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的创造--阿斯加诗篇诠释(26-30)

2014-08-26 09:48 作者:河马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他的创造(二十六)

诗二十五《行途中》--

亮灯时分,院子里传来打闹和狗的叫声

我放轻脚步,屏住呼吸,尽量让自己听得更清

风从院子那边吹来,就折了回去,这还不算

刚挂起的马灯,呼地灭了,又把我送进黑暗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呢?他想给我们什么黑暗中的暗示?标

题已有两个暗示:一是“夜行”(在夜里行动),一是“途中”

(未到目的地)。这样便告知读者,光明的降临,仍有时间

空间的距离。而诗歌背景设置为“院子”(途中休息地),以便

用“马灯”(象征夜里的光明)作为指引。不管“风”(象征

不确定因素)吹来折去,最后“呼地”(象征黑暗形态)把刚

挂起的马灯“吹灭”(象征黑暗再度来临),诗人虽又被“送进

黑暗中”,但他对黑暗所在之处,也就了如指掌。这就是战胜

黑暗的力量。由此观之,这首诗既表现了黑暗中的孤独,同时

更表达了追求理想或是光明的过程中,黑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往下有《你不能往回走》、《路上》两首,都与这首诗有所呼应。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七)

诗二十六《你不能往回走》--

每一匹马都有一个铃铛,每一个骑手

都有一把马头琴。当火种埋下,人群散尽

你不能往回走,然而在草原扎根

你该察觉,马的嘶鸣千秋各异,且远抵天庭

东荡子的诗歌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黑暗意识与本能意识。

而理想图腾或光明再造,使这两种意识水乳交融,并表现

为高贵和不可侵犯或是不可战胜。这就象征了诗歌存在的

价值和精神复兴之可能。虽然一首诗承担不了如此重大的

创造使命,却也发出了“远抵天庭”(象征理想境域)之“

嘶鸣”(象征存在召唤)。因此,这首诗以“你不能往回走”

(象征屈服或放弃)这一“绝对律令’,揭示途中的孤独。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八)

诗二十七《路上》--

熄灭篝火,我们一路嘻嘻哈哈,没有谁留意

有人会在这里穿来穿去,一会从前面落到后面

一会从左边插到右边。尤其是你

一言不发,忽而又窜了出来,即便你走在中间

这首诗仍是途中孤独,并对“引领”具体表现。

“熄灭篝火”(象征再出发)之后,一群人“一

路嘻嘻哈哈”,气氛和节奏都很轻快。于是“有

人”(泛指)穿来穿去、左插右插,反而衬托出

“你”(象征引领者)沉默的力量,以及忽而又

从中间“窜出”(象征引领行为)的绝对孤独。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九)

诗二十八《我绕着城墙走了三天》--

我绕着城墙走了三天,它不飞,却掉下羽毛

眼看我就要着陆,要把锚抛在它斑驳的顶端

为何不见牧羊的鞭子,驱赶怨恨和雾霭

为何不是你,站在墙头,对我怒目圆睁

三天有多少桥梁处于无奈,将个个堡垒连接

三天的烈日、山冈和海洋,也都要出头露面

我只有一寸完好的皮肤,等你们撕开

我只有一块碎片,保留着体温,等你们飞起来

这首诗可能是东荡子最“悲情”的诗,精神上受摧

残之程度,简直到了“体无完肤”的境地。为什么呢?

诗中牧羊的“鞭子”,本应做策马之资粮,却沦为驱赶

“怨恨和雾霭”之代理,“你”(象征黑暗个体)表面上

并不“怒目圆睁”;而“三天”是一个连续的时间概念,也

是一个可怕的记忆经验。令人叫绝的是,三天之“虚无”,连

“桥梁”(象征精神沟通)也“处于无奈”(象征精神痛苦)。只

因一个个“堡垒”(象征黑暗代理),却要那“桥梁”来连接成片

或是集结成势。哪怕“我”(象征理想信念)只有一寸完好的“皮

肤”,或是被斯成“碎片”(象征受难感觉),“我”也要保留着自己

的“体温”(象征存在可能),悲悯地等“你们”(象征黑暗群体)“

飞起来”(象征黑暗姿态)。这样的悲情诗,仿佛写给黑暗的“挑战书”。

诗人东荡子,抵抗之决绝,体验之痛切,至此本能也会发出“金刚怒”。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三十)

诗二十九《相信你终会行将就木》--

为什么我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在心心相印的高粱地

不把生米煮成熟饭的人,是可耻的人

在泅渡的海上

放弃稻草和呼救的人,是可耻的人

为什么是你说出,他们与你不共戴天

难道他们相信你终会行将就木

不能拔剑高歌

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为什么偏偏是你,奄奄一息,还不松手

把他们搂在枕边

作者习惯从生活本质出发,他心口如一的话,也都是

成语中普遍经验的话:“生米煮成熟饭”、“救命稻草”

之类。只是他从反向思考的维度上,进行重组而已。

正因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绝对到不能再绝对,东荡

子的诗歌,才能“人剑合一”,总是处于高处,仿佛古

代的剑客,拔剑就能高歌,一剑就能封喉。而所谓的剑

气,却是他的创造意识,或是他的本能反应。如此理解

东荡子,“化腐朽为神奇”便成了“真、实、诚”的本领。

2014年6月25日于永安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0699/

他的创造--阿斯加诗篇诠释(26-30)的评论 (共 7 条)

  • 老党
  • 雪灵
  • 龙行天下
  • 晓晓
  • 心静如水
  • 栀青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