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了青岛港
去年十月,金凤送爽。应会议之邀,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来到了期盼已久的青岛港参观学习,刚进港务局大门,就被港区的宏大规模所震撼;进入港区深处又被处处散发的现代企业文化气息所感染;被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所折服;被这里的企业精神所吸引。啊!这就是青岛港,这就是拥有116年历史、多名员工的国有特大型港口,吸引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各行各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青岛港已名扬四海!
谈起青岛港来,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个新时期产业工人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振超,提出了“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口号,创造了“振超效率”,把青岛港推进了“秒”时代,许振超的事迹轰动全国,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还有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各大报纸播报的原国家领导人曾来到青岛港视察,并和许多农民工一起共进午餐,亲身体察农民工生活的新闻,在大家心中都留下了美好回忆。来到青岛港后,又使我眼前一亮,这里又出了一个名人,他是一个农民工代表,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他和原国家领导人共进午餐,并互相拉着手啦家常的徐万年,他被誉为“副县级”农民工、“正县级”劳动模范,创造了“万年速装”品牌、啤酒装船“亿瓶精装”品牌的奇迹,创造了“5+2”、“黑+白”工作法,就是这位现在已“大名鼎鼎”的农民工兄弟给我们作报告,介绍他的成长经历,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使我们在亲切的交谈中了解到:这位从临沂沂南农村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庄稼汉子,16岁就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从开始5元钱都拿不出来的初中毕业生跌跌撞撞一路走来,1990年,他把最后的一线希望留在了青岛港,产生了再不行就“打道回府”、回家种地的念头,来到青岛港后,他发现这里才是自己成就事业的“新天地”,感到这里就是日夜寻找的归宿,就成了一名普通的码头装卸工。于是,铺下身子一干就是20年,从一名农民工、装卸工、班长、队长、副经理等一路干上来,成长为青岛港西港公司的党委书记,成了装卸公司的“一把手”,在西港,他是唯一的一名农民工,却成了这里最大的“官”,听了介绍,我感受到了青岛港培养人才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还涌现出了全国十大进城务工青年皮进军、全国优秀农民工朱广田、王召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典型。从报告会的介绍到观看电视专题片《中国.青岛港》,我如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内心深处豁然开朗,感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这是一个学习的“港湾”,这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参观了青岛港职工之家,观看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读书笔记,看到墙上张贴的一篇篇心得体会,我这个被誉为“喜好读书的人”到了这里才感到读书甚少,知识匮乏,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代,这里却有着如此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是大多数人所意想不到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海港文化”,来这里参观,就是享受“文化盛宴”和一道道“精神大餐”。一旁的司机师傅对我说:“在青岛港,就是已退休了的老同志也每月不少于3天时间回港学习,利用学习时机融入这个大家庭,都不愿忘了这个‘家’”。我还参观了这里的奋进楼,感到了奋进的力量,观看了在港区悬挂的“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等一幅幅标语,我当时就感到了一种振奋、一种震撼!它仿佛不是一句句口号,而是融入心的一种巨大动力,渗透着人本观念,凝结着感情的“结”。“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就概括出的这一句话就把职工就医、乘车、就餐、群暖、防暑、职工生日、子女入托等安排的井然有序;“快干、实干、苦干、大干、拼命干”的作风,凝练成了青岛港的实干精神,这里真像一个大家庭,处处涌动着“家”的温情、“亲和力”,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整体彰显着一股“源动力”。
我还在原国家领导人视察的地方走过,观看了视察青岛港的一幅幅照片,在原国家领导人与农民工共进午餐的职工食堂就餐,细细品味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港的关注,对农民工的关爱,体验青岛港的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青岛港归来,我思绪起伏,感慨万千,青岛港精神、青岛港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是青岛港文化,它折射出了青岛港璀璨的光华!
乔显德
我走进了青岛港的评论 (共 15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精彩之文,问好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