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阿Q为何不争

2014-05-27 12:30 作者:利祥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尚可,但阿Q他争得了吗?在创作《阿Q正传》时,鲁迅先生的心一定在流泪、在滴血,更重要的当是在愤怒。但以先生之仁慈、之清醒,他绝不忍心再伤害灾难深重的阿Q──看看他对闰土充满的同情便可了然──而是把满腔愤怒化作匕首,直刺那制造精神胜利法的氛围。《阿Q正传》是一首歌,一首长歌,长歌当哭吧。

是不是应该有点阿Q精神,作为茶余饭后,尽可以随便扯扯,扯到哪里都行。但作为严肃的学术问题或社会问题,尤该讨论的是为什么会产生阿Q精神,不学习阿Q精神便会怎么样。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里的娜拉是个有棱角的女性,她看清了自已所扮演的角色。也许有人会对她那样的生活求之不得,可娜拉却认为自己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于是毅然出走。作为新女性,这精神很可嘉。问题是她出走后的结果会怎么样呢?鲁迅先生作了几种设想:第一是堕落,第二是回来;再就是饿死。

堕落和饿死恐非娜拉所愿。如果出去了又回来倒不如当时就不出去。现在想想也还是无法可想。因为娜拉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而并非仅仅是一个家庭。

我的初识社会力量之强大是在当年下乡插队当“知青”的时候。有位大队──现在叫村了──支书在一次会议上说:“谁和我过不去,招工的时候,我在位一天就一天不放他走,有本事你搬石头打天去!”那时刚步入社会,听了这话,我倒吸了口冷气,身子先自己矮了半截。没有人家的签名就进不了城,进不了城就没有城镇户口,没有城镇户口就没有国家定量的商品粮吃;没有人家的签名就招不了工,招不了工就进不了城,进不了城就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工作单位就没有住房。没有粮吃,没有房住,你还能怎样?所以当年的“知青”或自杀、或铤而走险犯法也时有所闻。但自杀和铤而走险也不是人人都能所为的。大多数人还是想生活下去,那么不低低头能行吗?

记得1990年代,《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叫《泰山作证》,写的是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的事情。当年的胡建学也可谓“铁腕”人物。1994年泰安市实际财政收入5亿多元,而为了抓紧往上爬,他对省里领导口头汇报成12个亿。他说“统计工作要为政治服务! ”统计局长把这句话理解为“不换数字就换人”。上级有关部门来考察胡建学,许多干部都投了他“优秀”票。一位局长说:“胡大权在握,耳目又多,如果投了反对票,被他查出来,将遭到可怕的报复,还不如说他点儿好话,让他快点儿提拔走!”这些局长们并非没有头脑,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中包含了有太多的无奈。这些局长们知道,仅凭自己还有很多象自己一样的人,是扳不倒胡建学的。另外,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轻者丢了饭碗,重了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家破人亡,那代价该是何等地大呀!

鲁迅先生说,为娜拉计,最关键的就是要取得经济独立权。以此推想,泰安的局长们要想少些阿Q精神,必须得有正气压倒邪气的机制;即或丢了饭碗,另外谋到的饭碗也不能比现在的太差。如果说,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还不得不有些阿Q精神的话,那么,打破使人形成阿Q精神氛围的工作就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记:“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这正是鲁迅用阿Q这一人物形象所要揭示的。如何打破形成“精神胜利法”的氛围,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这是一篇旧作,近20年了。当时意在为改革擂鼓呐喊,时至今日,这种鼓声、呐喊声想来还不应停息。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刻画的中国的国民性。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1689年《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在此之前,说鲁迅刻画的是地球的“球民性”也许并无不当。创作《阿Q正传》的1921年距1689年之间,对作者来说,那是怎样痛苦的“时间黑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5632/

阿Q为何不争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龙行天下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晓晓
  • 剑客
  • 婉约
  • 雪灵
  • 雨袂独舞
  • 九霄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