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回忆
粮票的回忆
近日清理书籍,从一本旧书里见到了两张全国通用粮票。 这些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粮票浓缩了国人多年的苦辣酸甜,已成为沧桑历史的一份见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今非昔比,但只有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匮乏日子的人,才会尝过身无粮票寸步难行的滋味。
据考证,1955年11月印制的粮票,是我国第一批全国统一定量制粮票,即 “全国通用粮票” 。粮票初行,由于当时没有饥饿相迫,不为人们重视,有时还互相赠送。家住大城市的人们时常寄10斤、20斤的全国粮票给乡下的父母。 但到了3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 粮价急剧飙升, 粮票不断升值,1斤粮票要卖5元多。 就这样,粮票的身份一下子青云直上,成了“救命符”。那时候也有饭店,所有面食都凭粮票购买。国家工作人员能发定量粮票,老百姓只能到粮管所用粮食换粮票。外出走亲戚,出差办事必须带粮票,否则就会挨饿。
因此,社会上一度出现过不少倒卖粮票、 甚至非法伪造印制粮票等的犯罪案件。1986年,在飞驰的火车上,就抓住一位特大的粮票贩子,一次缴获粮票20多万公斤;1988年,四川破获一起特大粮票贪污案,某县粮食局的一位票证保管员,贪污、倒卖粮票41万公斤,最后被判处死刑。
后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农田承包到农户后, 粮食问题得以缓解 , 居民生活也逐步改善。粮票的作用开始弱化,到1993年(5月10日)首都北京公开宣布停止使用粮票时,全国早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共1800多个县市废止了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已基本放开了粮食价格。至此,在中国流通了近40年之久的粮票,正式宣告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