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堆云洞

浓缩的仙境,放大的盆景,状如小布达拉宫。积云缭绕,云封门洞,天成一个堆云洞!
一座道观,一座迷宫,香烟缭绕在虔诚的脸庞,怎看不清人世间的朦胧。经声佛号,暮鼓晨钟,过往的生灵能否走出迷惘……
----题记
堆云洞,一个飘浮在云中且又清幽的山野道观,钟一声,磬一声,遁隐了几百年的时光。
但凡山清水秀的地方,总有那些仙宫道院、梵音缥缈,不时会纳入眼帘,传入耳鼓。堆云洞,就是这样一座洞天所在,一座被祥云笼罩、被香烟缭绕了几百年的“清净世界”。两侧沟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涧环绕,涧水东流入涑水河。因雨后岗上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故称“堆云洞”。
“一钵即天涯,随缘度年华,是山皆可住,何处不为家。”那些云游四方的道人,追随悠悠白云,一衣一钵,一根竹杖、一把纸伞,在西风古道上苦行,在山水间求索一方清幽的栖身之地,静听山河声音,感悟风云足迹,洞明人生玄机,普渡众生迷茫。堆云洞似乎是在等候他们,他们也把钟情的目光投向这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于我来说,每一次的行旅,都是一次寻找。曾策马塞北,一任肆虐的风沙吹疼我的面颊;曾浪迹南沙,一任视野茫茫无涯。可我并非只是为了看风景,只想携一颗素心,两眼的清澈,挣脱满身的红尘烟火,趟过一方清幽即可。
拾级而上,这一级级的台阶在我眼里看来,也未曾知晓曾有哪一双脚踏过,是粗阔强壮的男子之健足,还是纤细柔婉女子的三寸金莲?那么,我此番地靠近,是来寻找,或是来问询的?尘间过往,迷失的心性,乖张的躁动,的确该在此处一一拆解,一一放下。行走在浸泡着岁月烟云的道观里,想起了老子,想起了《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一部永远也参不透的《道德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道家似乎始终没有登庙堂之高,领一代风骚;儒、佛、道,惟独道家,静心寡欲,隐遁山野,既无出将入相的堂皇,亦无香烛绕梁的喧闹。或许,“安贫乐道”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吧。
几百年来,这高墙内的道士,读着高深莫测的经卷,品着清淡寡味的素食,于他们看来,苦行之中隐寓了大欢乐,觉悟之中拥有了大自在,那种深长的参悟令到来的每个心怀虔诚的人,在步入高墙的那一瞬间不自觉地涌上一种庄严肃穆,在流转的香火味中收敛了浊重的尘世气息,心中的浮华也随之殆尽。
只要是寺庙道观,不管是旅游旺季还是清冷的平日,人总是不能摆脱内心的寄托,都会跪拜祈祷,都会有心灵的寄托,尤其遇到一些带着传奇色彩的庙宇圣物。大门前的两颗皂角树,一大一小,枝繁叶茂,宛如翩翩仙女迎客来。树上系满了红布条,随风摇曳那一抹红。想那每一条红布带子或许都栓着一个心愿,一份祈盼,一个念想吧!
道家特别崇拜神仙,所以是最讲究风水的。堆云洞的山门就修有三重门洞,走进山门就表示进入山门的人已经跳出了“三界”,这所谓的“三界”就是无极界、太极界和现实界,似乎这样就可以修炼成仙了。成仙与否,不得而知。神仙应该是道家教义中的精神图腾。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亦能作地狱。只要心存善念,行止修善,那自然成神成仙了……
穿越沙石洞,顿觉透身凉爽,但心存忐忑,唯恐沙石坠落。据说,这个洞虽为沙石结构,但非常坚固,可谓是堆云洞的神奇之处,也是该道观称之为洞的缘由。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土丘的四周,甚至距它不足三米的水井和窑洞皆为黄土,唯独此洞上下高达六米皆处于沙石之中。怪在奇中,这大概是大自然造化与道家意境的完美结合吧!每当天雨将至,云从洞起,若烟,像云,似雾,飘逸洒脱,无束无缚,在沉睡的古观静静弥漫开来,氤氲于残碑废桓之旁,缭绕在雕梁画栋之上,弥蒙在空幽的山林中……于此空灵幽境,轻走徐行,飘若宛云,袭烟踏雾而来。此时顿然发现,自己已置身在一个清丽如水,沉定如钟的桃源幽世,一颗心也被浸润得晶莹剔透,平滑如镜,不惹半点尘埃,有万千话语却又欲言而止。
过了沙石洞,又是天一重。堆云洞上下行走虽不笔直畅通,但曲折迂回也颇有韵味,恰似一座神奇的迷宫,宛若游走于错综复杂、玄机暗藏的八卦图中。抬步拾阶,穿院过庭,层层出新,步步成趣。可谓是:房上有房,院中套院,洞里藏洞,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飘上飘下,左回右转,处处迷雾,堂堂玄机,目目惊奇。有诗为赞:“玲珑一朵碧芙蓉,白云常把洞门封。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经处,已历琼楼十二层。”小道观大奇迹,小天地大乾坤!隐曲意味着什么?玄机,还是妙义?
