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的创造--阿斯加诗篇诠释(31-35)

2014-08-27 09:40 作者:河马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他的创造(三十一)

诗三十《人为何物》--

远处的阴影再度垂临

要宣判这个死而复活的人

他若视大地为仓库

也必将法则取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他仍然冥顽,不在落水中进取

不聚敛岸边的财富

一生逗留,两袖清风

在缝隙中幻想情和友谊

不会结在树上

他不知人为何物

不知蚁穴已空大,帝国将倾

这首诗代表了东荡子的世界情怀。从人类的角度看,

“人为何物”与“诗为何物”一样,都是永恒困扰。

时至今日,哲学也没有为这个问题给出人人信服的

答案。也许这样抽象而绝对的问题,本就是无解的。

正如存在的本质,我们又了解或是触摸到了多少呢?

但东荡子仍从本能出发,对“人为何物”进行可能

的思考与抽象的表现。这首诗有两个关节点:

一是“他若视大地为仓库/也必将法则取代”;

一是“在缝隙中幻想爱情和友谊/不会结在树上”。

前者象征人类的物质进取,后者象征人类的精神坠落。

既然“人为何物”没法描述清楚,“诗为何物”也难以

“完整性”表达。因此,作者又从反面思考出发,把那

空大的“蚁穴”(象征黑暗境域),作为“帝国”(象征世

界)或人类命运的预言:“不知蚁穴已空大,帝国将倾”。

在此意义上,东荡子的本能,阿斯加图腾代表了精神复兴。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三十二)

诗三十一《容器》--

容器噢,你也是容器

把他们笼罩,不放过一切

死去要留下尸体

腐烂要入地为泥

你没有底,没有边

没有具体地爱过,没有光荣

抚摸一张恍惚下坠的脸

但丁千变万化,也未能从你的掌心逃出

他和他们一起,不断地飘忽,往下掉

困在莫名的深渊

我这样比喻你和一个世界

你既已沉默,那谁还会开口

流水无声无浪,满面灰尘

也必从你那里而来

这首诗与上一首《人为何物》,可以对读。两首思考的

基点,都是从诗人本身上升到世界性问题。只不过这一

首侧重从“容器”的象征方式切入,表现了抽象的悖论

性临界。按道器说,是指具体事物为“器”,抽象事物为

“道”。具体总是被抽象所笼罩,感性就像容器一样。奇

怪的是,东荡子这个“容器”,“把他们笼罩,不放过一切”,

却有诅咒的意味。而诗人本身“没有具体地爱过,没有光荣”,

这象征的“容器”又有祝福的意味。至于中世纪最后一位

“黑暗诗人”但丁,他的“地狱”及在其中的可怕经历,仿

佛人类精神“困在莫名的深渊”。这引起东荡子反面的思考,

他终于有了“比喻”的发现,并且也有了“沉默”的力量:

我这样比喻你和一个世界

你既已沉默,那谁还会开口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三十三)

诗三十二《让他们去天堂修理栅栏》--

鱼池是危险的,堤坝在分崩离析

小心点,不要喊,不要惊扰

走远,或者过来

修理工喜欢庭院里的生活

让他们去天堂修理栅栏吧

那里,有一根木条的确已断裂

诗中无论“鱼池”或是“庭院”,都不是理想的环境。而

现实的“危险”,源于人性的“分崩离析”,或者精神壁

垒般的“庭院深深”。因此,诗人指引一条好的出路:

天堂有一根人间木条确已“断裂”(象征精神断裂),

“让他们去天堂修理栅栏吧”。这首诗主要召唤

人类精神的自我修复。顺便说一下,这里

“有一根木条的确已断裂”的“已”字,与诗一

《喧嚣为何停止》中“该不是圣者已诞生”的“已”字,

都用得十分精和准,凸显钻石般的词性品质。倘用“已经”,

虽只多一字,那就不像东荡子那么“洁身自好”的阿斯加诗篇啦。

2014年6月26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三十四)

诗三十三《他在跟什么较劲》--

他在跟什么较劲酒足饭饱,却烦躁不安

晃动着肥胖的身体,走来走去,到处搜索、翻找

希望得到一支竹签?或是另外的硬而尖细的物件

看他这样急不可耐,像是要把你从牙缝中剔出来

黑暗无处不在,往往躲在我们自己沉重的肉身之中。

诗人是消除黑暗的妙手。他酒足饭饱之后,居然“晃动”

着“肥胖”(写作诗篇时,荡子身体虚胖)的身体,烦躁不

安地走来走去,到处“翻找”和“搜索”一支竹做的“牙签”,

为什么呢?一个简单的剔牙细节,却让一系列神态动作,弄成

了“较劲事件”。这又是为什么?透过诗人谈心式的言说,我们

终于明白他的“诗意图”。呵,即便藏在牙缝中的黑暗,只要找到

合适的“挖黑工具”,也是完全可以把它“剔除”的。真用心良苦呀。

2014年26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三十五)

诗三十四《水泡》--

在空旷之地,或无人迹的角落

土地和植物悄悄腐熟

你转过身,蘑菇冒出来了

无声无息。却全然不像水泡

当着你的面也会冒出

声响果断,短促而悠远

有时还连续冒出一串

在同一个地方,接着便消失

写这首诗时,诗人的疼痛感是透明的,却让人无颜以对。

东荡子朋友满天下,但能与他进行阿斯加式对话的,不知

有几?那些可耻或无耻的,往往急于在他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以抬高身价或是别的什么。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片水域,

喜欢把水搞混,在他的“法眼”面前,居然果断发出“声响”,还

连续性冒出“水泡”(象征黑暗之物),而不像“蘑菇”(象征谦卑),

“无声无息”地冒出来。人与物,品相质地,精神面目,相差何皎皎。

2014年6月26日于永安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0963/

他的创造--阿斯加诗篇诠释(31-35)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