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戏

2014-06-04 08:02 作者:老桥  | 4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喜欢听戏了,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现代歌舞、小品、相声、文艺晚会,喜欢唱卡啦OK,喜欢玩麻将,打扑克,哪有闲工夫去听戏。说实话,我现在也不喜欢听戏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听戏比过去方便、舒服多了,但去捧场的还是微乎其微。而在我儿时就不同了,那时,没什么娱乐场所,没有电视,就连收音机都不太多,电影也放的很少,其它娱乐节目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唯一热衷的娱乐节目就是听戏。过去听戏都是在村子的戏台子下面的空闲的场地,所谓的戏台子其实很简单,在村中央的一片高而平的空地做戏台子,再搭个戏棚子,就成功了。我们村在周遭属大村,有唱老戏的习惯,好唱戏的自然就多,并赶集串乡去演出,在十里八乡唱出了名堂,都说,人家乔家的戏班子唱戏真好。祖母也说,演包黑的演员唱起戏来功夫真到家来,纱帽翅一动一动的,说让那面动就那面动,真神了!听祖母这么一说,我也爱听戏了,想一睹那个了不起演员的尊容,这戏班子唱戏唱的多了,越来越吸引人,衍生出节目就更多了,唱戏打擂台,戏台上撘两个戏棚子,各唱各的,看哪边听众多,老家的戏班子打擂台多属胜者,这是老家父老乡亲为之骄傲的传统节目。然而,到了“文革”时期,村里形成了“东方红”和“井冈山”两个派别,村里混乱起来,戏班子被拆散了,戏台子被砸了,唱戏被终止了几年。后来,村里热衷于唱戏的几个人又自动组织起戏班子,重新搭起戏台子,戏台两旁竖着的两根木桩上绑着的两个高音喇叭是当时最好的音响,周围的几个村子都能听到。村子又活跃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听到锣鼓声,就涌向了戏台子,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听,上面一啊啊,下面就叫好,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好不热闹。记的当时唱的大多是革命样板戏,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戏唱得好,把人们自动吸引过来,听戏的人越来越多,戏台子前满满当当的,都挤着窜来窜去找好位置,有的干脆就拿着个小板凳、马扎子拱到前面坐下,这样听起来很舒坦,听戏的有站着的、坐着的,还有爬到邻家墙上的,有时还因为从墙顶上动了东西,砸碎了这家主人的瓦罐。那时几乎每场爆满。这样一来,有些人为了听戏占个好地方,每天刚吃过饭,大人们就打发自家孩子去占地方,“快去吧,去晚了占不着地方了”。小伙伴们就用胳膊拐着小板凳、用手提着马扎子,每人拿上四五个,赶到戏台子占地方,有的家里没有那么多板凳、马扎子,到了戏台子就“画地为牢”,结果,常因界限不清发生口角、斗欧,不过,待开始唱戏了也就自然平息了。听戏,把人们的关系拉紧了,亲戚朋友也亲近了,沟通的机会也多起来,有些人早早就找人捎信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搬来,有些把自己多年不走的远房亲戚也请来听大戏,十里八乡的人听说唱戏,都会来走亲访友,有些常年不上门的亲戚,也打听着赶来听戏。村里格外热闹,比现在组织个重大活动也热闹多了,那时,来回就是那几出戏,但人们就是听不厌,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都听得那么津津有味。大人们听戏是真听,听的入了迷,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就喜欢武戏,看着台上刀来枪往的特兴奋,就在台下舞起来,演戏的后台对孩子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对一幕幕戏背后的那块儿天地充满着好奇。后台的一切在孩子们的眼里是那么的新奇、有趣和不可思议。孩子们都是模仿的天才,听完戏,几个人一聚,各自从家里拿来道具,然后划地为台,搬两张凳子在中间一放,就模仿着演起戏来,我记得唱《红灯记》的时候,几个小伙伴就从自己家里扛着长板凳,拿着磨石、剪子,学着《红灯记》里磨刀人大声唱着“磨剪子啦戗菜刀”, 感到特别威风,我叔叔当年就演过“磨刀人”、“杨子荣”,他在台上表演,我就在台下或过后模仿着表演,当年样板戏也红火了一阵子。

后来,村里又组织唱老戏,戏班子“重操旧业”,专门买了戏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一样不缺,穿着戏服表演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刘备招亲》、《苏三起解》、《铡美案》等剧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几个唱腔比较好的“刘备”、“包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我经常见到本人,会想起他饰演的剧中人物来。听戏,使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得到了充实。

如今这种日子早已远去,但每每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却感到听戏的日子里特别有趣味。

乔显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7956/

听戏的评论 (共 48 条)

  • 龙行天下
  • 随风(詹德高)
  • 今昔是何年
  • 江南风
  • 林玲英
  • 降温制冷
  • 剑客
  • 涛神
  • 春暖花开
  • 温暖
  • 昆仑一刀
  • 晓晓
  • 雨袂独舞
  • 哈英雄
    哈英雄 未通过并说 垃圾一篇 不解释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审核通过并说 好文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赞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而在我儿时就不同了,那时,没什么娱乐场所,没有电视,就连收音机都不太多,电影也放的很少,其它娱乐节......记忆犹新的场景,令人感怀的过去。欣赏才情!祝友创作愉快!
  • 莲之梦

    莲之梦听戏是很开心的事,如果喜欢,你还是听吧,尽管我们听的是是一些老戏。我喜欢听月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百听不厌。

    赞(0)回复
  • 宋爽

    宋爽欣赏美文!回忆并快乐着。赞!

