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楼上楼下

2014-07-13 20:16 作者:may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住在这个小区的人很多,每天大家在同一片空下安睡,同一扇门进出,境很近,但谁也没走进谁的生活里,这种现象城市里很常见。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微笑;有的时候,擦肩而过,面无表情。城市里的人们,习惯在电视剧跌宕起伏的剧情里诱发内心种种情感,却错失了乡下邻里间的嘘寒问暖,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小区年份久了,造的时候决想不到今天的人们会拥有这么多汽车,车库都是用来停放自行车和堆放杂物的,大的十几平方,小的七八平方。由此,停车,成为所有有车居民的共难。每天下班,一到接近家的路上,便开始匀速行驶,左顾右盼,寻找停车位。技术好的,信心满满,左腾右挪,硕大一辆车便可在两车间塞挤进去;技术次点的,瞻前顾后,绕来绕去,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容车的所在,只能远点再远点,停好车再走回来。若是回来晚了,不开车绕上两圈,那双脚是落不了地的。

路边楼下,能停汽车的地方都停满了,挤挤挨挨的,见缝插针,也常惹来很多事端。刮刮擦擦的在所难免,可有时候,不知得罪了哪位,早上来开车时,就会发现车前挡风玻璃上多了几个破碎的鹌鹑蛋,这蛋液是极难洗去的,车上便落了痕迹。刚开始,还以为是谁家孩子的恶作剧,后来发现这是一种警告和暗示,再后来,便有更加直白的表达——车身花了,车门瘪了。这种情况下,抓不了现行,胸中凭添了几口恶气,却不知向谁抒发。遇到人说起,原来他也碰到过,只能当做是住在这小区里的额外“福利”,慢慢消化。这时,心里最大的愿望,住到有车位的小区去,有车库的更好,再不受这窝囊气。

夜晚,小区里很静。昏黄的路灯没精打采地照亮眼前的一小片,更多的隐藏在黑暗里。道路年久失修,早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可每天走着,哪里有坑有洼,了然于心。暗夜里哐啷一声门响,知道又有人回来了。有时候,在家里也是静的,若没个孩子哭笑闹骂,一人一间房的坐着,阳光在墙壁上挪移,一步一步,一天就溜过去了。

楼下的车库基本被租住了,每天晚上从楼下经过,白色的黄色的灯光,从门上开出的小窗透出来,照亮门前的一小块地。抬头看上去,家家户户,亮着灯的,没亮着灯的,都被不锈钢笼子包围着,安全但是冰冷。楼下安全门上,总是那些驱之不去的小广告、求购信息,一层一层被揭去的痕迹见证着这些楼宇的老去。

住在车库里的,基本是外地民工,媒体称"库族"。大多是拥挤的、噪杂的,到处堆放着杂物,高声喧哗着。骂孩子,烧饭,收拾废品,吵吵嚷嚷着。因为是车库,没有厨房和厕所。大多数人家都向外拓展,在门口摆开煤气灶烧饭。上厕所则要跑到附近的公厕解决,寒腊月时可真不好受。车库本身没有窗户,只能在门上开个小窗,无论冬,总是太闷,若是赶上梅季节,更是潮湿的难受。一家人就这么拥挤混乱地住在一起,没有隐私。有时,还要被楼上的居民投诉抱怨。因为脏,因为乱,因为无法体面有尊严地生活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更多的时候,要为生计忙碌奔波着。他们多是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做的工作,在脏、累、差的环境里谋生,卖早点,收废品,清洁工,修理工,都是辛苦又没什么钱赚的工作。但是别说我们这些城里人不需要他们,别看不上他们。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乱成一团麻,会少了很多味道。

来自山东的小夫妻,在自己的煎饼果子摊前一站就是八年。作为他们的常客,我见证了他们在这个城市打拼的风风雨雨,熟悉了他们操作的每一个动作。刚开始在没有遮挡的露天摆摊,后来进了社区安排的棚区。无论寒暑,总是在那个破旧的煤饼炉前忙碌着。圆圆滚烫的铁板,一把操作铲和木板,就是他们谋生的工具。浇面糊,摊面饼,抹蛋液,洒葱花,刷面酱,眼疾手快地得赶在饼子烤熟前把顾客要的配料添加进去,葱青饼黄,料脆酱香,烤得刚好便卷起来,热气腾腾的捧在手里,一口咬下去,甜里透着脆,咸里泛着香。

这样的美味早餐开启了很多人一天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每天一大早出去摆摊,很晚才能回到那个并不舒服的小窝。煎饼果子的价格也在年年看涨,一块五到两块,再到三块。他们说,什么都在涨,不涨价真不行呢。是的,即便是巴掌大的车库,年租金也已从两千八涨到了三千二。车库再小,也仍然不是属于他们的家,在这个城市里,他们要为所有的拥有买单,他们来不及抱怨,只能快点快点挣钱。

