办方的预计。为解决与会人员中午吃饭,教育组与曾店中学商量,凡是中学来的参会人员,一律由曾店中学负责解决。

上午听课、评课。课听完之后,便是评课,全公社有四个片,小学每个片分一小组,先分小组评议,然后各组选一个中心发言人,在大会上发言,中学做一个组,一个中心发言人。根据中心发言人的评议,对三节课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邢秀的识字教学和张英的作文辅导课。

下午还参观了顺意小学的学农基地,听学校作了介绍,然后才是大会总结

会议结束了,与会者高兴地离开会场,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踏上了归途。此时,一抹晚霞已经出现在西山脚下。

从此,顺意小学也就成为全社教育的一面旗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关键。为此,全公社各中小学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在教师中掀起了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暑假期间,全公社中小学教师集聚一堂,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暑假教师文化强化补习。全社教师分为语文、数学两个组,重点对教师进行语文、数学知识的强化培训,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科参加学习。教育组专门从全社教师中挑选精兵强将担任授课教师,语文方面涉及到的主要是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词法、语法、修辞、逻辑等;数学重点学习小学、初中的相关知识。每天学习八小时,上午7:30——11:30,下午2:00——6:00。参加学习的教师,不但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而且每天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学习完一个部分还要进行考试,并将每次考试的成绩进行综合,计算出个人和学校的总成绩,培训结束的时候择优予以表彰。有时教育组还出一些附加题,让感兴趣的教师去做,作附加分加入教师个人的总成绩中。其中语文有一道附加题很有趣。

原题是:

蛩吟一觉才宁贴,

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

秋来那些: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

浑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

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1、说说这首词曲的作者和出处。

2、理解“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的意思,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3、这支曲子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最突出的是哪一种?比喻、反诘、对偶(鼎足对)、典故

4、找出最能表现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

这是原曲作者马致远的《双调行船•秋思》中的一支煞尾曲。

马致远,是著名的元曲作家。据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云:“马致远,大都人。曾任浙江行省务官。其他事迹多不可考。致远为人潇洒,少时亦颇迷恋功名事业,然所遇不遂,颇自抑郁。后乃退居山林,日与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以蹉跎其‘翦裁冰,追陪风月’之生涯。自号东篱,盖即取意于此。”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有富豪公子的身世,怀才不遇的心情,中年过着‘酒中仙’‘风月主’的浪漫生活,晚年归于‘林间旧友’‘尘外客’的闲适心境。他这种生活与性格,使他在曲上得到最高的成就。”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所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元贾仲明《凌波仙》词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离亭宴煞》此曲的大意是: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 用一组鼎足对,比喻古往今来世上的一切纷争。这几句话形象而生动,把为名利而争的人们刻画得入木三分。“密匝匝蚁排兵”,为能得到富贵和名利,像蚂蚁一样忙碌奔波,“乱纷纷蜂酿蜜”,为能得到富贵和名利,如蜜蜂酿蜜一样辛劳勤苦,至于“闹攘攘蝇争血”,则是说明了竞争是激烈和残酷的,甚至带有血腥味。为了争得功名利禄,是没有“彻”的。因为功名利禄是无止境的,当然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为了得到功名利禄,哪一个不是“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裴公绿野堂(裴度历任中唐五朝宰相,最后见天下事不可为,在洛阳修了一座别墅,名为绿野堂,日与白居易、刘禹锡饮酒赋诗。),陶令白莲社(陶渊明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组织的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鼎足对)(两组鼎足对形成极丑和极美的强烈对比,显示出世俗的肮脏和尘外的高洁 至于作者所爱的生活是:“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当然,这是一种神仙的生活,是一种牧歌式的生活,是一种富裕而浪漫的生活,但只有具备一定的财富和收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条件享受。试问,又有几人能消受得起这种生活?)。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东汉名士孔融因出任过北海相,被称为孔北海,他在居闲时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实际上并没有忘情世事,终因屡次攻击曹操而遭杀身之祸。作者连孔融都被视为俗物,显示自己对俗世俗人的愤恨)。(将封建社会中世人的丑态无情筹划揭露,表现自己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91125/

足迹(三十一)的评论 (共 2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