    赞(0)回复
  • 书芳

    书芳欣赏:听戏,美文。

    赞(0)回复
  • 岱青山

    岱青山美丽记忆,魅力乡土。欣赏,推荐。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莲之梦:谢谢好友到来鼓励、雅赏!祝好!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宋爽:谢谢好友宋爽留墨鼓励赞赏!祝开心快乐!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书芳:谢谢好友到来鼓励、雅赏!祝创作快乐!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岱青山:谢谢好友青山留墨鼓励、雅赏!祝创作愉快!

    赞(0)回复
  • 莫愁

    莫愁真实的故事,朴素的语言,阅读推荐!

    赞(0)回复
  • ◇﹏沐風℡

    ◇﹏沐風℡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可是国粹啊!文章写的好。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莫愁:谢谢好友莫愁留墨鼓励、赞赏!祝创作丰收!

    赞(0)回复
  • 雪灵

    雪灵推荐阅读:那时,没什么娱乐场所,没有电视,就连收音机都不太多,电影也放的很少,其它娱乐节目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唯一热衷的娱乐节目就是听戏。过去听戏都是在......那个年代,留下让人难忘的种种。只有缅怀过去,才能更好的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赞!问好!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沐風℡:谢谢好友到来鼓励、赞赏!祝创作快乐!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雪灵:非常感谢雪灵编辑留墨鼓励、赞赏及精彩点评!祝创作快乐、丰收、成功!

    赞(0)回复
  • 雪里红梅

    雪里红梅朋友,不知你的家乡是哪儿的,你叙述的故事和我小时候很相似,也许,这是咱们国家的农村一个关于听戏的历史事实。文章写的很详细,生动,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雪里红梅:谢谢文友红梅到来鼓励、赞赏!我老家山东省平度市,儿时听戏,留下了很深印象,写了拙文,纪念一下,心想,不妨发到散文网上,请各位编辑、文友给点评、斧正一下,也好心里有底,谢谢精彩点评!祝创作丰收!

    赞(0)回复
  • 晨星

    晨星推荐阅读!点个我喜欢!

    赞(0)回复
  • 当太阳落下

    当太阳落下欣赏,推荐。点个我喜欢!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晨星:谢谢老朋友晨星留墨鼓励、赞赏!祝创作丰收!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当太阳落下:谢谢好友到来鼓励、赞赏!祝创作愉快!

    赞(0)回复
  • 雾中赏月

    雾中赏月欣赏!真实感受!一听到锣鼓声,就涌向了戏台子,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听,上面一啊啊,下面就叫好,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好不热闹。记的当时唱的大多是革命样板戏,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戏唱得好,把人们自动吸引过来,听戏的人越来越多,戏台子前满满当当的,都挤着窜来窜去找好位置,有的干脆就拿着个小板凳、马扎子拱到前面坐下,这样听起来很舒坦,听戏的有站着的、坐着的,还有爬到邻家墙上的,有时还因为从墙顶上动了东西,砸碎了这家主人的瓦罐。那时几乎每场爆满。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雾中赏月:谢谢战友留墨雅赏!祝创作快乐!天天快乐!

    赞(0)回复
  • 三月风

    三月风欣赏!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三月风:谢谢好友留墨雅赏!祝创作丰收!

    赞(0)回复
  • 花语

    花语你的文章也让我想起许多儿时的记忆,欣赏,赞顶

    赞(0)回复
  • 雪里红梅

    雪里红梅回复@老桥:老乔朋友,咱们还真是老乡,我是山东菏泽的。咱们小时候听的戏都一样。只是,我就是有点印象,都是跟着大人凑热闹,内容都是听大人们说的。不过我记得最多的是听对子书,扬琴,好像还有一种叫“铑子”。后来我们那儿时兴了几年学唱古装戏,那时我刚读初一,成立了一个戏班子,都是年轻人……说起来多了,见了老乡,话就多得说不完了。祝老乡创作大丰收!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雪里红梅:谢谢文友红梅留墨鼓励、雅赏!山东老乡,我两次去过菏泽,有几个朋友在那里,散文网里的冬虫夏草就是菏泽的,希望多联系。至于说听戏,我实际不太懂,只是过去跟着大人们听,看热闹罢了,不过,我觉得听戏这个形式、氛围比较好,值得一写,也就写了一篇拙文,没想到文友如此热情支持,不胜感激!在菏泽哪个单位吗?祝创作快乐、丰收!

    赞(0)回复
  • 雪里红梅

    雪里红梅回复@老桥:老乔朋友,我现在在北京打工,闲暇时就写几个文字,希望老乡能给我指点。晚安!朋友,保重身体!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雪里红梅:谢谢!不敢不敢!互相交流!晚安!祝福!

    赞(0)回复
  •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听戏,在农村是少年时代抹不去的记忆!注意文章段落、层次的分割。

    赞(0)回复
  • 老桥

    老桥回复@冬虫夏草:谢谢战友留墨精彩指点!说的正是,草草收笔,不够细腻。祝创作快乐!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