另一户人家,七八平方见方,依次摆放着床、桌子、煤气灶,一眼望进去,清贫、整洁,每天还会用水清扫门前,偶而还有上个世纪的流行歌曲飘荡出来。若是傍晚,从门口经过时,一个五十余岁的女人在灶前挥舞锅铲,借着姜蒜的魔力,把豆瓣酱的香发挥到极致,白色热气混着香气顺着楼道腾腾地向上飘,像风一样吹开了味蕾,每个人都馋涎欲滴了。再晚一点,夫妻两人一个坐在床上,一个坐在床边,在巴掌大的屋子里看着火柴盒般的电视,静默无语。若是早上,只能见到紧闭的门,门口停着的电瓶车也不见了,几件旧衣服在风中飘荡。每次,我都在想,这么逼仄的空间里,这么一贫如洗的生活,夫妻俩却过得有滋有味,风平浪静。虽然清贫,但仍有一种无法藐视的美。

还有一户人家,十几平方大小,住着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十岁、四岁和一岁。夫妻俩是收废品的,所以他们的门前总是堆满了各色杂物,别人不要的东西都被他们捡回来或者收购回来。每到深夜,还能看见他们在整理一天的收获。女人接连生养了三个,腰身已变得粗笨,天天有洗不完的衣服,小区绿化带的树上,也被他们牵了绳子挂满了万国旗。男人累了一天,脾气难免急躁。说不上几句,夫妻俩已拌起嘴来,若是孩子没眼色跟着添乱,那更是要暴风骤雨,嚎哭加咆哮了。在楼上听得多了,也能体会到,贫穷而琐碎的生活,真折磨人,一点点磨损着耐心和意。

为了托付女儿的旧衣旧鞋,我走近他们的生活,觉得冒失又羞涩。站在门口提着大包小包,试探着询问是否需要女孩子的旧衣物。夫妻俩很欣然地笑纳,并告诉我女儿身上的衣服大都是附近居民送来的旧物。小女孩睁着大眼睛诧异地看着不速之客,一句“你真可爱”的称赞便让她放下防备莞尔一笑。扫视屋内,两张大床便把整个车库塞满,再加上各种必须有的家庭用品,屋子里已没有更多的空间。问及他们的生活,才知道他们来到这个城市已有十余年,为着省钱住在这窘迫的车库,为着生个儿子接连得了三个女儿。“人太多,屋子太闷”男人抱着不满一岁的小女儿,看着女人忙来忙去。“有钱了,还是回老家去,让家里人过得好一点。”很简单的愿望,在外打拼十余年的游子,总还是挂念家乡的点滴好处。

车库太拥挤,男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坐在小区里公园的长椅上。煦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身上,能看到童真无邪的笑容,每个孩子都一样。我那衣食无忧的六岁的女儿,蹬着自行车,带着那个四岁的大眼睛女孩,快乐地在阳光下绕弯,一圈又一圈。爽朗的笑声和在风中飞起的黑发,让人看到了希望和生命的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也许就将走着不同的路,但今天的快乐是一样的。

告别他们,想着自己能帮的还是有限,他们愿望的,是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也许,这楼上楼下,所有所有的人,向往的都是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那里,可以托付所有的身外之物,可以安放一切脆弱敏感的内心。在那里,可以找寻难得的理解和同情,可以驱散无聊的摩擦和冲突。在那里,可以放下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可以挥洒丢失的青春梦想。在那里,可以收拾残缺的心灵和身体,可以恢复内心的尊严和宁静。在那里,可以感觉自己的存在,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眷恋的东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69161/

楼上楼下的评论 (共 16 条)

  • 晓晓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心静如水
  • 雪灵
  • 孤帆鸢影
  • 手牵手
  • 崔秀
  • 醉死了算球
  • 聿铭
  • 月下琼花
  • 龙骥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问好作者!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认真阅读过,有所体会。向你学习了。
  • 郭嘉伟

    郭嘉伟小区,一个原本可以让人们和睦相处、安安稳稳生活的乐园。却成了相互抱怨、不得安宁的地域。似一大寓所,有着一间间牢房,里面困着无辜的人们。估计,我们没办法挣脱这浑身无情的铁索……我也在小区,读者这篇文章,有些同感。内容详细,情感细腻真实,赞

    赞(0)回复
  • 宋爽

    宋爽楼上楼下,生活琐事。有着欢乐有着愁,透着温馨,透着喜悦;还有那无奈。认真拜读,语言通顺,体会人生。大赞!推荐!!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