每一步的跋涉,每一步的攀援,都是一种驾驭。驾驭自己的脚步,只为登临一种从未达到的高度,眺望一种视界的辽远。北极台为道观顶峰,耸立云天,恰如诗歌所述:“已出绝顶出风尘,更上高台寄此身。未语同侪莫豪咏,恐惊天上落星辰。”登上去,便可北览稷王雄峰烟云闲聚,南望中条秀岭飞青缥碧。徘徊在堆云洞的顶峰,一幅幅山水风景画清晰在目:双涧合流、石穴隐云、路盘层登、庭俯乔林、东楼朝雨、西殿晚风、笔锋留月、高台孤峰……有此等美景,谁人不羡慕向往。以青山为琴台,以流云为听众,于云蒸霞蔚间而得自在,于雨露甘霖里悠然徜徉。一曲云水毕,敢以冰心映青天!
人人都说神仙好,谁人不想成神仙?“拔出三千界,登临岂偶然,浮尘飞不到,即此晤群仙”。当一种信仰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精神皈依时,事实说明:不是宗教的本身迷信,而是人类的自身迷信。那就建一座庙宇,塑一座真身,让信男善女有一个发布心境的地方,有一个求香许愿的地方,有一个陶冶情操的地方。最高之处,当是“三清殿”。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合成“三清”,是道教最尊崇的三位天神,供奉在百姓的口碑里,供奉在民间传说里,供奉在神话故事中。他们慈目善目,白须拂肩,餐霞饮露,端坐在这堆云仙境。晨清暮昏,来了的人,去了的人,常常低首探看,然后无言走开,而他们仍然缄默地驻守这一方领土,不喜亦不悲。
空气里溢满了檀香和烛火的气味,断断续续有朝拜的信众行来。焚一支香吧,沿着心灵幽暗的小径走进大智大慧的光明;击一下清磬吧,敲开那扇虚无缥缈的空门,放下那颗沉重的世俗之心。巍巍庙堂,熠熠神光,袅袅梵音,寥寥青烟,只容肃然凝视,只容意念至诚,多少游客神香一炷,合掌求拜。想来那祈祷之词也不过是祈名求利,或是保家眷平安吧。
我亦高举檀香深深叩拜,檀烟袅袅,熏染出眼角的泪水,漠漠的一瞬,我窥见一缕穿透烟雾的光,掸在我的指上,似一朵娉开的莲,耳边木鱼声清脆,磬声则仿佛直击内心。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心愿投进了功德箱;在不经意间,把吉祥饰物购买,把心中的祈祷虔诚地挂在脖颈间。“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暮鼓晨钟警醒尘寰魂。”可是茫茫人世,芸芸众生,熙熙攘攘,又有几人能放得下呢?清醒者能有几人呢?问心,问道,问老祖?
逡巡在堆云洞里,我试图解开这令人郁结的命题。蓦然回首,嘉康杰,这位河东革命的先驱,身穿长衫、神采奕奕地迎面走来……我豁然明白:“道是一种信仰!弃小我,顾大家,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革命信仰!”
1922年之秋,嘉康杰怀揣一颗“教育醒民救国”的赤诚之心,曾在堆云洞留下坚实的革命足迹,可谓是:“古老道观逢新生,平民中学播火种。马列主义是明灯,进步青年燃激情。”历史不会忘记,堆云有幸见证:1928年春,以嘉康杰为首的河东特委在堆云洞秘密成立,从此拉开了艰苦卓绝的河东革命帷幕。堆云洞成为河东受苦受难民众仰慕的革命摇篮。瞻仰康杰生前居住的窑洞,感慨万千;抚摸先烈亲栽的夜合欢,凝重无语;聆听先烈“计术藏身,机智甩敌”的传奇故事,心生敬仰。嘉康杰为民谋福祉,放下了功名利禄,放下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吗?难道不是对道家教义的最新诠释吗?
风在林梢,云在青山,水在涧流,我明白了:大道至简,大道至朴,大道至真!于是我说,堆云洞不是一座普通的道观,它的门扉上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洞观里珍藏着“特殊的道德经”!
问道堆云洞,来时求半偈,去罢悟真空,思绪已不再彷徨,只须轻轻推开那扇门,便见大“道”无垠……
问道堆云洞的评论 (共 18 条)
- 纤纤柳絮 推荐阅读并说 云在青山,水在涧流,好风景
- 婉约 推荐阅读并说 大道至简,大道至朴,大道至真!堆云洞不是一座普通的道观,它的门扉上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洞观里珍藏着“特殊的道德经”!
- 晓晓 推荐阅读并说 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故称“堆云洞”。问道堆云洞,道法自然,每一步的跋涉,每一步的攀援,都是一种驾驭。驾驭自己的脚步,只为登临一种从未达到的高度,眺望一种视界的辽远。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须轻轻推开那扇门,便见大“道”无垠。问好作者。
-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风在林梢,云在青山,水在涧流,我明白了:大道至简,大道至朴,大道至真!于是我说,堆云洞不是一座普通的道观,它的门扉上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洞观里珍藏着“特殊的道德经”!欣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