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周至漫记(六)

2014-04-18 21:25 作者:公孙强子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菩萨

在我心里古法造纸术,那么就是在那沣镐故地的长安区北张村的造纸了。用的是蔡伦先生发明的造纸技术,最古老的造纸方法,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个人还被请去表演过。这个还是在当地新闻上无意浏览看到的。从此我就以为那个号称沿用千年的古法造纸术就在那里。我向别人就是那么自豪的说起,说那里是镐京故地,当然历史悠久。而直到有一天,我得到了真相,原来那是一个没有完全说实话的人,他从未在公众场合交代,他是几十年前卖卫生纸时从周至县九峰乡起良村学来的,而他从未提起过那个真正用古法造纸的地方。

我和几个朋友去了那里,同行的还有法门寺恒松师傅,一路上大家和恒松师傅交流探讨人生

恒松师傅是法门寺的僧人。我们去法门寺时他亲自给我们当导游,从怎么礼佛到佛教的故事,再到法门寺的文物讲解。他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着他知道的所有的关于佛教文化的知识,还有文物知识,还有建筑艺术。都令我受益许多。恒松师傅是自幼在河南出家的,具体原因,我没问,也不想问。我不知道他是否念过大学,所以至今他给我留下了很多谜团。因为他说自小出家,那么他的渊博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如果他是在庙里学的。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可以算作失败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和恒松师傅相比那真是相形见绌。他也才二十多岁。

记得在参观法门寺珍宝馆时,恒松师傅耐心的给我们讲解那些文物的用途,历史背景,我们能从总学会欣赏这些千年的器物。而其它导游却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述那个禅杖时,恒松师傅会说到禅杖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来历。而我们刚好碰见曲江文投的导游时,他是讲道这个禅杖用多少克金子做的,长是多少,用了多少银子,然后就去下一个了。我们在欣赏那些文物时,我们对文物欣赏的美感在哪里?是在它背后深得文化呢?还是在于外在的数量计算?我想那个导游和我们绝大多数游客去参观博物馆之前,应该先去看看李泽厚先生写的《美的历程》。

期间我问恒松师傅怎么才能出家,恒松师傅先是没回答,后来脸色凝重的告诉我,出家不是闹着玩的。它是有责任的。他说:出家需要有出离心呢,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要了脱生死、要续佛慧命、要弘扬教法、担子重者呢!第一句我无。我被震撼了,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那个著名的蒲公英公益平台的创办者“才真旺姆”(法名)说:“佛法是最大的公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为我对于佛家的好体现在人生哲学的点上,我感到羞愧。我对于佛学的爱好还处于小乘教法的范畴,那就是度己。我在真正的大德面前想法是多么的卑微。

我和恒松师傅还有新认识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了九峰乡,见到了那个退休教师,刘晓东老师。他今年65岁,一直为着传承者千年技艺,奔走。历经了太多的坎坷辛酸之路。

他之所以恢复传统技艺,是因为他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看到有造纸术的表演,请的是长安区北张村的那个老头,他看后很气愤,因为那个老头很多年前卖卫生纸时经过这里和他四伯学的造纸术。而现在却被他们冒名,真正的技艺,还有保留的传统工具,刘老师家都有保留。他才开始四处奔走,向村里人做工作,让这传统恢复起来,不至于失传。他全国各地跑学习,参观,后来又终于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为此背负了大笔债务,终于得到官方认可奖励,讲给他们10万元用于保护中,可是到他们手里就只剩几千块钱了。被县政府给不知怎么的说没了。看过《官场现形记》的人都会知道,今天的官场和书里写的还是很有很多相似的,中国摆脱不了官僚政治。而在这当中上面的拨款,会层层盘剥,比如衙门的瓦片掉了几块,要修,轿子的顶戴坏了,要修,总之各级总是很缺钱,要截留一部分,或者要回扣,《官场现形记》,不仅讽刺了那种官场腐败,也会让一部分人把他当成学习钻营的秘籍。刘老师曾经是公办教师退休,却带有知识分子的秉性。刘老师去讨要省里的拨款却被奚落,他是极大愤慨,他就和他们讲道理,人家却不当一回事,说到这里他激动的手不断颤抖。

当我听别人说曲江还曾找过他,他拒绝了曲江系。我很好奇,因为曲江系可是不缺钱的,那在我印象里可是随便一砸就能砸下去几个亿,都不算啥。我问他为什么拒绝去江系。他说:咱们周至集贤镇的财神庙,楼观台,因为拆迁闹出了多少人命,弄出来多少乱子,多少人遭殃,我不想看到我们这里也步入后尘。恒松师傅大声称刘老师为“老菩萨”。我听到后也为之震撼,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这才是真正的士人精神。以天下苍生为念。真正的配得上佛家的菩萨之称。

后来老菩萨带我们参观了造纸的全流程,他们用楮树皮造纸。大致流程是把楮树枝条扎成捆,放在锅里蒸煮6小时,然后捞出来剥皮,剥完皮放在石灰水里浸泡三四天,然后取出来分拣,分拣完油浸泡在石灰水里,然后拿出来用大木桩捣,捣一会儿,放在案板用刀像切豆腐一样,切成块呈三角形(这样树的纤维紧密结合),然后放入石灰水池,人站在一边用木棍搅拌,等纤维漂浮用专门的工具收集,控水,贴在墙上,风干,完成。

这一造纸过程刘老师说他是根据《天工开物》严格要求制作。这也耽搁了他们这些人的很多功夫。所以他们为了能更好做下去,正准备转化为商业运作,不然不利于工艺的传承。我对这句话是很赞同的,造纸术在古代也是顺应商业市场而生,后来市场没了,它就隐匿了,现在要继续传承,依然只有商业力量才能使得这种传统技艺的到更好保护。

参观完后,我带着复杂感情离开了刘老师的基地。刘老师为了这一技艺传承,开始遭到家人的不理解,有举债奔走,经历了太多坎坷才艰难走到现在,他说在中国办好事最难办,但是他会继续做下去。

后来真的是不舍的离开了这里。

后记

关于周至县,关于家乡,我有太多的回忆,一时间是无法表达出我对这片土地,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周山培德,至水启智。理学大儒李二曲在这里,老子说经的地方在这里,钟馗故里,董永墓,以及“头枕秦岭梁,脚踏渭河水”的墓穴朝向,这里有着“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的说法。。。。这些是真的说不完,道不尽的,留待我以后年老时,慢慢的回味。我在写这组散文时,总是赶在9:00——10:00才写,经常23:00才休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精力,而且从来不累。我想我会坚持写下去,且行且思。

我想我写作的出发点在的宣传语上得到了经典的表述:将那些只言片语铭记在时光的轨迹里;当岁月都已失去,偶然与过往相遇,我们还能哼唱出年少的旋律。

(全文完)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luxin201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2082/

周至漫记(六)的评论 (共 9 条)

  • 心静如水
  • 龙行天下
  • 雪灵
  • 昆仑一刀
  • 婉约
  • 独自徘徊的猫
  • 樱水寒
  • 荷塘月色
  • 秋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