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的创造--阿斯加诗篇诠释(21-25)

2014-08-25 11:50 作者:河马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他的创造(二十一)

诗二十《容身之地》--

这里还有一本可读的书,你拿去吧

放在容身之地,不必朗读,也不必为它发出声响

葡萄发酵的木架底下,还有一个安静的人

当你在书页中沉睡,他会替你睁开眼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首诗貌似语不惊人,事实上,它是作者理想精神的象征。

也是东荡子阅读的基本准则。生活写作,思考与阅读,浑

然一体,在这首诗中都已淋漓尽致,尽致淋漓,谈心般荡漾。

每个人都有一处“容身之地”(象征存在环境);每个人也都有

一本可读的“书”,要么是人生这本“大书”,要么是一本具体的

书。作者显然是指后者。那这本书可能是《阿斯加》,也可能是一

本别的好书吧。无论是什么,肯定能够陪“你”(象征朋友或读

者)安安静静地思考,安安静静地写作。这就是诗人理想中的写作

和生活。问题是人活着,仿佛都是忙和碌,甚至旧的黑暗未除,新

的黑暗又以来袭。哪还有可以言说的清净?哪还有把“五谷杂粮”

做成“佳酿”(虽无法纯粹而保持内心卓然)的心情?但眼前情境:

葡萄发酵的木架底下,还有一个安静的人

当你在书页中沉睡,他会替你睁开眼睛

2014年6月24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二)

诗二十一《芦笛》--

我用一种声音,造出了她的形象

在东荡洲,人人都有这个本领

用一种声音,造出他所的人

这里芦苇茂密,柳絮飞扬

人人都会削制芦笛,人人都会吹奏

人人的手指,都要留下几道伤疤

这首诗美在很感性,却又很抽象。这是作者的“绝技”。

诗人回想自己故乡,有哪些能打动他呢?又有哪些

可以打动读者呢?他想到了“芦笛”(象征劳动和爱情)。

而芦笛发出的声音,自有声音的秘密。这就是吹奏者的

问题。至于谁能吹奏还是谁能倾听,在东荡洲恐怕风情

万种,无师自通。这就是声音与形象的转换或爱的传递。

曾听广西的朋友提起,仿佛是柳州,有三种型号的芦笙。

小芦笙吹出来的仿佛是:“摸奶,摸奶,摸奶”;

中芦笙吹出来的仿佛是:“摸你奶,摸你奶,摸你奶”;

大芦笙吹出来的仿佛是:“舒服,舒服,舒--服”。

如此之“色”,这般之“腻”。不得不感叹造物的神奇。

提起这些,只为彰显东荡子和东荡洲人那种正向创造力。

2014年6月24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三)

诗二十二《小屋》--

你仍然在寻找百灵,它在哪里

山雀所到之处,皆能尽情歌唱

你呀,你没有好名声,也要活在世上

还让我紧紧跟随,在蜗居的小屋

将一具烛灯和木偶安放

这首诗一方面用“百灵”(象征优秀诗人)与“山雀”

(象征平庸诗人)作对比,另一方面表明诗人虽“没

有好名声”(象征被误会乃至伤害),但无怨无悔,仍

然坚持“活在世上”(象征本能意志)。这两方面综合

起来看,诗人艰难度日,意志颇受考验。只是阿斯加

暗中出场(潜对话),诗人在那蜗居的“小屋”(象征

栖息之地),仿佛看到了理想和希望,于是“紧紧跟

随”。写作这样的诗歌,作者内心无疑是疼之又疼的。

诗人与诗人,所有距离的鸿沟,正如理想与现实呵。

2014年6月24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四)

诗二十三《盛放的园子》--

到了,昨天盛放的园子

因他们而停止的芬芳,不再笼罩

千百种气味已融入其中

千百种姿态尽已消形

你来得太迟

你那千百颗心,再生于肉体与冰川

也无一样烈焰,能敌过凋零

这首诗的“意和味”、“形和态”,至少整合了“阿斯加”

的形象、气味、境界,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可能。东荡子

对“凋零”(象征终极死亡)的敏感,表现了他的时间

识与诗歌经验。是的。即便他携手阿斯加出场,理想中

的“园子”(象征创造之地)也已“盛放”,人诗也已彻

底合一,图腾也已达致极致,但在时间之侧,或者死亡

之榻,人类本身那再生于肉体与冰川的“心”呵:

“也无一样烈焰,能敌过凋零”。诗人之悲悯如是。

而盛放的园子,阿斯加的园子,还是值得留和恋。

2014年6月24日于永安约

他的创造(二十五)

诗二十四《家园》--

让我再靠近一些,跻身于他的行列

不知外面有丧失,也有获取;不知眼睛

能把更多的颜色收容

他面朝黄土,不懂颂歌

我如何能接近一粒忙碌的种子,它飘摇于风

家园毁灭,它也将死

按佛的理解,每个人都是自己或是宇宙中的一粒种子。

关键是那一粒“种子”最后达致最高境界(阿赖耶识),

得到成就,表示智慧澄明,菩提得证,如鱼空游无所依。

但东荡子所描述的世界,仿佛“家园”(象征存在本身)

毁灭,人作为一粒“忙碌”(象征生存斗争)的种子,又

怎么可能单独存活?尤其是发展到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类的生存斗争与生存前景,恰恰因为本能与智慧的丧失,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飘摇”(象征内在黑暗与外在黑暗)。

人类处境,如此堪忧。诗人让我们向阿斯加“再靠近一些”。

那么共同“消除人类精神中存在的黑暗”,这世界才有希望。

2014年6月24日于永安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0281/

他的创造--阿斯加诗篇诠释(21-25)的评论 (共 9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纤纤柳絮
  • 老党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晓晓
  • 深渊
  • 樱水寒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