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斯
她一点开手机就收到一个昵称“记者”的求加信息。
看见“记者”二字,让她不由得就想到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和没法恭维的“狗仔队员”。而昵称“记者”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以此为荣?还是志在于此呢?反正尽管她潦倒如此,却也偶尔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忝列记者队伍。
管他呢,先加了再说,反正有拉黑屏蔽删除功能呢。
“看了你的博客,很喜欢……”
这倒是一句让她经常不辨真伪就乐意笑纳的开场白。但是紧接着就发现看不成空间,遂直言相告:“我的加友原则之一是:发现空间加密或没有空间之人直接删除。”
“记者”:“我没有空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她又耐着性子问:“那你的博客是?”
哦,她一看网址就立刻明白了,这是一个来自搜狐博客的回访者。此前她偶然看到了同乡作家纪实的几篇博文,网传此人如何如何才俊双全又主编过什么什么杂志,出过什么什么书,就想见识一下这个风流才子的更多作品。
可是网上有好几个纪实博客,还不算“姬实”、“季实”和“嵇诗”,看得她头晕脑胀,眼花缭乱,始终没能拜读成。最后只有记者“纪实音乐基地”有可能是,于是点击进入,第一直觉告诉她,这不太可能是作家纪实的,因为博文风格和博主照片都与传说相悖。突然有事下线就抛到脑后了。
她把这一切原原本本,毫不避讳地告诉新网友“记者”,想表明可能他们都认错人了。很意外,他倒是没介意,直接问她多大年龄了?
这个问题她很介意,没有回答,尽管她的网络资料从不隐瞒实际年龄,这至少说明这个人根本没仔细看过自己的资料。
“记者”又说:“你应该叫我叔叔。”
她反将一军:“那你得先让我看看你到底有多老再说!”
“记者”:“我的博客里全是我本人的照片啊。”
她继续不客气地说:“我每天浏览很多博客,记不清了呀。”
觉得僵了好久也没有收到他一张照片,发一张照片有何难?这更加印证了她的质疑——这个人不仅不是作家纪实,也不是“纪实音乐基地”本人,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访客栏中发现我后加上恶作剧。
她也记不清都说了些什么大不敬的话,最后“记者”说:“既然这样,那就删除好友吧。”
她回敬了一句:“既然你是名人,这个你决定吧。”
第一次聊天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其实至此,她也搞不清真正的“纪实音乐基地”是个什么人物,冒充者又是何方神圣。于是上电脑打开博客看个究竟,首页风格很特别,是毛主席字画,博文也多是经典红歌,还有很多配着图片的国际新闻报道拍摄过程回顾,她惊得一下就捂上了嘴巴,回想方才的突兀,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她怀着歉意和测谎的复杂心情关注了“纪实音乐基地”博客,并发了求加博友的信息。
第二天收到“记者”的问好消息,她礼貌回复并简单聊了几句,他回复特慢,而且特别简洁,完全没有 “伶牙俐齿,能言善辩”的记者特征,最长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电话交流一下。”她查看了博客没有来自“纪实音乐基地”的浏览痕迹和同意加为博友的消息,就回复道:“因为我不能确定你的真实身份。”
随后就把内心所有质疑都合盘托出,“纪实音乐基地”博客访问量高达之多,“纪实红歌”圈子访问量高达之多,如果一一回访,真正的纪实忙得过来吗?再说纪实是名人,怎么会搭理一个无名之辈?
这些在她的所有经历中都不符合常理。
很快她发现自己被删了。这让她更加确定,这是一个冒充者,“记者”冒充记者纪实来恶作剧。于是她用“求加附言”发了一条信息:“早就知道,名人难相处,冒充名人者更难相处!”
一天过去了,也没有收到回复,这下好了,不管真的假的,都缘尽于此了。
次日中午收到消息:“昨天因电线短路四台电脑全出故障了,刚找人修好。”
她也看见了博客里他的评论和留言,至此她相信了“记者”就是“纪实音乐基地”的博主纪实。
想到此前他打字回复特慢她随口说:“你的电脑水平真的没法恭维,要是有音乐水平高就好了。”
“电脑是我的弱项,平时有助理帮忙。”并且还说能够理解她的猜疑。
这是一个多么通情达理,谦虚平和的人啊。于是她们成了好友和博友,而纪实于她,亦师亦友。
她斗胆问他:“敢问您在哪家媒体高就啊?”他没有回答。
她暗想,或许他在暗笑她孤陋寡闻;或许在责怪她为什么不去细读暗藏身份信息的精彩博文;或许根本就是名人的通病。不该问的别问,与名人相处,也许懂得什么时候该闭嘴才是真正的口才。
从“纪实音乐基地”博文里的精美图片和优美音乐也不难看出,他经常采访外国首脑,出入联合国大厦,与各国领导、体育冠军、海内外娱乐明星单独近距离合影比比皆是。
然而他却是如此平易近人,谦逊温和。
哈哈,她的搜狐博客才开通不久,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真是蓬荜生辉啊。
纪实老师还说:“我是实名,从不弄虚作假,加你,没有什么目的,我喜欢真真实实、平平淡淡的生活,而你的博客就是真实平淡所在……你还有什么疑虑吗?”
在他的诸多采访记录图片里,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去年圣诞节在联合国大厦前,显然佳节当晚有活动,他处在工作状态之中,不能与家人团聚,满脸凝重举头望国旗,是在思乡?是在思亲?
还有他和西方首脑的合影,名模的合影,在明显的个头差别下,仍然气宇轩昂,气度不凡,让人联想到古今中外多少看似并不伟岸的伟人名人——拿破仑、邓小平、鲁迅、晏婴……
显然他跟自己一样不是一个有时间闲聊的人,而她又能为他做什么呢?
她坦率告诉过他,因为当地什么又上市了,贵到什么程度,所以没买;因为家务琐事多不能及时回复博客评论留言;尽管录音摄像设备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她仍然是个例外,那对她来说是奢侈品,所以她对音乐仅限于随机欣赏,没有加入他的圈子的可能。
他的回复一直简洁明了,理解——明白,明白——理解。
她突然明白,他关心的也许就是这些,来自祖国最基层的民计民生信息,她的博客和聊天内容就是一个展示祖国老百姓的窗口,聊天就等于互相采访,海外高端大气上档次与祖国真实民生接地气之间的互相采访。
这就是记者,时刻记录真实场景的人。从广义上说,其实人人都是记者,记录图片,记录文字,记在纸上,记在脑海里,记在时光岁月的飞笺里……然后历史回放,意义无穷。
在提到她马上要写一篇新博文时,他关切地问主要内容是什么?她回答说,她写作没底稿,边写边总结升华中心思想,全凭灵感,所以好句子都在文末出现,就像应试作文,时间到,字数够,就收。
他说:“向你学习!”“这可羞煞学生了,不敢不敢。”
他又说道:“虚心向你学习!”
纪实老师通情达理,平易近人,谦逊温和,说话又严谨简洁,突显真实真诚,没有“无冕之王”的霸气,也没有“狗仔队员”的俗气。
此番阴差阳错的离奇邂逅,完全颠覆了她对记者的成见和偏见。
记者如斯,国之所幸,当为人师。
作者:颖骄/