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丝瓜棚下

2014-06-08 06:13 作者:麗澤嵐影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四月,楼顶的丝瓜藤,业已开始绽放黄色的花朵,几条丝瓜也依循时序,陆续在丝瓜棚下展露垂挂。一幅丝瓜的年度生命画卷,又将随着蜜蜂、蝴蝶的忙碌身影,逐渐依次绵绵展开……

开始在高雄住家的顶楼栽种丝瓜,是在房屋重新增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并没有搭盖所谓的丝瓜棚,而是仅用几根竹竿横在女儿墙上面,再用细绳子将它们绑好,建构成一个网状结构,以利丝瓜的攀爬而已。由于构造简单、面积又不大、承载力也不强,因此仅是意思意思地栽种了两棵丝瓜而已。幸运的是,那时候台风并没有直接侵袭南台湾,否则这个简陋的丝瓜棚架,早就被吹到天空去了。

犹记得小时候在台南乡下,曾多次协助父亲利用屋后所栽植的刺竹,搭建简易的丝瓜棚。父亲先在四个角落,挖掘深约三十公分的垂直小洞后,恭谨地放入一些盐米,再将事先已锯好的刺竹放入,并扎扎实实地填入泥土,以作为丝瓜棚的棚柱。然后在两根棚柱之间,绑上比柱子稍细的刺竹各一,藉以稳固棚架。其上并横绑细竹数根,再铺上刺竹竹梢部分的细枝之后,一座丝瓜竹棚即告完成。而整支刺竹,从头到尾并无任何废弃的部分,全皆派上用场。

长大为人父后,对丝瓜似乎仍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承续着父亲善用物命的特质,趁着房屋改建旧装潢拆除之际,乃将所遗留的五根十公分粗、四公尺长的木柱,转化做为搭建丝瓜棚之主要材料。将设计图画妥之后,便与女儿两人,开始着手进行后续的搭建工作。首先,先将两根等长的木柱,从中间各锯为二,成为高度两公尺的四根柱子。

接着问题来了,只剩下三根横梁,无法围成一个口字形。几经思考,决定将其中一根质地较硬的木柱剖为两半。在缺乏电动工具协助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家中的一把小锯子,因此虽然这根木柱仅是短短的四公尺长,但却足足花费我将近六个小时的时间,从清晨一直忙到黄昏。事后两三天,右手总会不停地颤抖,不仅无法握笔写字,甚至于连吃饭时拿筷子、汤匙都有问题,可见此一事件对手肘伤害之程度。

木头锯好之后,接着就和女儿一起将木头和新购买的木条,漆上白色油漆。油漆晾干,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依设计图上架,也是一种考验。商请当时就读幼儿园女儿的同意,协助扶持木柱,自己则将横梁逐步上架钉妥。女儿一边看着她根本看不懂的设计图,一边不停地问问题;我则一边钉木柱,一边还要向她解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后,女儿终于心有所悟地向我说:“爸,看来你的这一张图,比这个丝瓜棚要简单多了。”这一点我当然也知道,可是她并不了解,要将手边有限的可用材料,融入于自己的设计理念之中,然后再画出自认为理想的设计图,其实并不如她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容易。

竖柱和横梁所建构的丝瓜棚架,就如积木般的被放在三面女儿墙之内,由于看起来还算蛮稳固的,因此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将木柱予以固定。比较特别的是,为了安放丝瓜棚上面的横木条,我是整个人爬上丝瓜棚上钉的。当时由于横木条都是新的,承载力较强,因此并没有危险性。然而,此一工作场景,如果与现今有些木条业已经中空而不堪一击的情况而论,简直是一件时分危险且难以想象的事。

用心擘画,有限素材无限心;以传承,不同时空一样情。站在丝瓜棚下,阵阵凉风吹来,感觉心情格外清爽。终究,它维系着我们祖孙三代共同的情感,而这一份特殊的丝瓜情怀,也必然将会随着丝瓜棚的存在,而继续绵延下去,直到永远

这个已经度过二十三个寒暑的楼顶丝瓜棚,曾经在台湾的“八八风灾”中倾倒过,现今已经设法原木重建和部分补强了。有朝一日,当孙子就读幼儿园时,我也将会告诉他们:当年,你爷爷和你妈妈,共同建造丝瓜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9109/

丝瓜棚下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